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76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998年夏季长江特大洪水入海的化学水文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黄海、东海的现场调查资料,讨论了洪水入海对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化学水文学的影响。给出了迄今调查获得的长江冲淡水及其营养物质的最大扩展范围;发现了表层溶解氧和pH分布的一个突出现象,即在南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远岸海域存在一溶解氧和pH高值封闭区;指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南黄海南端至东海北部海域,而不是在长江口门内。南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和东海近岸海域过量无机氮的存在表明,与其它海洋生态系统不同,上述海域的初级生产可能是磷限制而非氮限制。  相似文献   
72.
羽毛粉是一种潜在的饲料蛋白源。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羽毛粉,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有助于禽类废弃物的再利用。在动物消化、降解、吸收羽毛粉过程中,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添加羽毛粉的饲料对鱼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作者对比研究了以添加羽毛粉(包括水解、酸解、膨化处理或生羽毛粉实验组,添加量为5%)和不添加羽毛粉的饲料(即对照组,包括鱼粉和商业饲料两组)喂养黑鲷12周后,黑鲷肠道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羽毛粉的实验组中肠道细菌的丰富度、辛普森指数和香农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含酸解羽毛粉组的实验组,其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体来看,黑鲷肠道细菌主要由厚壁菌门(57.3%)和变形菌门(36.3%)组成;实验组细菌群落中拟杆菌纲、梭菌纲、δ-变形菌纲、草酸杆菌科和青枯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的羽毛粉处理组之间也呈现出群落结构上的差异:与水解羽毛粉组相比,生羽毛粉组的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海洋螺菌目、盐单胞菌科和盐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与鱼粉组相比,生羽毛粉组中芽孢杆菌目在群落中的占比显著上升,而拟杆菌门、草酸杆菌科和青枯菌属的占比则显著下降,而且生羽毛粉组中厚壁菌门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的比值(7.42)明显高于鱼粉组(0.97)和水解羽毛粉组(0.74)且均接近显著(P=0.057)。与鱼粉组相比,水解羽毛粉组中紫单胞菌科和回线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而盐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73.
为了研究饥饿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540尾40g左右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成6组(S0、S4、S8、S12、S16和S20),每组3个平行,分别禁食0、4、8、12、16和20d,禁食结束后每组取样9尾,每个平行3尾,测定并分析胃和肠道中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研究显示,禁食4d,胃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均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低于对照组28.32%~71.85%),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胃和肠道内3种消化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升高。在禁食4~20d时,胃内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禁食16d时高于同期对照组,淀粉酶活性在禁食20d时高于同期对照组。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在禁食8d时达到最高,蛋白酶活性在禁食12d时达到最高。禁食过程中,胃中蛋白酶活性始终高于肠道,但禁食过程中其变化幅度(-6.71%~63.72%)小于肠道(-64.79%~71.85%);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低于肠道,脂肪酶活性变化幅度(-62.88%~29.91%)小于肠道(-232.17%~46.28%),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幅度(-81.71%~36.92%)大于肠道(2.35%~45.41%)。因此,与肠道相比,胃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受到禁食的影响较大,淀粉酶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此外,胃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均小于蛋白酶和脂肪酶。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和蛋白酶是大黄鱼幼鱼受到饥饿胁迫时参与代谢活动的主要酶类,而淀粉酶为从属酶类。本研究阐明了大黄鱼幼鱼饥饿过程中,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合理的投喂和大黄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4.
产芝水库的浮游植物与水体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在产芝水库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56属82种,其中种类最多的是绿藻和硅藻,分别占总种数的32.93%、31.71%。浮游植物种类四季变化明显,入口、中心和出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差异,库区优势种为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小环藻(Cyclotell a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等。水库浮游植物的四季平均细胞密度为9.048×105/L,出口细胞平均密度最高,达18.007×105/L。叶绿素a的年均值为7.33 mg/m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4.21。从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叶绿素a含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来看,水库处于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75.
半滑舌鳎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深入认识半滑舌鳎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831尾12月龄左右半滑舌鳎个体的体质量[BM(g)]和形态性状,包括全长[TL(cm)]、体高[BH(cm)]、体厚[BW(cm)],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雌、雄性个体各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模型。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并计算了直接、间接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全长、体高和体厚与体质量的最优拟合模型都为幂函数曲线模型,雌性个体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分别为:y⌒=0.004x3.090、y⌒=0.382x2.983、y⌒=61.912x2.461;雄性个体的3个最优模型公式依次为:y⌒=0.005x3.003、y⌒=0.300x3.147、y⌒=57.681x2.156。通径分析结果显示,雌性个体中体高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0.535,而雄性个体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407。雌、雄个体的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都有极显著的直接作用,其最优多元回归方程:雌性为BM=-88.530+1.297 TL+15.862 BH+39.021 BW;雄性为BM=-71.579+2.587TL+7.351 BH+35.595 BW。  相似文献   
7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机场风廓线资料,分析2014年3月12日广州白云机场出现持续性大雾,期间伴随出现雷暴天气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持续的原因是低层接近饱和的湿度和逆温层的维持.同时,白云机场风廓线资料表明属大雾伴随高架雷暴.雷雨出现后,大雾并没有好转,大雾消散原因是中低层冷空气向地面渗透,破坏了近地面层的逆温结构.  相似文献   
77.
2010年5月6日华南地区出现的暴雨及长时间雷雨具有前倾槽和中尺度性质,数值模拟显示500hPa的中尺度涡度中心、200hPa的中尺度散度中心以及850hPa的中尺度辐合中心的耦合是暴雨云团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低空急流从南海北部为华南地区的边界层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为强对流云团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8.
2007年7月温州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资料以及温州1971-2006年6—10月历史最高温度资料,对2007年7月温州高温天气过程做了分析,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发现:温州高温呈现出高温日数增加、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加长和高温结束时间推迟的特点;分析2007年7月高温出现时的环流形势发现温州出现高温时主要有两种形势:副高控制下的高温,可能会出现危害性高温;西南气流控制下的高温。而通过对比高温出现当日t8,t9,(t9-t8)和高温出现的程度,发现它们和高温以及危害性高温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认为可以利用当日t8,t9,(t9—t8)之间的关系来决定高温预警发布与否。  相似文献   
79.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北部的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泽明  董昕  耿官升  王伟  于飞  刘峰 《地质学报》2010,84(4):449-456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分布的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岩一直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并没有获得可靠的年代学证据。本文运用原位锆石U-Pb定年方法,在拉萨地体北部那果地区的变质岩中获得了约720Ma的变质年龄,从而证明拉萨地体北部在新古元代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近同期的岩浆作用。基于这一成果和在拉萨地体中、南部高级变质岩中陆续获得的中、新生代变质年龄,对拉萨地体变质作用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0.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的泥盆纪花岗岩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董昕  张泽明  耿官升  刘峰  王伟  于飞 《岩石学报》2010,26(7):2226-2232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经历了强烈的中、新生代造山作用,以及最近确定的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造山作用,而本文第一次报道了拉萨地体南部所经历的中古生代岩浆热事件。所研究的花岗岩分布于拉萨地体南部的加查附近,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呈片麻状或眼球状构造。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晶成因特征,获得了366.7±2.5Ma的谐和年龄。这一成果为拉萨地体的起源、构造归属以及早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