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对虾复眼的研究Ⅱ.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对虾的复眼为反射型重叠像眼。角膜、成角膜细胞、晶状体细胞、晶状体和晶状体束构成屈光系统。小网膜细胞膜突出的微绒毛汇合而成感杆束,微绒毛沿感杆束的纵轴方向上,排列交替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外观上感杆束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状结构,为典型的“十足目型”。复眼中有调节进入小网膜光量的远端色素、近端色素及反射色素。  相似文献   
82.
不同盐度下蓝非鲫鳃泌氯细胞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生活于不同水环境中蓝非鲫[Oreochromisaureus(Steindachner)]鳃泌氯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泌氯细胞分布于鳃小叶基部,淡水环境中,泌氯细胞胞体较小,无分泌腔,核大,中位;海水环境中,泌氯细胞体积增大,有明显分泌腔,核小,基位;淡水过渡到海水的过程中,粗面内质网减少,核缩小,核内染色质凝聚程度增加;胞质中形成发达的微细小管系统;线粒体大量增多,以分泌腔为中心放射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微细小管系统由多分支膜质小管组成,是Na+、K+、Cl-等离子代谢吸收和运输的主要细胞器;微细小管系统的增多与粗面内质网的减少是同步发生的,膜质小管可能源于内质网,随渗透压改变,二者相互转化;线粒体在渗透压变化过程中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83.
利用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以及1954年、198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三江平原浓江—别拉洪河中下游区域土地覆被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研究区沼泽地因农业开发而逐渐消失的过程。结果表明,1954~1980年期间,研究区沼泽地面积共减少69.66×104hm2,平均年损失率为2.44%;1980~2000年期间,沼泽地面积共减少5.66×104hm2,平均年损失率为0.75%;2000~2010年期间,沼泽地面积共减少15.67×104hm2,平均年损失率为4.67%。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当量,以及补充的水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研究区各时期生态服务价值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1954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950.84×108元/a,之后,由于沼泽地被大规模开垦为农田,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锐减,至198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为590.08×108元/a,损失了360.76×108元/a,减少幅度为37.9%。1980~200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相对较小,减少了13.84×108元/a。2000~200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值出现较快速的下降,减少了87.65×108元/a。2005~2010年期间,随着水田面积的增加、旱田面积的减少,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上升趋势,与2005年相比,共增加了7.15×108元/a。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上分析,1954~2010年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损失量最大,为399.36×108元/a,其次为文化服务价值,损失量为46.24×108元/a,再次为支持服务价值,损失量为17.1×108元/a,而供给服务价值增加了7.59×108元/a,仅弥补了总损失量的1.67%。  相似文献   
84.
火烧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三江平原腹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年火烧地段以及中国科学院三江生态实验站烧后一年地段,设置当年火烧、火烧后一年与未烧湿地对照区,用对比法分析了火烧对湿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会减少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火烧当年洪河保护区草根层与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尤为明显;火烧次年生态实验站火烧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仍低于未烧湿地。同时,伴随有机质的迅速分解与矿化,无论火烧当年还是次年,土壤草根层与腐殖质层全氮、全磷含量都较未烧湿地低,而全钾含量提高。火烧当年保护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虽然降低,但速效氮、速效磷占全量的比例较未烧湿地高;草根层土壤内速效钾含量较未烧湿地高,占全量比例也较高,但在其他层次内未见提高。三江生态实验站内火烧后一年的土壤,除速效氮占全氮的比在腐殖质层及潜育层内仍高于未烧湿地外,其他速效养分含量占全量比值普遍低于未烧地。另外,火烧后湿地土壤的pH值略有升高。以上结果均在湿地草根层与腐殖质层表现明显,火烧对湿地土壤潜育层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5.
