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地震、钻井及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根据沉积层序边界特征和沉积旋回的组合关系,将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组和10个三级层序;进而分析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过程,认为万安盆地从古新世一始新世开始沉降,直至第四纪总体表现为逐渐海侵的过程.SSQ1和SSQ2层序组以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为主,SSQ...  相似文献   
32.
利用反射地震并结合部分钻井资料,通过对万安盆地大量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对研究区内碳酸盐台地进行地震识别,进而探讨台地的沉积特征与时空分布.万安盆地碳酸盐台地最初发育于早中新世,并于中中新世时达顶盛时期,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走滑断块构造高部位及盆地南部边缘.东西两带台地具有不同的构造沉积背景,西带为被断层复杂...  相似文献   
33.
北冰洋面积约1 300×104 km2,周边国家对200 M(海里)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现状及对200 M外大陆架的诉求,对于我们参与北极科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美国与苏联已签署协定,美国国会已批准,但前苏联和俄罗斯未批准,这直接导致两国的海域争议不断。俄罗斯与挪威也已签署协议。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未签署协议,争议区超过7 000 M2。丹麦与加拿大已签署协议,完成划界,但存在汉斯岛的主权争议。挪威与丹麦及挪威与冰岛已完成划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北冰洋周边国家拥有确定北冰洋200 M外大陆架的权利。俄罗斯和挪威已提交200 M外大陆架划界方案,挪威对南森海盆西部的划界方案已得到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原则同意,但俄罗斯方案仍有很大的争议。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国,斯瓦尔巴协定区,我们有权进入;因美国没有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及200 M外的楚科奇海台,都是我们进行科考的选择。此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参与不同海域的科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34.
北冰洋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尚未解决。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试图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的研究现状,形成对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认识:1)欧亚海盆磁条带清晰,对海盆构造和演化历史认识争议最小,识别的最老磁条带为25,因此海盆大致于58Ma开始张开。磁条带13,之后,Yermak高地与莫里斯?杰塞普隆起分离,欧亚海盆与北大西洋连通。2)从地壳结构与地壳厚度,以及其它资料来看,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一样,应为陆壳,可能是先后从巴伦支陆架裂离形成的。3)马卡罗夫海盆为典型的洋壳,其形成方式和时代还很少约束,其中观点之一是在晚赛诺曼期-早始新世,随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裂离巴伦支陆架,海底扩张形成,并随Gakkel扩张中心在晚古新世的形成而逐步衰退。4) 加拿大海盆可能是北冰洋最早形成的海盆,其形成时间与机制至今仍所知甚少,但可能是从140~135Ma至95~80Ma,随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块旋转裂离加拿大北部陆缘形成。5)北冰洋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形成与演化,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扩张,致使欧亚海盆形成。  相似文献   
35.
南黄海构造样式的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地震资料揭示,南黄海不同构造层内发育各具特色及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主要表现有压缩、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分别有基底卷入型的压性断块和冲断构造、挤压背斜构造、潜山构造、穹隆构造、张性断块构造以及断层扩展反转褶皱构造、盖层滑脱型褶皱反转构造、单条冲断系负反转构造等。本文着重从剖面形态和平面展布分析各构造样式的特征,追溯它们在时、空上的相互联系和叠置关系,阐述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对构造样式的作用,认为这些构造样式是地壳挤压、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结果,并探讨了油气赋存的规律。  相似文献   
36.
扩张期洋中脊热液循环系统的热排出与岩浆系统的热注入共同控制着洋壳厚度的生成,而岩浆流体是热液循环系统的流体成分之一,往往与下渗海水混合参与各圈层能量和物质传递,但其能量传递对洋壳厚度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利用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热液循环系统中岩浆流体与洋壳厚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只有海水参与的对流循环,含有岩浆流体的热液循环造成的洋壳厚度的减薄量更大、热液喷口温度更高.(2)岩浆流体对洋壳厚度的二次减薄作用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减弱,热液喷口温度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升高.(3)南海岩浆水、地幔水含量和洋壳厚度的分布具有非均质性,东部次海盆的地幔水、岩浆水含量高于西南次海盆,前者的平均洋壳厚度也大于后者,并且在海盆残余扩张脊附近存在异常薄洋壳.结合模型结果分析认为,残余扩张脊附近的薄洋壳可能受到扩张期热液循环或后期岩浆流体的影响,而东部、西南次海盆的洋壳厚度差异可能是由于前者的岩浆流体含量高于后者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7.
