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589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2015年4月15日15时39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39.78°N,106.34°E)发生M_S5.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km.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喜马拉雅Ⅱ期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北段的34个流动台站连续观测数据,首先以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目录给出的138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采用匹配定位方法(MatchLocate)对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前后(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小震进行了检测和识别,检测后给出的地震事件高达1688个,相比于台网地震目录的地震事件数目增加了10倍多.然后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tomoDD)对研究区域内阿拉善M_S5.8地震前后(2015-01-01—2015-07-31)1级以上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的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为39.8023°N、106.4388°E,震源深度为20.597km,余震序列展布优势方向为NEE方向,且在深度方向呈近垂直分布,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该次地震事件为一次走滑型事件,其发震断裂可能是一条近E-W向的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基于描述可压缩大气静力适应过程的线性模型,分别采用正交模法和WKBJ法,从波动响应的角度研究了风垂直切变对大气静力适应过程的影响.结合实际天气现象构造了四种风垂直切变模型,分别为垂直无切变的定常模型、类似锋面特征的线性切变模型、表征东风急流的反气旋式切变模型和类似西风急流的气旋式切变模型.分析了相应模型下静力适应过程中的波动特征及波能量演变规律.得到结论:(1)在定常模型中,破坏静力平衡的能量激发出四支两两成对的、传播性质类似声波和重力波的波动,波动能量在闭合系统假设下为守恒量;(2)风切变的存在改变了波动及其能量的传播特征,也改变了波动能量的守恒性;(3)在大气稳定层结下,若波动多普勒频率大于0且小于0.7倍的浮力振荡频率,则发展(衰亡)型波动的螺旋结构分别为:(a)在线性切变模型中,等相位线自下而上需向西(东)倾斜;(b)在反气旋式切变模型中,等相位线在急流轴上层自下而上需向西(东)倾斜,在急流轴下层自下而上需向东(西)倾斜;(c)在气旋式切变模型中,等相位线在急流轴上层自下而上需向东(西)倾斜,在急流轴下层自下而上需向西(东)倾斜;若波动多普勒频率大于0.7倍的浮力振荡频率,则情形相反.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决现有裂缝识别算法准确度不高、检测与分割任务不能同时进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Mask R-CNN模型的路面裂缝识别方法。首先,建立裂缝数据集并进行标注,然后使用Mask R-CNN模型对裂缝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对模型中锚点的长宽比进行调整,实现在裂缝定位的同时对生成的检测框内的裂缝像素进行分割;其次,针对Mask R-CNN模型生成的裂缝检测框不精准的问题,设计了C-Mask R-CNN多阈值检测方法,通过结合级联不同阈值的检测器来提高候选框质量,实现高阈值检测下的裂缝精准定位;最后,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参数和实验对比,并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C-Mask R-CNN模型检测部分的平均准确率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达到0.954,与改进前模型相比提升了9.7%,分割部分的mAP达到0.935,与改进前相比提升了13.0%,识别效果较好。综上所述,C-Mask R-CNN模型可以较为完整地对裂缝进行定位及提取,识别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4.
收集陕西中南部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基于GPS垂直运动速率约束的动态平差方法获得区域垂直运动速度场。分析表明,地壳垂直运动总体表现为山地、高原相对隆升,盆地相对下沉。相对于关中盆地,西部秦岭、陇山上升速率为4~5 mm/a,北秦岭造山带为2~3 mm/a,盆地北部的鄂尔多斯南缘为3~4 mm/a;相对于北秦岭,汉中盆地下沉速率为1.0 mm/a左右,安康等北大巴山裂谷下沉速率接近20 mm/a;秦岭北缘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3~1.8 mm/a,华山山前断裂为2.0~2.8 mm/a,渭河断裂小于1.0 mm/a,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为1.0~2.5 mm/a,南部断裂为0.7~1.1 mm/a。  相似文献   
995.
