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地震破裂的集结及其前兆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关集结相的争论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全面理解nucleation的含义.Nucleation的本来含义就是突变过程的集结、成核、起始等,因而,需要研讨如何针对不同领域准确进行翻译.地震集结的基本含义,是指岩体内微破裂的集结导致局部弱化和岩体失稳.狭义集结理论对于解释断层摩擦行为有一定意义,但不应夸大其适用范围.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地震集结实际是岩体多种状态参量的变化过程,是跨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本文评述了损伤理论、断裂力学、地震破裂动力学和摩擦本构关系的研究,及其在地震集结问题中的应用.介绍了近期若干课题的进展,包括构造环境对地震集结过程影响的研究;利用波速各向异性,特别是剪切波分裂方法测量微破裂集结引起的介质各向异性研究,以及地震集结的辐射温度场的遥感接收的实验研究等.讨论了大地震集结的特征,以及上述研究在强地震前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1999年度中俄合作岩石破裂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1月~12月,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Ioffe技术物理研究所V.S.Kuk-senko教授等专家应邀来华,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震源物理实验室开展分米级尺度岩石破裂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了SDAE-8型系统,进行声发射地定位和实时显示。实验采用了多种典型构造模拟和加-卸载方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该实验开辟了国际间实质性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3.
我国海洋鱼类和贝类染色体组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我国 38种海洋鱼类和 2 2种海洋贝类的染色体组型 ,以及其中 6种鱼和 1种贝的 C-带、Ag- NOR带等细胞遗传学研究的结果 ,并对这项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4.
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以两种常见的海洋桡足类动物为受试生物,着重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统筹分析了两种海洋桡足类响应温度和盐度变化的摄食与代谢策略,以期为两种海洋桡足类的室内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结果发现:(1)在5—30°C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桡足类动物的摄食与代谢均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火腿许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C,而拟长腹剑水蚤则在25°C到达峰值,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温度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当暴露于不同盐度(15—35)时,火腿许水蚤可在低盐度(25)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摄食能力,且当盐度为25时其摄食率、滤水率达到峰值,之后便显著下降;拟长腹剑水蚤则在盐度为30时开始下降。前者的代谢能力在盐度为25时开始下降,后者在高盐度(35)时代谢能力依然有回升的趋势,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盐度的耐受性更强。而火腿许水蚤及拟长腹剑水蚤对低盐度(20—25)有一定的偏好,二者通过强化自身代谢以抵消低盐度引起的渗透压变化对自身的影响。(3)基于氧氮比(O/N)变化的代谢作用分析显示:在整个温度梯度(10—25°C)中火腿许水蚤的氧氮比波动较大,而拟长腹剑水蚤除在高温(35°C)条件下,其氧氮比均低于24。盐度则会抑制火腿许水蚤的摄食能力从而迫使其分解体内储能物质(O/N24),而对盐度耐受性较好的拟长腹剑水蚤则可始终维持较高的摄食和代谢能力(O/N24)。因此拟长腹剑水蚤能在较大的温、盐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氨氮代谢水平,具有更高的环境耐受性。  相似文献   
65.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是海洋环境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在海洋污染检测和风险评估中,桡足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被认为是理想的受试生物。实验以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作为受试生物,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影响下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的毒性效应。实验测得TBBPA对拟长腹剑水蚤48h-LC50=3.106mg·L~(-1)。设定温度梯度10、20、30℃和盐度梯度10、20、30,拟长腹剑水蚤暴露在2.485、3.106、3.883mg·L~(-1) TBBPA中48h,死亡率均会随着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而上升。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15、20、25℃,盐度10、20、30条件下,拟长腹剑水蚤暴露在0.031和0.310mg·L~(-1) TBBPA中,存活率和孵化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温度盐度改变,TBBPA对其影响也不显著(P0.05);而0.031和0.310mg·L~(-1) TBBPA对发育时间(无节幼虫到桡足类幼体﹑桡足幼体到成体﹑第一只挂卵雌体的出现)和产卵间隔的影响显著(P0.05),改变温度和盐度,TBBPA的毒性效应也会相应改变;TBBPA对产卵量的影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盐度并没有引起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66.
哈达阳地区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石,分布于嫩江—黑河构造带哈达阳构造混杂岩中,岩石类型主要为角闪辉长岩和角闪石岩,呈异地岩块产出。笔者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获得角闪石岩和角闪辉长岩中锆石的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分别为(362.09±0.55)Ma(n=26)和(363.4±1.2)Ma(n=33),属晚泥盆世,为该构造带内迄今报道的最古老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角闪石岩低Ti(Ti O2=0.65%~0.97%)、低K(K2O=0.04%~0.12%)和高Mg(Mg O=20.42%~24.07%)、高Fe(TFe O=10.25%~11.46%);LREE和HREE分馏较为明显((La/Yb)N=2.35~3.97),Th、Hf、Ce、Nb富集和Ba、Sr、K、Zr亏损,Zr/Nb=10.04~17.12。角闪辉长岩高Ti(Ti O2=1.30%~5.04%)、高Na(Na2O=2.92%~3.14%)、相对高K(K2O=0.31%~0.45%),Mg相对偏低(Mg O=5.94%~8.25%),LREE和HREE分馏也较为明显((La/Yb)N=1.90~3.23),Zr、Nb亏损,明显富集Th、Sr。分析认为,哈达阳镁铁-超镁铁质岩具有火山弧型玄武岩特征,形成于板块消减带之上的岛弧及前弧盆地,大约363 Ma时嫩江—黑河构造带已经进入了板块俯冲阶段,这为贺根山—扎兰屯构造带东延及大兴安岭北段晚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67.
