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供给更趋紧张。从发展的角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资源容许城市、生态建设的占用量,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对无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态势,以及用地需求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分析,构建了区域容许耕地转换模型(MAC),并应用该模型测定了无锡市2030年以前容许“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量。据此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的底线和调控指标,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区域耕地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多目标导向下的区域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量化方法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课题,而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正可为此提供支持,并相互促进。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有效的利用这种关系,无论对我们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还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都异常重要。本文对二者的研究目标及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二者的结合方式和途径,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能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数据、理论、研究方法支持,同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有益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的深化,二者的结合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3.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74.
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忍  刘彦随  刘玉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47-1254
本文以2000、2004、2008中国31个省际农村发展指标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2000、2004和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75.
中国重大科技计划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解决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等。气候变化、地表过程、土地利用、自然灾害是近年来人文一经济地理学者参与最广、研究最深的领域,在地表过程的人文驱动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政府编制规划、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上述研究计划的基本概貌,以及人文一经济地理学者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从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人文地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利用重点问题咨询与决策、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人文一经济地理学在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6.
针对遥感解译成果数据存储、管理、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建立了面向遥感业务应用的解译成果数据管理体系。通过对图件资料、要素图层和文本数据的有效组织,以Arc GIS 10和Map GIS K9为开发平台,采用C#为开发语言设计并构建了基于C/S模式的遥感解译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了实用的数据入库、查询展示、数据体系构建维护工具,实现了原有不同格式分散存放资料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保障了遥感解译成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7.
浙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发育有何村石英二长岩、康山、沈家墈、泗岭花岗岩和凤凰山正长花岗岩等岩体。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何村石英二长岩侵位时间为149.2±1.1 Ma,康山花岗岩形成于137.4±1.2 Ma,沈家墈、泗岭花岗岩和凤凰山正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在133.6±0.95 Ma~131.3±1.7 Ma之间。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何村石英二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过铝质I型花岗岩,高Rb、Th、U、K,贫Nb、Ta、Ti,中等的Eu负异常(δEu=0.78~0.79),具有类似岛弧岩浆岩的特征,锆石饱和温度为826~830℃。康山、沈家墈、泗岭花岗岩及凤凰山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石富Si O2,高Ga、Zr、Nb和Y,贫Al2O3、Sr、Ba、Ti和P,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2~0.12);区别在于前者Fe2O3T含量为0.63%~0.89%,母岩浆温度为788~814℃,显示高分异I型特征;后三者Fe2O3T含量为1.02%~1.57%,母岩浆温度为847~868℃,属铝质A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何村石英二长岩和康山花岗岩εHf(t)变化范围分别集中在-3.79~-1.67和-6.59~-5.23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对应于1162~1279 Ma和1350~1423 Ma,说明其源区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地壳;沈家墈、泗岭花岗岩和凤凰山正长花岗岩εHf(t)主要集中在-4.24~2.48之间,tDM2主要集中于915~1161 Ma之间,说明岩体的源区物质来自于中-新元古代江南火山岛弧,εHf(t)值逐渐增大,表明越来越多的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参与成岩。浙北地区三类岩体分别形成于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挤压、早白垩世板块撤离挤压向伸展背景的转换和后造山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减薄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78.
浙江神仙居濒临西太平洋火山岩带,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堆积了巨厚的火山沉积地层,是研究晚中生代大陆边缘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之一。区内主体为一套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岩石SiO_2含量为74.17%~78.38%,Al_2O_3含量为11.16%~13.14%,全碱(K_2O+Na_2O)含量为6.44%~8.7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ΣREE)介于144.5×10^(-6)~247.1×10^(-6)之间,ΣLREE/ΣHREE=5.58~6.81,LaN/YbN=5.17~8.59,δEu为0.17~0.23,弱富集K、Rb,亏损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U、Th,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神仙居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同位素年龄集中于(113.4±1.4)Ma^(114.4±1.5)Ma,是早白垩世晚期区域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层位归属小平田组。  相似文献   
79.
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 建设用地规模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深入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改革创新方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1996 年和2007 年的中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数据,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分别对1996 年和2007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化同经济社会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 1996 年和2007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同经济社会因素的相关关系有所不同。1996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与非农产业产值、总人口正相关, 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负相关;2007 年建设用地规模仅与总人口呈正相关关系。1996-2007 年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变化仅与财政收入变化、城镇人口变化呈正相关, 与非农业产值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 1996 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比较协调, 2007 年则变得不够协调, 1996-2007 年间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的主要动力源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性和中国的快速城镇化, 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同性较弱。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调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 需要改革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80.
基于“推—拉”理论、新经济学劳动力流动理论,剖析了农民进城落户意愿的城乡作用力、农民进城落户的内部影响因素,并结合郸城县169 份农户有效问卷和村干部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农民进城落户意愿可用“推力—拉力”范式解释,包括生活便捷程度、子女的受教育环境、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家庭收入和非农就业、消费和生活成本,其中,便捷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子女受教育环境是最大的城镇拉力,没有稳定的非农工作是最大的城镇推力.②农民进城落户决策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村庄因素三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生活水平、亲朋好友是否进城落户、村庄医疗卫生条件是影响郸城县农民进城落户决策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程度、亲朋好友是否迁户的影响效应为正,年龄、家庭生活水平及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影响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