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21.
南海湖泊沉积物中的陆源粉尘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于南海西沙东岛"牛塘"的湖泊沉积柱(DY6)进行元素、粒度、显微成像、扫描电镜及场发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沉积柱中的含量远高于3个主要沉积端元(珊瑚砂、鸟粪和植物),具有外源的特征,在Ti和Al的高值层位中存在较多不溶于酸的粉尘颗粒,与春季合肥地区收集到的北方风尘颗粒形貌特征相近,粒径相对较小,也与季风携带沉降于朝鲜半岛和南海北部海域的风尘形貌相似;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粉尘颗粒物成分以硅酸盐岩和石英为主,很可能是东亚冬季风携带下源自亚洲大陆的沉积;沉积物中Ti和Al的含量变化可以用于指示历史时期南海中北部海域陆源粉尘颗粒的沉降通量。  相似文献   
122.
针对Bursa七参数模型在参心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转换后仍存在较大残差的问题,通过对坐标转换模型误差进行分析,提出将模型误差看作非参数信号的半参数估计的补偿最小二乘模型进行处理,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模型误差等残差,实现高精度的坐标转换。  相似文献   
123.
罗宇涵  刘毅  孙立广 《极地研究》2012,24(2):159-167
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莫愁湖ZH沉积柱进行了生态地质学的研究,通过AMS-14C定年构建年龄框架,采用550℃烧失量、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恢复了中晚全新世该地区较高分辨率的湖泊生物量记录。结果显示,距今6600-6100年、5400-4800年、4650-3750年和3500年-2850年为莫愁湖生物量高值期,气候相对温暖适宜,湖泊生产力旺盛;距今6100-5400年、4800-4650年和3750-3500年为湖泊生物量低值期,气候相对寒冷,湖泊生产力相对较弱。而且在整体较暖的气候环境下,出现了其它无冰区沉积物中鲜有记录的距今4800-4650年、4400年前后和3750-3500年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根据莫愁湖湖泊生物量恢复的东南极拉斯曼地区高分辨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太阳活动强度和东南极大陆冰芯记录相吻合,为东南极中晚全新世多样的气候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4.
平流层环流异常对2008年1月雪灾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年以来南方发生大雪时的环流特征,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雪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别分析了平流层环流和对流层环流的平均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南方冬季大雪都是发生在500 hPa距平场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形势下,并且平流层极涡位置都偏向亚洲且极涡强度偏强。2008年的雪灾期间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形势都和过去7个大雪年(1955、1956、1957、1977、1984、1989和1993年)合成形势相似。2007年12月初平流层极涡开始偏离极地并发生变形,中心偏向欧亚大陆,且向亚洲和北美伸出两个槽。这种异常一直持续到2008年1月中旬,并且有向下传的趋势,使得对流层2008年1月东亚大槽位置偏东,主体北部偏强,从而为1月的雪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因此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望将平流层位相的超前信号作为对流层异常天气过程预报的一个先行指标,对提高对流层异常天气预报的时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刘志俭  刘毅 《测绘学报》2005,34(3):213-217
描述一种基于非专用接收机的GPS实时定姿算法,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采用最小二乘方法和乔里斯基分解,基于基线长度约束压缩整周模糊度搜索空间,以达到实时计算的目的;第二,结合姿态角约束,使用金字塔算法提高了整周模糊度求解效率.经过实验,算法在基线长度为3 m的条件下,航向角精度优于0.1°.  相似文献   
126.
某铀矿山退役分矿环境放射性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对我国南方某铀矿山退役分矿环境放射性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监测项目中,完全退役的1号分矿治理完全达标;而属于政策性停产的2号分矿,某些监测点空气中氡浓度、γ辐射和水体放射性水平均超过国家限值。此外,两个分矿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索的含量都比对照点高。  相似文献   
127.
利用O3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卫星O3廓线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6年夏季南亚高压偏西型和偏东型条件下青藏高原地区O3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与青藏高原O3分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西(东)部型南亚高压条件下,夏季青藏高...  相似文献   
128.
在上海地面沉降长期预测研究的实际经验基础上,对泊松旋回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建立了地面沉降泊松旋回预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应用于预测时的技术处理方法。对预测的上海部分标点1995—2050年地面沉降量10~37cm进行了一定评估,认为在现有研究水平上是可信的。引入衰减系数于泊松旋回模型之中是本方法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9.
地面沉降研究的新进展与面临的新问题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刘毅 《地学前缘》2001,8(2):273-278
通过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历史概述 ,介绍了多方面的地面沉降原因。由于地下支撑物的移动导致地面标高损失是目前对地面沉降概念或原理的最新概括和总结。文章从监测技术、信息系统、图件编制、预测计算、损失评估和防治措施等方面概括了中国近年来地面沉降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同时提出淤泥质软土沉降问题、深部土层沉降问题、工程性沉降问题、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严重性和系统性问题、地面沉降引起的全国性防汛能力降低问题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探测技术是中国当前地面沉降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最后指出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 2 1世纪上半叶 ,中国东部的地面沉降问题将更大、更多、更复杂 ,需要认真规划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0.
区域政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玉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53-162
区域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西部大开发战略更要求规范合理的区域政策体系与之配套 ,但是人们对区域政策的概念理解、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评价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与混乱 ,尤其是我国在区域政策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无法适应新时期区域及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