张恒璟  崔东东  程鹏飞 《测绘学报》2019,48(9):1096-1106
本文描述了CORS站高程时间序列采用固定周期项建立线性速度场的基本概念,指出给定周期与实际周期存在偏差的问题。为此,提出了CORS站高程时间序列非线性速度场建模方法。该方法以线性最小二乘解作为迭代初值,利用高斯-牛顿迭代算法求解非线性速度场模型的未知参数,实现了CORS站高程时间序列数据的非线性建模;给出了拟合模型残差平方序列异方差特性的检验方法,阐述了建立GARCH(p,q)模型反映CORS站高程非平稳序列波动情况的基本准则。本文以国内外6个CORS站20余年的高程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建立非线性速度场运动模型。结果表明:CORS站高程运动并不存在严格的整年或半年周期项,近似年周期运动最为明显,近似两年周期运动占比最小,年周期估计偏差达到12%,半年周期偏差18%,两年周期偏差6%,非线性建模精度和效果整体优于线性模型。利用ARCH检验法得到CORS站高程非线性模型的残差平方序列存在异方差性,即残差平方序列具有非平稳特性,引入GARCH(p,q)模型对CORS站高程分量非平稳残差平方序列建模,反映了残差平方序列的非平稳波动。验证了GARCH(p,q)模型对CORS站高程非平稳残差平方序列建模的可行性,为今后利用GARCH(p,q)模型对CORS站高程非平稳噪声序列建模和非线性速度场重构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6.
窦炜  崔立新  杨立君 《测绘通报》2020,(11):145-150
在规划和国土部门合并的背景下,原规划和国土系统也亟待整合。本文以南京市为例,结合“工程建设改革”及“多审合一”的要求,分析了原南京规划和国土业务的交叉点,研究了系统整合的关键流程和技术,提出了系统整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997.
巢湖沿岸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3月、6月、9月和11月四个季度对巢湖沿岸带24个站点(12个区域)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4属种,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主,合计占总种类数的68.7%。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无灰干重)分别是(1005±233)ind./m2和(2.24±1.29)g/m2。巢湖沿岸带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颤蚓类和摇蚊幼虫。利用底栖动物种类数、寡毛类密度占比、摇蚊幼虫密度占比和软体动物密度占比四个指标,对巢湖沿岸带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巢湖东岸环境质量优于西岸,靠近合肥市的万年埠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底质、电导率和总氮。建议通过改善底质环境,恢复水生植被,削减总氮等措施来恢复巢湖沿岸带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提高巢湖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98.
随着国家对海洋开发的日益重视,海洋资源的核算也逐渐备受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及海洋开发所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实行海洋资源核算的必要性,并着重阐述了海洋资源核算的涵义及主要内容,最后对我国开展海洋资源核算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9.
The grain size and palinology of sedim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14C dada provide an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Two clear intense and long-lasting warm-humid phase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this region. The first phase was dated back to the early Holocene (9 000–7 000 a BP), and the second was centered at 5 000–3 000 a BP. The warm-humid episode between 9 000 and 7 000 a BP was also recognized at other sites showing global climatic...  相似文献   
1000.
长白山天池火山近期形变场演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2002~2005年的4期水准测量数据、2000~2005年6期GPS测量数据以及1999年以来的定点地倾斜观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9月~2002年6月期间,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表变形很小,基本上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1993~1998年的InSAR观测资料也未发现明显的地表变形;(2)2002~2003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出现了明显的地表形变异常变化,其水平形变表现为以天池火山口为中心的放射状膨胀运动,垂直形变则表现为近火山口的快速隆起,显示天池火山下部可能有岩浆压力增大变化;(3)长白山天池火山2003年以来的形变速率有逐年迅速衰减的变化特征,其最大水平运动速率已由2002~2003年期间的38.3mm/a衰减到2004~2005年的15.8mm/a,最大垂直形变速率则由2002~2003年的46.0mm/a 衰减到2004~2005年的5.0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