南海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扩张结束以后,新构造运动活跃,但各区域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及运动特征有较大差异。本文综合分析了南海各区域构造演化事件、现今构造格局及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为中中新世(约15 Ma)较合理。在此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南海及邻区最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海域新构造期地层差异升降、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新构造表现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南海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根据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南海海域新构造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较大的耦合性。本文根据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1个强构造活动区、3个中等强度构造活动区以及1个弱构造活动区,并结合研究区应力场特征分析,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主要受控于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边缘的持续俯冲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38.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大致沿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分布,并被一条近EW向断裂错开分成东西两段;该断裂带在新生代初期活动强度较大,约至中新世晚期停止活动,且断裂西段的活动强度明显要大于东段;此外,该断裂带西段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伴随发育有花状构造,这可能与该时期其西侧的红河断裂正经历快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结合南海北部区域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推测琼东南断裂带属于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而位于海南岛北侧的琼州海峡断裂是莲花山断裂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基于目前滨海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建议未来开展科学钻探试验时,选择阳江外海域滨海断裂带和琼东南断裂带为钻探靶区,并以钻取断裂两盘和断裂破碎带的岩芯为目的,可为进一步明确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方向,以及今后更加全面地开展滨海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9.
洋壳厚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人大多关注地幔温度、地幔源成分等岩石圈深部因素,很少关注岩石圈浅层的热液循环对洋壳厚度的影响。利用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不同背景(洋中脊、拆离断层)、不同扩张速率的热液循环与洋壳增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前,热液循环导致理论洋壳厚度发生阶段性减薄,减薄量随时间改变,并且推迟了上地幔中熔融体出现的时间;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热液循环下产生的理论洋壳厚度反而比无热液循环的更厚。结合洋壳增生过程中对流热通量的变化分析,在洋壳增生前期的上地幔温度低,驱动热液循环的热源小,产生的对流热通量相对较小且不稳定,热液循环缓慢冷却上地幔顶部的温度,进而推迟上地幔初始熔融的时间,减弱上地幔的熔融,并造成一定时间阶段内的生成理论洋壳比正常理论洋壳厚度更薄;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对流热通量达到最大并稳定,热液循环持续快速的冷却上地幔顶部温度,导致上地幔深部的热向上地幔顶部补给,反而增大了上地幔顶部的温度和熔融量,进而增大了理论洋壳厚度。随着扩张速率的增大,理论洋壳厚度增大,对流热通量增大,热液循环导致的洋壳阶段性减薄的最大减薄量也增大,阶段性减薄的时间缩短。结合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洋壳结构特征分析:两条横跨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震剖面显示,海盆内存在异常薄的洋壳区域,并且两条地震剖面的最薄洋壳厚度相差0. 85 km,推测海盆内异常薄洋壳和不同扩张时期的最薄洋壳厚度差异受到扩张期热液循环阶段性减薄洋壳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沿南沙块体南部、西部两条不同的边界分布,其成盆时代、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历史以及油气资源效应都有较大的差异,它们的发生发展均与南海的两次海底扩张有关;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与区域拉张作用有关,都经历了中中新世末期的变形、改造和随后的区域沉降过程,并受到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和南沙运动的影响。万安、曾母和北康盆地是南海南部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属于不同的盆地类型。万安盆地是叠置在较薄地壳和高热流值背景之上的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曾母盆地是南沙块体向南俯冲与婆罗洲块体发生软碰撞而形成的一个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北康盆地是在南沙块体上于白垩纪末一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壳拉伸、裂陷而形成的一个陆缘张裂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