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蔡勃伟  邢祖哥  周进  黄耿志 《热带地理》2022,42(8):1228-1240
采用熵值法综合比较了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现状,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衡量其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变化,并分析影响经济和社会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过程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影响2个系统升级过程的重要因素;2)2006―2019年珠三角2个系统的整体耦合度呈现“U”型演变的态势,由高水平耦合阶段降至磨合阶段再恢复至高水平耦合阶段;3)2006―2019年珠三角9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升级系统和社会升级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4)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外商投资和政府治理对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则起负面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2.
矿山遥感监测评估是通过遥感监测手段获得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评判,为改进矿产资源规划、整顿矿业秩序、治理矿山环境等提供依据。根据矿山遥感监测实施效果评估的对象多、内容多、应用面广及难度大等特点,提出了矿产资源监管效果、效率和效益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评估体系,并根据实验性评估结论提出简化指标体系、侧重连续监测区动态评估等建议。  相似文献   
53.
在青藏高原南缘有很多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学观测,为研究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过程和机制提供大量的地震学证据.由于印度板块的俯冲,青藏高原下方存在广泛分布的倾斜构造,对地壳结构成像带来挑战.本文基于改进的远震P波尾波自相关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Hi-CLIMB台阵下方清晰的P波反射率剖面.结果表明在拉萨地块下方,观察到类似于接收函数成像展示的“双Moho(doublets)”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下地壳俯冲到青藏高原下方时可能发生了榴辉岩化;该特征向北可以追踪到31°N北侧附近,指示了印度板块下地壳的俯冲前缘.本文结果支持了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俯冲过程中,其上地壳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已被剥离,而其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继续向北俯冲并近水平地底侵到青藏高原下方.该P波反射率剖面还揭示了地壳内部的很多构造信息,例如:印度下地壳的减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反射特征;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地壳内部分层特征;拉萨地块北侧和喜马拉雅北侧的中上地壳存在两个低速带.  相似文献   
54.
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构造裂缝及其天然气成藏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气藏发育多套储层,中上部储层(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与烃源岩(山西组下部及本溪组煤系地层)之间发育280~350 m致密砂泥岩隔层,由于盆地断裂构造不发育,天然气运移通道及成藏模式成为该区气藏研究的焦点。在岩心观察、微裂缝研究、测井解释、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成岩作用及裂缝形成时间分析,对研究区上古生界隔层裂缝分布与中上部气藏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剪性裂缝,裂缝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缝的形成在改善储层渗透性的同时,为天然气的纵向运移提供了必要的运移通道。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隔层裂缝与中上部气藏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形成了基于裂缝运移及砂岩储存的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岩性-裂缝型”气藏。  相似文献   
55.
福建三沙湾网箱养殖对多毛纲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盟  周进 《海洋与湖沼》2017,48(3):543-552
利用东海近海典型网箱养殖海湾三沙湾9个航次数据,基于群落结构时空差异,阐释网箱养殖活动对多毛纲(Polychaeta)动物群落的影响。就群落组成而言,网箱养殖和非网箱养殖水域多毛纲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丝鳃虫科(Cirratulidae)和多鳞虫科(Polynoidae)分别是两种水域最占优势的类群;网箱养殖水域多毛纲优势物种的丰度及丰度比值略高于非网箱养殖区(104.06ind./m248.29ind./m2,57.59%46.96%)。双因素方差分析(采样时间和养殖方式)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物种数(S)、丰度(N)、生物量(B)、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等典型群落参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考虑两种因素独立效应时,群落参数均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但存在极显著时间差异(P0.01)。双因素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two-way ANOSIM analysis)表明群落结构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但存在极显著时间差异(P0.01)。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pH、水深和溶解氧是影响三沙湾多毛纲动物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结论显示,三沙湾网箱养殖活动对多毛纲动物群落结构已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群落组成方面,群落结构和部分典型底栖环境因子具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56.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中—粗晶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的观察及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川西地区栖霞组中—粗晶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粗晶白云石晶形呈自形、半自形及他形,可见残余生物(碎屑)幻影,裂缝发育,白云石被缝合线切割,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和晶间孔为主,孔洞内充填有自形白云石及鞍状白云石。中—粗晶白云岩的碳同位素值处于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的范围;川西的南部地区中—粗晶白云岩氧同位素相对于川西的北部地区更偏负;川西的北部中—粗晶白云岩锶同位素比值处于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的范围,而川西的南部则高于此范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白云岩基本继承了石灰岩特点;白云岩Ce显示正异常,Eu无明显正异常,川西的南部地区具有较明显的La负异常。综合研究得出:颗粒滩相是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有利相带,浅埋藏阶段的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是中—粗晶白云岩的主要成因,后期局部遭受热液改造作用,孔洞内充填的自形白云石也为浅埋藏阶段的海水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而鞍状白云石为后期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57.
