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2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大气斜压性与入海江淮气旋发展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详细分析 1 990年、1 993年 6月两个东海气旋入海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SVD)建立了风垂直切变与垂直涡度的联系 ,并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结果表明 :在气旋入东海发展初期 ,其所在区域风垂直切变的增强有利于气旋发展 .另外 ,对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伴随气旋发展高空西风急流强度有所增强 ,在气旋整个生命期中气旋位置有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向出口区的北侧移动的趋势 .这些研究加深了对大气斜压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2.
上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上海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会增加城区和城乡交界地区雷暴的发生频数。通过小波分析得到上海地区雷暴日年变化的主周期约为6年。上海地区雷暴异常年6~8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为多雷暴年整个东亚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少雷暴年则相反。持续型(秋季型)的El Nino事件可能会引起上海地区年雷暴日数异常偏多,而少雷暴年则多为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冷暖事件的更替年。  相似文献   
93.
河水中所合“活性硅”量(郎用硅钼黄法能测出的硅酸根量,主要是单体和二聚体硅酸离子)较海水高得多;在河口滨海区附近一带,活性硅合量的水平梯度往往很大。究竟河水入海时,其中所合的大部分活性硅经过什么变化?向何处转移?各种物理、化学与生物条件对这种变化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目前国际上一些海洋化学家和海岸地貭学家所注  相似文献   
94.
河口活性硅酸盐除了被稀释和被吸收外,有没有进行明显的无机化学转移?一直到最近几年,仍然是国际上争论的问题[1-6]。我们已在本研究第Ⅰ篇[1]报导了河口活性硅含量分布;河水与无硅海水人工混合后活性硅含量变化;电解质浓度和pH值对硅酸盐溶液中活性硅含量的影响以及吸附剂影响的初步实验;证实了河水和海水混合后活性硅含量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悬浮物、电解质、pH值三个因素的同时作用。  相似文献   
95.
水体溶解无机氮对角毛灌胞内活性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东  吴瑜端 《台湾海峡》1991,10(2):176-183
  相似文献   
96.
重点讨论近岸海域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诱发产生的次生悬浮颗粒物(S.P.M.)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近岸海域水体中生命元素(C.N.P.)的生物地球化学的行为、过程和内循环等诸环节的效应。该物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域水体中的生命元素的存在形态、含量水平。因此,可能成为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97.
云的形成过程及其类型复杂多样,在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气候背景下,云在大气顶的净辐射效应为负值,即对地气系统起着强烈的冷却作用.云反馈过程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不确定性最大的因子之一,其强度会随时间、空间、云量、云高、云光学厚度等发生变化.目前,观测研究和气候模拟都表示全球平均云反馈为正值,以热带高云高度反馈和热带海洋低云量反馈两个正反馈为主,但是云反馈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温室气体驱动的全球变暖下云如何对气候系统进行反馈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气候敏感度的估算并决定着气候模式对未来全球变暖预估的准确性.因此,云反馈强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定.为此,本文回顾了云在气候系统中反馈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最后,对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全球和东亚区域云辐射物理过程模拟、模式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预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系统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8.
文中使用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将海温观测资料同化到Zebiak-Cane模式中,通过优化模式的初始场提高了模式的预报技巧.通过用理想场进行检验,说明所建立的同化伴随模式是正确的 .用文中建立的四维变分同化模式以1997年1月为初始场所做的预报结果与实况相比,结果较好.这对今后ENSO预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
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简要分析了影响上海地区可能最高潮位的台风路径、强度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造成上海地区严重风暴潮的台风路径有3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登陆浙江沿海西行类、近海北上类和正面袭击上海类.上海及其近海区域台风强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弱的变化特征明显,在东海北部,近50a内尚未出现过中心气压低于920hPa的台风.利用特定的统计模式,根据假想台风路径、强度变化给出的可能最大增水只有210cm,其值明显偏小,认为用统计方法进行上海地区最大可能增水的估算似乎不合适.在考虑可能变化的台风路径、强度、移动速度以及天文大潮汛等综合因素后,利用高分辨率ECOM-Si的数值模式计算出的上海地区(吴淞)可能最大增水是由5612台风以10km/h速度北抬纬度2°并取所在位置的历史最低气压值造成的,其可能最大增水为367cm,如以长江口区天文可能高潮值420cm计算,则获得长江口的最大可能水位为787cm.  相似文献   
100.
<正>1949年12月,现中国气象局的前身军委气象局正式成立,随后,于1950年3月成立了第一个直属业务机构:中央气象台。那时新中国的气象业务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所以中央气象台全面负责从资料、通信、预报、服务等全面业务工作,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