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6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论述了上海西郊一含水层储能试验场回灌自来水后含水层中 Cl~-含量的淡化过程。计算了单井回灌时水质变化规律。对其中三个水质取样点进行了对比拟合,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62.
上海及长江口第四纪沉积层中埋盖的古河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第四纪时期,上海及长江口由于地质构造、古气候、海面升降等综合作用,第四纪沉积层中与之相适应的埋盖了七期古河道。文中指出埋盖古河道的形成与发育是因袭了基底深切沟谷的走向。古河道的摆动、延缩、埋盖,是受古气候冷热交替制约。文中还指出研究埋盖古河道的演变规律,不仅对上海及长江口变化、海陆变迁有着指导意义,而且对城市供水及长江口外大陆架供水有着重大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63.
暗绿色硬土层,以它特殊的颜色和强度夹于地下二个海相软土层之间,因而取名于“暗绿色硬土层”。它是上海地区全新统与更新统分层的标志层,是高层建筑物良好的桩基持力层,在地面沉降中它具有抗沉降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暗绿色硬土层的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对研究上海地区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控制地面沉降等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暗绿色硬土层是晚更新世末期干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湖沼相沉积物,属于海退期三角洲平原相,组成河岸阶地,与现今东海大陆架构成统一的大陆平原。由于海水不断东退,河流  相似文献   
64.
一、前言上海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到解放前夕,市区地面平均累计沉降量为0.639米。解放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碟形沉降洼地。1921年至1965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2.63米。由于地面沉降,地面标高减低。市区沿江一带地面低于3米正常潮水位的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高潮时江水上岸,常遭水灾之害;下水道自流排出失效,暴雨后地面积水;桥墩下  相似文献   
65.
上海市区根据地面升沉平衡原理,在压缩和限制地下水开采使用的基础上,开展深井冬灌夏用以及夏灌冬用和开采层次调整等措施以来,初步控制了市区地面沉降。但是由于各土层在地下水位反复升降下存在一定的残余变形量。要继续控制地面基本不沉,  相似文献   
66.
一、概述第四纪时期上海是一个较为缓慢的下沉区。由于古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引起了海侵海退,江河摆荡和延缩,湖泊发育与消亡。在江、湖、海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沉积、冲刷、再沉积的反复作用过程,沉积了150~400米松散的粘士、砂砾等物质,构成了上海地区工程地质性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研究上海地区的区域性土层的工程地质性质时,首先要研究上海地区第四系沉积层的时代和成因类型,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土层的成份,结构、构造,以及反映土层性质的  相似文献   
67.
上海及长江口在第四纪时期经历了五次寒冷期,四次温暖期和冰后期。寒冷期海水东退,岸线与长江口向海伸延,本区演变为河流、湖泊,晚期成陆。在温暖期先后发生了五次海侵,迫使长江口向陆地退却,原来的河流、河口皆被砾砂石充填而埋盖。现初步查明本区第四纪沉积层中有七期埋盖的古河道遗迹。即更新世有五期古河道,全新世有二期古河道。文中对每期古河道按所在位置分别给予命名,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展布。  相似文献   
68.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面收集有关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方面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并将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划分为3个大的水文单元,提出了地下水以河道为分水岭呈扇形向海排泄的特征。  相似文献   
69.
开展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是众多海洋工程活动顺利实施和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查明海底土小应变动力特性是十分关键的。文章借助海上原位钻孔取样和室内共振柱仪对辽东湾近海海底土小应变动力特性开展试验研究,探讨前人总结提出的滨海海底土初始动剪切模量Gmax预测经验公式在辽东湾海域的适用性,对比文章试验结果与周边海域已有海底土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分析小应变范围内海底土动剪切模量的衰减特征和阻尼比发展演变趋势,并同时进行定量化模拟预测,评价海底土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的归一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共振柱试验得到的原状海底土剪切波速与周边海域已有海底土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吻合良好;(2)相比起陆地土,海洋土在小应变范围内归一化动剪切模量G/Gmax衰减得更慢,阻尼比增长得也更慢;(3)通过引入临界剪应变,不同土类和埋深对应的海底土小应变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可以进行归一化。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展海洋工程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
以渤海海域海底地质灾害为研究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按照海洋水动力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灾害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4个类别,遴选了8个评价因子,详细论述了各地质灾害评价因子的分布特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开展了渤海海域海底地质灾害评价及危险性区划。将渤海海域海底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高危险性、较高危险性、较低危险性和低危险性4个区域。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海域的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