通过多口探井的分层对比、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多条野外露头剖面的实测,借鉴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对盆地西部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恢复。地层厚度刻画表明,盆地西部早中奥陶世整体为三陆一洼一槽古地理格 局,分别为阿拉善古陆、伊盟古陆、庆阳古陆、定北洼地以及贺兰海槽。野外剖面岩性实测以及钻井资料对比表明,随着 贺兰海槽的拉张并向东与华北板块挤压,盆地西部先后经历了三道坎期和桌子山期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克里摩里期弱镶 边台地沉积以及乌拉力克期斜坡和盆地沉积,且发育以桌子山组为代表的台内颗粒滩储层,以克里摩里组为代表的弱镶边 台地边缘滩储层,储层普遍云化。研究区早中奥陶世发育大量深海浊流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类复理石建造,但普遍不具生 烃能力,只在晚奥陶统乌拉力克组、平凉组等发育一定规模的含笔石泥页岩,具备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58.
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列第四,在海洋中常以微量元素的身份出现。铁拥有多变的价态和多样的功能,是调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驱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力量。以往的研究表明,铁在维持初级生产力、耦合物质循环以及调节生源要素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将铁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包括微生物驱动的铁氧化-还原行为、代谢过程以及与主要元素(C/N/P)的交互关系等。以近15年发表的文献为重点,尝试综述铁的最新进展。首先梳理了海洋中铁的来源和赋存状态(溶解态、胶体态、颗粒态和有机态);其次阐释了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类型和过程机制(如硝酸盐氧化、生物还原等);最后总结了铁与C/N/P循环的耦合关系以及在特定生态事件中的生态效应。此外,对海洋铁研究的“化学-生物-物理”理论框架也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更好地认识铁循环及其在海洋微生态过程的作用提供资料借鉴。  相似文献   
59.
碳酸岩岩浆作用过程的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一种富含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等>50%以上)的火成岩。通常以侵入的方式,与超基性岩和碱性岩共生,位于环状侵人体的中心部位;或以喷出的方式,与碱性岩等构成环状杂岩体。碳酸岩在喷出或侵入过程中,与上部地壳围岩发生以富含碱质(钠或钾)为主的蚀变作用,形成特征性的蚀变岩石——霓长岩。通过对碳酸岩中的包裹体研究,可以获得包括成岩成矿时的温度、压力、密度、流体组分、流体演化等大量信息。碳酸岩矿物中包裹体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并为了解碳酸岩岩浆演化性质和特征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1)碳酸岩可以形成于流体和熔体两种介质条件下;(2)碳酸岩矿物中包裹体富含CO2;(3)在碳酸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伴随有岩浆的不混溶作用发生;(4)碳酸岩岩浆具有的较低的粘度和密度。为了保证对从碳酸岩中获得的包裹体资料的合理解释,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结合碳酸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典型岩石组合、典型蚀变岩石(霓长岩)、赋存的矿产特征等方面的资料。虽然目前在包裹体研究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但作为自然界唯一能够保存有原始成岩成矿流体的地质样品,包裹体的研究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大别山花岗岩流体包裹体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质流体是在应力作用下迁移演化的,把它们割裂开来研究是不可取的。流体包裹体面就是把地质流体与应力联系起来的好途径。通过对花岗岩流体包裹体面的研究,可以揭示花岗岩在侵位冷却过程中经受的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受应力控制的流体运移和演化特征。统计了位于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中的主薄原、天柱山和司空山三个花岗岩岩体的流体包裹体面产状,并对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数据显示,主薄原和天柱山岩体的流体包裹体面特征相似,有NE和NWW两个优势方向,其中NWW向早于NE向,从NWW向到NE向均一温度、盐度降低,CO2含量下降;司空山岩体的流体包裹体面与主薄原和天柱山岩体的明显不同,有SN和EW两个优势方向,EW向早于SN向。从早到晚流体的演化趋势为高温、高盐度、含CO2和CH4的流体演化为较低温度、低盐度、基本不含挥发组分的流体。司空山岩体与主薄原和天柱山岩体侵位于不同的区域应力场下,流体的组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流体总的演化趋势一致:从高温、高盐度、富挥发分的流体向低温、低盐度、贫挥发分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