青岛南部近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0月对青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的调查,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桡足类27种,占浮游动物总种类的27.85%。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24种;夏、春季分别为17种、10种;冬季最少,为8种。桡足类丰度年平均值为60.32ind/m3,其中秋季最高,达122.47ind/m3;春、冬季分别为68.48ind/m3、28.41ind/m3;夏季最低,为21.91ind/m3。从水平分布上看,春季桡足类丰度西部明显大于东部;夏季却呈现东部大于西部的趋势;秋季则是从近岸向远岸递减;冬季总体分布规律不明显,除站位ZD-QD255较高外,其它站位丰度相对较低。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的平均最大值都出现在秋季。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平均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丰富度指数平均最低值出现在春季。  相似文献   
68.
Based on the authors‘ 1986 to 1994 sporo-pollen assemblage analysi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 data from 3 main cores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14C, palaeomagnetic and thermoluminescence data.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climate environment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since 15ka B.P. was revealed that, in deglaciation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climate of late glaciation transformed into that of postglaciation,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violent climate fluctuations. These evolution events happened in a global climate background and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We distinguished three short-term cooling events and two warming events. Among them,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subzone A1 showed some cold climate features indicating that a cooling event occurred at about 15 - 14ka. B .P. in early deglaciation. This subzone corresponds to the Oldest Dryas. In subzone A3 , many drought-enduring herbal pollens and some few pollens of cold-resistant Picea, Abies, etc. were found, which indicated that a cooling event, with cold and arid climate, occurred at about 12- 11ka. B.P. in late deglaciation. This subzone corresponds to the Younger Dryas.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zone B showed warm and arid climate features in postglaciation. Although the assemblage of subzone B2 indicated a cold and arid climate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flora in subzone B2 climate was less cold than that in A3 . Subzone B2 indicated a cooling event which occurred at about 9ka B.P. in early Holocene. Subzone A2, with some distinct differences from subzone A1 and A3 , indicated a warming event which occurred at 14 - 13ka. B.P. and should correspond to a warming fluctuation.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zone C showed features of warm-moist flora and climate, and indicated a warming event which universally occurred along the coast of eastern China at 8 - 3ka B.P. in middle Holocene, and its duration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any climate events mentioned above. This period was climatic optimum and belonged to an altithermal period in postglaciation.  相似文献   
69.
王晤岩  李清光 《中国岩溶》2021,40(4):572-579
水体吸收的CO2转变为HCO3-,构成了碳酸盐水化学系统对CO2气体的缓冲,通常用Revelle因子(R)表征。陆地淡水系统释放的CO2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湖泊水体释放的CO2是来源于流域碳酸盐风化产物的输入,另一方面,碳酸盐的缓冲作用也是调节内陆水体CO2释放的重要因素,这两个结论看似是矛盾的。为了揭示碳酸盐循环对水体CO2的影响与缓冲机制,本研究选取一个碳酸盐岩地区的季节性分层湖泊(百花湖),分析Revelle因子变化,并与非碳酸盐湖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碳酸盐岩湖泊Revell因子平均为20.1±8.1(8.0~50.0),大于表层海水的10.0(8.0~15.0),也远大于非碳酸盐地区湖泊的3.9±3.9,较高的Revelle因子意味着对CO2的缓冲能力更弱。Revelle因子最大值46.4出现在夏季分层期的中部斜温层,对应的无机碳浓度为2.1 mmol?L-1、pH为8.38、总无机碳与碱度比接近1.0、CO2/CO32-等于1.0。实际观测与理论分析结果完全吻合,表明碳酸盐化学平衡是控制湖泊Revelle因子变化的主要因素。低pH的非碳酸盐岩系统可以溶解碳酸盐矿物,使pH升高,碱度增加,导致Revelle因子升高,在碳酸盐溶解达到平衡时Revelle因子升至最大。其后,无论是光合作用导致的碳酸盐沉淀还是呼吸作用导致的碳酸盐溶解,Revelle因子都会降低,新陈代谢导致碳酸盐系统的CO2缓冲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0.
王岩 《地质与勘探》2015,51(2):266-274
采用常量、稀土分析、X粉晶衍射、镜下鉴定、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方法,系统研究广西金龙铝土矿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铝土矿综合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矿区Al2O3平均含量约44%,铝硅比均值约3.57,主要矿物有硬水铝石(37%)、高岭石、叶腊石、锐钛矿,部分含赤铁矿、针铁矿、三水铝石。ΣREE相对富集,样品δEu存在负异常,δCe异常不明显,沉积环境多为海陆过渡相,成矿环境以还原环境沉积为主导,有异地沉积等成矿物质多源特征。硬水铝石属斜方晶系双锥体类,在矿石中与高岭石、叶腊石等嵌布伴生,不易分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