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的温盐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马海峡断面和日本海内一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水团组成混合比的方法探讨了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对日本海内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影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对马海峡断面上水团组成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整个水层被高盐水占据;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出现高温低盐水,底层为高盐水,次表层为表层低盐水和底层高盐水的混合水体;春秋为过渡季节。日本海断面上,秋季温盐分布最为复杂,表层为高温低盐水,次表层为高盐水,其下为低温高密水。两个断面季节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夏季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的温盐分布。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水是秋季日本海断面表层50m以浅出现低盐水的主要原因;对马海峡深层高盐水主要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50~150m水层,混合比可达0.82;其下为日本海固有水。夏季对马海峡处水团组成的年际变化也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年际变化。长江流量较大的年份,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低盐水的核心盐度值偏低,秋季其在日本海断面上的混合比就高于其他年份;对马海峡底层高盐水在日本海断面上混合比的年际变化则决定于其影响水层上的流场结构和温盐分布。  相似文献   
72.
辽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辽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多环芳烃(PAHs)及脂肪酸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来源有机物在芦苇湿地的埋藏和降解规律.土壤样品采集于2009年3月,研究发现,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3%~9.3%,石油烃含量范围为19.04~482.31mg/kg(干重)之间,LAS含量范围为0.84~19.28mg/kg(干重),PAHs含量范围为2.59~4.40 mg/kg(干重).总脂肪酸含量范围为5.72~190.69mg/kg(干重).表层有机碳含量丰富,来源广泛.辽河油田不同年代的采油环保措施可能是芦苇湿地土壤中石油类聚集量多寡的主要因素,芦苇根际的调控调节作用和微生物的选择性降解也对土壤石油类化合物分布起到重要作用.LAS含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降低了67.0%,是所研究有机物中降解最迅速的一种.PAHs自表层至底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细菌是辽河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次表层以下,细菌生产所利用的有机碳主要来自现场的生产.  相似文献   
73.
我国沙尘的来源、移动路径及对东部海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天气资料,通过对2000—2002年发生的42次沙尘天气个例的分析,重点研究了沙尘的源地、移动路径、入海地点及对不同海域的影响概率。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有70%起源于蒙古国,在经过境内沙漠地区时得以加强。沙尘粒子的移动和入海途径主要有3条:一是从内蒙古东部入侵的沙尘天气经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后进入渤海和黄海;二是从内蒙古西部入侵的沙尘天气经内蒙古西部沙地和黄土高原后进入渤海、黄海和东海;三是从青海东部扬起的沙尘长距离输运进入黄海、东海及西北太平洋。2000—2002年,63.9%的沙尘天气会影响到海洋,其中,影响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概率分别为27.4%、30.9%和12.3%,影响朝鲜海峡和日本海的概率为20.2%和9.2%。  相似文献   
74.
硅藻实验提取方法--最佳静置沉降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晶晶  李杰  旺罗 《第四纪研究》2009,29(1):183-184
Diatom assemblages reflect well the changes of palaeoenvironment, and the key is to get a complete assemblage. The generally used centrifugation method however sometimes causes damage to diatoms, particularly fragile ones, causing large error in diatom statistic analysis. An alternative method is settling, but the duration of settling for diatom suspension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by far. Here we designed an experiment to find the best duration for all diatoms to settle down. The result shows that if there are less than 5μm diatoms in the samples at least 22 hours are needed for all diatoms to settle down.  相似文献   
75.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期间发生的一次气候转冷事件,该事件对整个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影响.然而,在该事件造成东亚中高纬地区温度下降的统一认识下,对于其季节性特征仍较为缺乏认识.本文用大兴安岭中部月亮湖末次冰消期多指标记录,揭示了大兴安岭地区在新仙女木事件期间植被中的北方针叶林成分增加、森林发育、冬季温度下降、东亚冬季风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6.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表征岩石圈综合力学强度,对理解区域深部构造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构造复杂,强烈地震活动频发.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深部岩石圈力学性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文利用基于Fan小波的谱方法,使用WGM2012重力异常数据、ETOPO1地形数据和CRUST1.0模型,通过导纳和相关联合反演计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与荷载比(F).结果显示研究区Te整体呈明显的东高西低分布,青藏块体Te变化剧烈,西部高值(>40 km)和东部低值(<20 km)共存;鄂尔多斯地块Te较高(>30 km),变化相对平缓;荷载比F存在局部西南高,巴颜喀拉和羌塘地块荷载比F较高(>0.5),说明以地下荷载为主,其他地块荷载比F较低(<0.2),以地表荷载为主.鄂尔多斯地块结构稳定,岩石圈强度较大,Te值较高;内部构造活动性微弱,深部物质密度横向变化较小,岩石圈所受荷载以地表为主,荷载比F较低...  相似文献   
77.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池西岸边坡中,存在许多条不同产状和结构的断层,曾发生多次滑坡,构成了对电站上池工程的威胁,因此在池顶采用抗滑桩加固处理边坡。为了解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和抗滑桩的受力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用有限元方法对该岩体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8.
塘沽地热系统水化学赋存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化学成份检测资料,研究了塘沽地热系统馆陶组Ⅲ段热储层地热水化学成份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地热水中pH值的大小,气体成分的含量及放射性同位素^14C实测的地热水年龄,确定了塘沽地热系统馆陶组Ⅲ段热储层地热水的赋存环境,得出地热水补给和径流均微弱的结论,为地热水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本文采用2012—2018年西藏74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以及墨脱站小时、日、月、季、年的降水资料,对西藏的降水日数、累计降水量、强降水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墨脱是西藏降水日数最多、累计降水量最大的中心,也是出现极端强降水概率最高的区域。(2)墨脱的降水主要集中在3—10月,降水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9月,其中9月的降水量跟年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性。(3)墨脱出现暴雨次数最多的是5、8、9月,其中5月的暴雨日数突增,与8、9月的暴雨日数相当。(4)墨脱干湿季分明,多夜雨,凌晨03:00—07:00出现降雨的概率达到50%以上。墨脱位于西藏的最南端,海拔从最低的115m上升到1200m,印度洋的湿润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河谷长驱直入,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使得墨脱的降水量堪比同纬度的内地沿海城市,因此墨脱为西藏的"雨窝"。  相似文献   
80.
青藏高原现生禾本科植物的δ13C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文章通过分析青藏高原4种C3禾本科植物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发现穗三毛(Trisetumspicatum),垂穗鹅观草(Roegnerianutans),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的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重的趋势明显,平均每增高1km变重1.37‰,其中Trisetumspicatum和Roegnerianutans的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重的趋势更为显著。研究认为温度和大气CO2分压是引起C3植物碳同位素值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一些C4植物的生长高度可以达到海拔4000m以上,最高可达海拔452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