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MP deaminase catalyzes the conversion of AMP into IMP and ammonia. In the present study, a full-length cDNA of AMPD1 from skeletal muscle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was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2 526 bp cDNA contains a 5’-UTR of 78 bp, a 3’-UTR of 237 bp and a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of 2 211 bp, which encodes a protein of 736 amino acids. The predicted protein contains a highly conserved AMP deaminase motif (SLSTDDP) and an ATP-binding site sequence (EPLMEEYAIAAQVFK).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PD1 and AMPD3 genes originate from the same branch, but are evolutionarily distant from the AMPD2 gene. RT-PCR showed that the flounder AMPD1 gene was expressed only in skeletal muscle. QRT-PCR analysis reveal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54 fold higher level of AMPD1 mRNA in adult muscle (750±40 g) compared with juvenile muscle (7.5±2 g) (P<0.05). HPL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MP content in adult muscle (3.35±0.21 mg/g)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juvenile muscle (1.08±0.04 mg/g) (P<0.05). There is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PD1 gene expression level and IMP content in the skeletal muscle of juvenile and adult flounders.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molecular breeding of aquatic animals.  相似文献   
92.
利用2011年7月11—19日的过程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从降水持续性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了致使本次降水产生的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低纬度形势、南海低压维持和移动机制。研究表明,中高纬度稳定超长波和超长波形势下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稳定少动在持续降水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索马里的越赤道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正压不稳定形成条件的存在和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的反馈作用的持续对南海热带低压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鞍型场的形成和南海低压的北上是持续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影响因素,这些因子的分析和再认识对江淮持续性强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介绍了柳州市区排水现状,对柳州市四种不同类型降水过程造成的渍涝灾害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柳州市渍涝灾害特征,并针对渍涝灾害的成因提出了防涝治涝对策,这对拓展城市灾害预报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4.
刘梅  张备  俞剑蔚  胡洛林  高苹 《高原气象》2012,31(3):777-787
利用2003-2005年梅汛期江苏15个区域性暴雨个例的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了30°-40°N涡旋角动量,从宏观角度上分析了高空能量变化与江苏暴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上下层配置和物理量定量诊断分析了江苏暴雨预报着眼点。利用2006—2009年6-7月江苏17个暴雨和非暴雨个例,诊断分析了不同区域出现暴雨的流场和不同层次的物理量。结果表明:(1)角动量的输送和江苏暴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2)高空急流带、南亚高压位置与低空西南急流对暴雨及其非暴雨的产生和落区有明显的预报作用,建立了不同区域出现暴雨的概念模型。(3)暴雨和非暴雨的物理量耦合存在明显的差异。当高层散度值在(1~2)×10-5s-1以上,低层涡度在3×10-5s-1以上,上升速度在(3~4)×10-3hPa.s-1以上,产生暴雨的概率较大。能量输送特征、概念模型的建立和物理量指标的确定为江苏梅汛期暴雨的提前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思路和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
近57 a江苏省雷暴日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梅  魏建苏  俞剑蔚  张备 《气象科学》2009,29(6):827-832
用江苏省74站点近57 a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1980s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变化不明显.江苏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约2 d左右.不同季节江苏雷暴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到江苏的中部和淮河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70s中期以前,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s后期-1980s中期和1990s后期-21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96.
97.
98.
高山冰川遥感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的应用使得对冰川大尺度全覆盖、多时相变化的监测成为可能,然而冰川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的误差大等难题成为影响冰川监测的障碍。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了目前已有的多种冰川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得出提取冰川范围精度最高的是面向对象的目视判读方法,其次是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面向对象的自动分类、比值阈值法、雪盖指数法等。各自动方法提取冰川面积均有较大误差,且误差主要出现在冰舌末端、阴影区、薄冰区和云层遮盖范围等区域。本文将面向对象的目视判读法应用于冰川提取中,在保证信息提取精度的同时提高了传统解译的效率。  相似文献   
99.
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从正常养殖水温18°C快速连续降温至1°C,并在18、13、8、5、3和1°C共计6个温度点取血采样,分别测定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血糖(GLU)、皮质醇以及不同组织中Wap65-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发现,随着温度降低,大菱鲆的血清ALT活性呈升高的趋势,且在8—1°C区间内显著高于18—13°C区间(P0.05);血清CR浓度呈升高的趋势,在3°C时最高,且显著高于除1°C之外的其它实验(P0.05);血清中LDH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3—5°C区间内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血清GLU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3°C区间内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呈升高的趋势,在1°C时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连续降温过程中,大菱鲆所有组织Wap65-1基因在特定温度下表达量都有上调(脑、胃、肝脏、头肾、肾脏、脾脏、肌肉、肠道、心脏)。其中,脑、胃、头肾、肾脏和心脏组织中的Wap65-1基因在正常温度下基本不表达,只在降温过程中表达;肝脏、脾脏、肠道和肌肉这4种组织中的Wap65-1基因在正常温度下有所表达,且在降温过程中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00.
通过8周的生产性养殖试验,研究了以生物酶解小肽、益生菌发酵植物蛋白、破壁酵母蛋白等配制的生物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部分免疫酶活性及消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饲料组平均产量为1242.5kg/ha,高于普通饲料组平均产量1180.5kg/ha,具有更优的生长性能;此外生物饲料组的对虾成活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86.2%;生物饲料的饲料系数为0.96,而普通饲料为1.01;喂养15~30 d后,生物饲料组对虾的SOD、血清总蛋白含量及溶菌活性较普通饲料组有显著提高;抑菌活性未发现显著差异。生物饲料组对虾总蛋白酶活性有显著提高;生物饲料组水体中的NH4-N、NO2-N等指标略低于普通饲料组,但两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