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斑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勘查中岩石化学指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依据江西城门山和内蒙古乌努格吐山2个斑岩型铜矿床试验资料,探讨了用于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的岩石化学指标。结果表明,常量化学组分MgO、CaO和Na2O等在斑岩型矿化体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在中酸性岩中的丰度值,w(Na2O)/w(K2O)、w(CaO)/w( MgO)值随Cu矿化强度增强有规律地变化,可以有效指示斑岩型矿化体的存在及其矿化强度。此项成果丰富了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相似文献   
142.
双轴压力下岩样自电位变化实验的新结果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采用阵列式布局的应变、自电位测量方法,对岩石样品弹性变形阶段和破坏过程中的应变和自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在突然加卸载、黏滑和岩样破裂几种特定情况下,自电位和应变场均出现了互相关联的脉冲状突然变化,且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展布. 尽管有时应力σ值相当高,但当应力变化率γ= dσ/ dt为零(恒载)且保持正、负常数(匀速加、卸载)时,自电位始终没有异常出现. 反之,无论γ的增量Δγ为正值或负值,当γ突变,即对样品进行突然加卸载的时刻则出现了脉冲状自电位信号ΔV,Δγ的正或负对ΔV的影响是相反的. 分析表明,应力突变时ΔV与Δγ的异常幅度成正比. 应力突变和岩石破裂过程中自电位明显的时空变化意味着,孕震区附近如果自电位有突变,就有可能观测到相关的自电位前兆和同震变化, 并可能出现同步的应变变化,这给地震的自电位和应变前兆方法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3.
在神府-东胜矿区人为泥石流沟道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人为泥石流形成的面体物质补给特点;(1)矿区建设过程中(包括采煤,修路,采石,基建等)的弃土弃碴是主要补给源;92)工程建设加大临空面;改变了沟口侵蚀基准面,由此而激发的重力崩塌及加速的沟床溯源侵蚀是潜在的补给来源;(3)人为活动导致环境破坏,加速的土壤侵蚀是泥石流细粒物质的主体补给源。  相似文献   
144.
ESR法测定石笋类碳酸盐年代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用ESR方法和U系法对照测定了石笋-Ⅰ的三个层位和一块钙华板的年代;在此基础上又测定出石笋-Ⅱ的五个层位年代,并亦用U系法对它们进行了验证,均取得一致的结果.考虑到次生碳酸盐形成之后,因U系不平衡,其内年剂量是变化的,故在用α能谱仪分析出U含量和234U/238U之后,再用计算机求其平均内年剂量.本文实验表明,用I=Imax[1-e-α/ImaxAD+Q]来描述ESR信号Ⅰ随辐照剂量Q增长的全过程是合理的.当1/Imax较小时,用简单的直线外推即可得到可信的AD值;而当I/Imax较大时,须对-Ln(1-I/Imax)=α/Imax(AD+Q)作线性拟合才能获得合理的AD值.   相似文献   
145.
菲律宾东临太平洋,西濒南海,南近印尼及马来西亚的沙巴地区,北隔巴士海峡与台湾相望,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全国有7100多个岛屿(但只有2400多个岛屿有名称),海岸线长达18533公里,吕宋及棉兰老两大岛占全国面积的2/3。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菲律宾世代享受大海的恩惠,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  相似文献   
146.
高青油田高斜73断块油藏原油为生物降解的重质油,明显不同于高青油田开发区油藏的原油,在分析高青油气田成藏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研究生油陷类型及油源层演经入手,综合运用地球化学的原油-油源岩原油-原油对比方法,得出高斜73断块油藏的原油来自博兴洼陷沙四段油源层,为老区新块的油气藏探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7.
为探究开都河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6月和10月对开都河的15个样点进行取样,测定TDS、TN、TP和COD 4个水质指标。结合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提取以水质采样点为圆心建立的100、200、500、800、1 000 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运用冗余分析(RDA)、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都河水质整体处于Ⅱ类水标准,主要潜在污染物为TN和TP,污染来自农业退水和放牧;RDA分析发现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指标的解释度在500 m范围内最大。丰水期,TDS、TP、TN、COD与水域和耕地呈正相关,与裸地、草地呈负相关。平水期,TP、TDS、TN与草地呈正相关,与水域和裸地表现为负相关,而COD与耕地呈正相关,与裸地、水域和草地呈负相关;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指标的相关关系不同,丰水期,TN在500~1 000 m缓冲区范围内与草地呈显著负相关。平水期,COD在1 000 m缓冲区内与草地呈显著负相关。丰水期和平水期,TN、COD在100~1 000 m缓冲区范围内与耕地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水...  相似文献   
148.
乌拉嘎断裂位于嘉荫凹陷的东缘,对乌拉嘎金矿的成矿的起着关键作用.地质推断的乌拉嘎断裂位于金矿的北部呈NNE展布,理论上可通过电阻率差异分辨出乌拉嘎断裂切实可行.本文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AMT)来观测乌拉嘎断裂的电性特征并获得了高分辨率的视电阻率剖面图,本次观测结果很好的揭示了乌拉嘎断裂的电阻率特征,我们试图通过研究乌拉嘎断裂进而对本区的深部成矿机制进行研究.本次工作初步厘定了乌拉嘎断裂的宽度、深度,实践证明在乌拉嘎地区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测大型断裂构造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9.
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光合利用碳酸氢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羹类光合过程对碳酸氧盐的利用,研究不同pH值下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净光合速率,并着重研究这两株藻的碳酸氢盐摄取速率.结果表明,从弱酸性到弱碱性,四尾栅藻的净光合速率都比铜绿微囊藻高.由pH值超过pH转折点后的无机碳摄取速率计算得到的碳酸氢盐摄取速率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分别为142.14和314.08μmo1DIC/(g·h,FW),故这两株藻都可利用碳酸氢盐作为碳源进行光合,且均为强碳酸氧盐利用者;但是,四尾栅藻对碳酸氲盐的利用能力强于铜绿微囊藻.另外,与四尾栅藻相比,铜绿微囊藻的碳酸氧盐摄取速率更易受抑制剂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0.
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北部隆起区的4个钻孔13件样品系统展开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揭示了松辽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的限制作用。1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3期快速隆升事件:①晚白垩世—始新世(71~48 Ma),期间以8~56 m/Ma的平均速率隆升,盆地北部整体呈抬升状态;②早渐新世—中新世(36~18 Ma),期间以24~49 m/Ma的平均速率隆升,盆地北部呈差异性抬升过程,第二期抬升事件隆升强度和持续时间较第一期抬升事件略低;③中新世 至今(18~0 Ma),期间以2~19 m/Ma的平均速率隆升,盆地北部缓慢抬升,构造活动较弱,三期构造抬升事件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和方向转向密切相关。结合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针对南部地区钱家店铀矿床成矿年代学成果研究发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事件伴生其后均成藏有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铀成矿与新生代构造密切相关,尤其与中新世末次隆升事件紧密相关,成矿过程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