对慢性盐度胁迫对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经盐度为5的低盐胁迫30d后,鳃氯细胞顶端小窝较浅,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较松散,线粒体数量少且不发达,而经盐度为40的高盐胁迫后,鳃氯细胞的顶端小窝较深,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发达且分布密集,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细胞的泌氯功能和细胞代谢水平明显提高。水体盐度变化使实验鱼头肾中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粒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时水体盐度变化对许氏平脾脏中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影响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86.
牙鲆鳃淋巴样组织内免疫相关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镜技术观察海水鱼类牙鲆鳃小片的基本结构及其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牙鲆的鳃小片主要由扁平上皮细胞和柱细胞构成 ,血窦腔极为发达。鳃小片在功能上可分为两个区 :气体交换区和免疫区。气体交换区位于上半部分 ,血窦内主要分布着红细胞 ;免疫区位于鳃小片基部 ,血窦腔中分布着各种免疫相关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酸性粒细胞。此外 ,还观察到了泌氯细胞和粘液细胞。研究结果证明 ,牙鲆的鳃在局部粘膜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鱼类免疫体系中的有机组成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87.
本文研究了精子入卵过程中太平洋牡蛎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精子入卵过程分为 4个时期 :顶体反应期、穿卵前期、穿卵期和融合期。顶体反应期 ,精子顶体物质释放 ,顶体致密部分向外延伸 ,形成 1层保护膜 ,亚顶体腔开始向顶端突起 ;穿卵前期 ,亚顶体腔前突形成顶体锥 ,并向卵膜释放亚顶体物质 ,精子外膜后移 ;穿卵期 ,精子核及线粒体进入卵膜形成的受精锥 ,线粒体数量减少 ,顶体突消失 ,精子外膜和尾部脱落 ;融合期 ,精子核进入卵内与质膜融合 ,核解体。  相似文献   
88.
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鱼由)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慢性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鱼由)(Sebastes schlegeli)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经盐度为5的低盐胁迫30d后,鳃氯细胞顶端小窝较浅,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较松散,线粒体数量少且不发达,而经盐度为40的高盐胁迫后,鳃氯细胞的顶端小窝较深,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发达且分布密集,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细胞的泌氯功能和细胞代谢水平明显提高.水体盐度变化使实验鱼头肾中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粒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时水体盐度变化对许氏平(鱼由)脾脏中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影响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89.
湿地土壤铁的分析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湿地土壤滞水缺氧特征,根据不同研究需要比较了现有常用的铁元素分析测定方法。通过比较发现,可用于湿地土壤铁分析测定的方法有10余种,其中全量测定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在准确度、灵敏度和检出时间上优于各类比色法;BPDS-EDTA双络合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能稳定铁价态并准确同时测定2种价态铁含量的最有效方法;鉴于湿地土壤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基于重金属分级研究而改进的连续浸提法优于经典的铁氧化物种类的独立区分;考虑到铁价态与种类的精确刻度对湿地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指征价值,价态区分与种类区分采用鲜土即时测定比风干土更能反映土壤的自然实貌。  相似文献   
90.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功能研究,可为深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研究和湿地恢复评价等管理提供基础资料。采用野外采样和不同网孔分解袋分解实验,研究了生长季三江平原典型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毛苔草(C.lasiocarpa)湿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分解功能。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属5门11纲24目,优势类群有柄眼目、真螨目、鞘翅目成虫和线虫,常见类群14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个体密度(ID)表现为ID5月〉ID10月〉ID8月〉ID7月〉ID6月;土壤动物类群数(GN)表现为GN8月=GN5月〉GN10月〉GN7月〉GN6月;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2.54,丰富度指数为3.70,均匀度为0.80,优势度指数为0.12。夏季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在春季、秋季,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土壤动物对湿地乌拉苔草分解具有明显的作用,整个实验过程土壤动物对乌拉苔草分解的贡献率为26.68%~39.45%,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分解贡献率始终最大,分解贡献率为14.67%~27.79%;中型土壤动物的分解作用力最小,小型土壤动物作用力波动较大。土壤动物这种分解作用力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而且起主要作用的土壤动物类型也随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