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61.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工程性质及固结沉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速度快,具有含水量高、密度低的特点,极易因固结压实产生沉降,从而导致地形变化。本文通过收集位于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的2个钻孔资料,分析了2个钻孔的工程性质,计算了土体的最终固结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结果表明,由于黄河改道及钻孔所在位置不同,2个钻孔的10m以浅沉积物有明显的差异,ZK-1的表层沉积物有明显的粗化现象,相应的工程性质也有所差别;根据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得到ZK-1和ZK-2孔的最终固结沉降量分别为2.08和1.70m,单位厚度土体的沉降量在0.2~9.6cm/m之间;土体达到稳定状态大约需要15~20a,厚度50m以内土体的平均沉降速率为6.5~8.5cm/a。  相似文献   
662.
崂山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为保护区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地管理提供依据,作者基于2003和2009年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保护区人类活动类型信息提取,利用人类干扰指数模型,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崂山自然保护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9年,保护区受居民区、工矿用地、农田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大,且干扰程度有所增强,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实验区,而核心区和缓冲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63.
孙美静  陈泓君  杨楚鹏  胡小三  刘杰 《地质学报》2023,97(10):3225-3236
海底峡谷是全球大陆边缘分布较广泛的地貌单元,是地形地貌、深水沉积和海洋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二维地震资料,以南海西沙东部海域为研究区,深入剖析了东岛北海底峡谷体系。东岛北海底峡谷分布在水深1000~3150 m范围,长度137 km,下切深度70~400 m,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总体由一条主峡谷和4条分支峡谷构成。峡谷上游有东岛西北部Ⅰ区和永兴海台东部Ⅱ区的沉积物供给,峡谷中游加入了东岛东北部Ⅲ区供给的沉积物。3个物源区的沉积物供应以线状的峡谷、水道和面状的块体流沉积类型为主。主峡谷北坡周缘分布有大量的海底麻坑,侧壁呈阶梯状不断后撤垮塌,因重力驱动作用和水流侵蚀,使峡谷壁外缘发育呈不规则小型“枝杈”状水道;主峡谷南岸因浊流作用,发育沉积物波。NE走向主断裂,控制着主干峡谷NE方向延伸,而峡谷南岸分布海山和海丘地形、岩浆底辟,影响主峡谷各分段的转向;同时峡谷和周缘下部地层发育的断层,控制峡谷侧壁向谷底呈阶梯状下降。  相似文献   
664.
利用汶川地震后、芦山地震前3年时间(2010.30—2013.30)的GPS连续站时间序列结果,采用T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对龙门山断层中南段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动态演化进行了反演计算与分析,并讨论了汶川地震后断层中段的愈合过程和西南段的大震背景。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震中周边破裂区域的闭锁程度逐渐增强,由2010年基本处于蠕滑状态,至2013年处于较强闭锁状态;闭锁范围也逐渐增大,由汶川震中西南方向逐渐趋近震中位置,表明该部分断层正在快速愈合。汶川震中北东方向的大部分破裂区域依然处于蠕滑状态,表明该部分断层还未开始愈合。②芦山地震震中附近及其西南方向断层一直处于强闭锁状态,且完全闭锁区域的滑动亏损速率逐年减小,可能表明愈合区域分担了部分巴颜喀拉块体对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龙门山破裂断层不同段震后愈合过程和活动特征都有显著差异;处于强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层西南段,在挤压弹性应变快速积累的情况下,发生大震的背景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665.
陈鲁凤  刘杰  蔡斌斌 《北京测绘》2021,35(8):1044-1049
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个气象站点1970—2013年月降水量和日降水量数据,运用线性回归、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近44年来山东省暴雨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山东省近44年来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山东省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都受纬度、海陆和地形因素影响,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规律,并且在泰山地区形成暴雨发生的高频地带;(3)山东省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空间变化趋势各有不同,暴雨量与暴雨强度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66.
从潜艇反鱼雷防御的角度出发,主要介绍和分析了潜艇反鱼雷防御的战术背景、对抗措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3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潜艇面临的鱼雷和反潜威胁,对潜艇主动和被动防御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重点对潜艇针对未来反潜作战需求构建网络中心化、多层次、多平台、智能化的综合防御体系进行了思考和设想,为潜艇水下反鱼雷防御技术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7.
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回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的回淤问题,收集整理了2010—2012年的航道回淤资料和水文测验资料,研究了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径流、潮流和含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航道回淤呈洪季大、枯季小的年内变化特征,大风骤淤明显;航道回淤沿程主要集中在南港—圆圆沙段和北槽中下段,其回淤量占全航道的80%以上。南港—圆圆沙段回淤的泥沙颗粒以细砂为主,回淤强度与径流的关系不密切,与潮流的关系表现为大潮大、小潮小。北槽航道回淤泥沙颗粒以粉砂为主,回淤部位随径、潮流变化而变化,表现为径流增大,回淤部位下移;潮动力减弱,回淤部位上提。长江口拦门沙水域泥沙的再悬浮,可能是航道淤积最主要的泥沙来源。  相似文献   
668.
针对应用常规方法进行高频层序划分和对比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所建立的高级别层序地层格架具有多解性等问题,本文引入天文地层学中气候旋回受天文周期驱动的理论,选择涠西南凹陷WZ11-4N油田4口钻井中的流一段地层为研究对象,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分析。对自然伽马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不同钻井中,流一段地层主要受偏心率周期(401ka、125 ka和95 ka)控制。对该周期滤波分析后,选择控制流一段发育的主要米兰科维奇周期曲线,建立了该区的高分辨率天文年代标尺。最后以偏心率125 ka周期曲线作为6级层序划分的参考曲线,对流一段层序进行高频旋回地层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高频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的精细对比。  相似文献   
669.
随着社会步入信息共建共享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成为政府部门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社会关注的“公交服务”热点,在总结分析传统公交信息采集方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智能公交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方案,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分析了系统的应用实效和后续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70.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一套变质辉长辉绿岩脉,该岩脉沿襄樊-广济断裂带侵入到大洪山造山带增生杂岩之中,本文采用锆石U-Pb 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变质辉长辉绿岩脉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63±3 Ma,代表岩脉的侵位结晶年龄,是目前桐柏-大别造山带已知最早的造山后晚中生代岩浆活动记录之一,表明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开始于中侏罗世晚期,与北大别地区初始深融作用时间相当,比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峰期(~130 Ma)早约3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eHf(t)值为+5.8~+10.8(平均值为+9.7±0.7),对应的单阶段Hf模式年龄t_(DM1)为387~595Ma(平均值为434±29Ma),明显大于岩脉成岩年龄,表明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亏损地幔为早古生代伸展过程的产物。结合区域研究资料,163±3 Ma是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南缘中生代陆-陆碰撞后最古老的岩浆岩年龄之一,与大别造山带山根软化的时代一致,可能代表桐柏-大别造山带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的初始转换时间,据此认为桐柏-大别造山带从山根软化到大规模伸展垮塌间隔-30Ma,地幔经历了亏损-富集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