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川西盐源地区马丝缧和干沟两个碳酸岩杂岩体位于盐源-丽江推覆构造带的茶铺子-巴折脆-韧性断裂带内。根据两个杂岩体的地质分布、产状、岩石矿物共生组合、围岩蚀变类型等特征,确认其具有岩浆侵入体的典型特征,非前人划分的变质沉积碳酸盐岩。这两个碳酸岩杂岩体与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的其他碳酸岩-碱性岩杂岩体有类似的特征。在茶铺子-巴折一带也发现了明显的多金属、稀土、铀等矿化。这一发现为盐源-丽江推覆构造带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区域成矿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为寻找类似于牦牛坪的稀土等矿床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1-2005年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玉米的全区平均单产资料,根据产量数据的多周期和波动性特点,采用周期修正残差值方法,构建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灰色预测模型,采用正弦曲线拟合残差序列,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周期修正,预测精度提高。结果表明:预测“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水稻在2013年以后出现小幅度下降,而单产绝对值仍处于...  相似文献   
13.
对糙海参的胚胎发育至幼体发生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受精45 min开始出现第一次卵裂,随后经过4、8、16等裂细胞,4 h后进入不等裂多细胞期,6 h后出现可游动囊胚期,10 h后进入原肠期,24~26 h成为耳状幼体。经历10~11 d的生长与发育,变态为樽形幼体,幼体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樽形幼体2~6 d后再次变态为较大体形的五触手幼体,开始转入底栖,五触手期2~8 d后,幼体最终以稚参形态附着下来。整个发育过程时间为16~25 d。  相似文献   
14.
隐伏矿铅同位素预测信息系统软件是根据最新的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对矿体的深度和资源量定量预测理论,利用MapGIS的二次开发功能,通过矿区二维信息数据处理和三维建模,实现对隐伏矿体的埋藏深度、几何形态和资源量的快速定量预测。本软件在甘肃鹰咀山金矿的预测研究工作中进行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玉米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水资源是农作物的主要水分来源,农作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未考虑农作物冠层对降水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用。该文通过2018年玉米生长季在辽宁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降水模拟试验系统分析了玉米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结果表明:在降水量一定条件下,玉米冠层截留量与叶面积指数的二次多项式拟合相关最佳;在叶面积指数一定条件下,玉米冠层截留量与降水量的幂函数拟合相关最佳。综合叶面积指数和降水量分析表明:玉米冠层截留量与叶面积指数平方及降水量对数函数拟合呈正相关。根据我国玉米传统种植方式,高产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最大一般为5~6,因此,对一次降水的最大截留量通常约为1.5~2.3 mm,当叶面积指数小于1时,对降水的截留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6.
西准噶尔萨尔托海花岗岩株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西准噶尔萨尔托海蛇绿岩与下石炭统呈逆冲断层接触,后被达尔布特走滑断层所改造,是西准噶尔地区时代最新、规模最大的蛇绿混杂岩带。萨尔托海岩株侵入于萨尔托海蛇绿混杂岩带之中,岩体岩性为肉红色二长花岗岩。对花岗岩样品进行测年,新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309±3)Ma(2σ),代表了花岗岩结晶时代,较区域花岗岩基如庙尔沟、加甫萨尔苏等岩体的形成时代略老。综合蛇绿岩及区域岩体时代和岩石学特征等,认为该年龄限定了蛇绿岩侵位时代上限,揭示其属区域伸展背景的产物,标志着区域俯冲作用已经结束。因此,西准噶尔地区至少在309 Ma以后不存在俯冲作用,该认识有助于理解新疆北部多期次岩浆活动的时限和性质。  相似文献   
17.
对于浅海区采油平台等设施常采用斜坡式人工岛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海冰对平台的作用,但是海冰沿着斜坡上爬至平台并形成堆积,同样也会对平台设施造成破坏,因此有必要对海冰堆积爬坡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在冰排前进方向放置混凝土实体结构物模拟海冰堆积和爬坡过程,分析了模型冰爬坡和下滑角度、最大堆积高度等关键参数以及模型冰断裂长度的统计特性及其与变形模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水位越高,冰排越容易发生堆积爬坡。破碎的模型冰在结构物前堆积后,形成爬坡角和下滑角。爬坡角随着堆积体的增大而增大,下滑角则逐渐减小。堆积冰高度一定时,高度不再增加,在来冰方向会形成新的堆积。这种现象为浅海区海上结构物的防冰减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高纬度水域,近海与海洋生产建设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冰的影响,尤其在冬季。因此,认真研究海冰的基本物理性质和本构特征尤为重要。对取自大凌河口的两根海冰冰样进行分析,沿厚度连续地自上而下竖直切片,并且等间距地水平切片,在正交偏光镜下观测冰晶结构;同时测量了每个样本不同位置的密度、盐度和含泥量以及分析其孔隙率;最后探讨了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到:冰样上层为颗粒状晶体,中下层为柱状晶体;气泡多为球形,百分含量较低;冰密度在860~930kg/m3之间,盐度随深度呈C字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