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265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1084篇
海洋学   18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朝鲜半岛平南盆地中元古代岩浆事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朝鲜平南盆地翁津地区发育中元古代黄海群和同时期(称之为瓮津期)花岗岩,花岗岩体侵入于黄海群。本文采用锆石原位微区U-Pb定年技术,对黄海群中的酸性火山岩及花岗岩进行了年龄测试。获得的数据表明,黄海群中下部层位及上部层位的酸性火山岩分别在1235±5Ma和1203±7Ma喷发,由此说明黄海群的沉积时代应为中元古代,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古元古代;两个翁津期花岗岩体(翁津和黄衣山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251±22Ma和1248±13Ma,为中元古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产物。上述1251~1203Ma年龄的获得,表明朝鲜半岛发育中元古代岩浆作用,从而明确朝鲜黄海裂谷与华北东缘裂谷在时间上具有同期性,同时也表明中国华北与朝鲜在中元古代具有类似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2.
随着海底光缆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废弃的旧海缆越来越多。文章介绍各种海缆的废弃原因和废弃方式,并以泰越港海缆和亚太网络B17段海缆为实例,从对海洋环境、海洋功能区和海洋开发活动3个方面的影响分析比较其废弃方式的利弊;随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提高海底空间资源利用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全线打捞回收废弃海缆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83.
利用AVISO提供的SARAL卫星杭州湾周年的WAVEFORM数据,通过对卫星波形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形重定方法,该方法在顾及波形物理机制基础上,根据各波形的特征进行重定。对重定前后的波形数据进行粗差剔除、共线平均,分析了重定后数据质量。通过交叉点平差,结合验潮站数据建立杭州湾平均海面高模型,所建模型与验潮站平均海面高差值的平均值为0.006m,标准差为0.038m。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显著提高卫星测高数据的精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84.
基于低温氮吸附以及压汞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安鹤煤田二_1煤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煤储层孔隙特征对该区煤层气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鹤煤田煤储层中的孔隙以微、小孔(100 nm)为主,中、大孔(100 nm)其次。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回线可以划分为3类,孔隙类型主要为开放的、连通性好的细瓶颈(墨水瓶)状孔,部分为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相比于华北其它地区,安鹤煤田煤储层的BET比表面积较大,总孔体积和孔隙度较小,且进汞饱和度中等,退汞效率相对较好。压汞曲线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其反映的孔隙连通性均较好。结合低温液氮吸附和压汞实验,并对比华北其它地区,可知安鹤煤田煤储层的孔隙结构较利于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可以作为华北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5.
剪切带型金矿中金沉淀的力化学过程与成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床类型,有关该类型金矿的成因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剪切带中金的沉淀析出机制和成矿过程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赋矿部位的构造属性与矿床关系的研究尚显薄弱。对此笔者整理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剪切带型金矿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胶东金矿的研究实例,运用断层阀和力化学理论分析发现,无论是脆性还是韧性剪切带,无论是脉型还是蚀变岩型金矿,其成矿的关键部位均与构造应力集中而导致的脆性破裂(特别是R、T、R’破裂的产生)和碎裂作用以及(多期)岩体侵位密切相关,并且脆性破裂所导致的压力骤降从而引发流体闪蒸的力化学过程可能是造成金沉淀析出成矿的有效机制,其中多期岩体侵位所提供的流体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此外,从国内外实例可以看出,剪切带中的脆性破裂不仅发生于脆性或脆韧性构造域,也可以发生在较深层次的韧性构造域中,尽管韧性域中产生脆性破裂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这可能是韧性剪切带成矿的关键机制之一。最后,综合岩体、流体、剪切带三者对成矿的耦合作用,文中提出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机理为:(多期)岩体侵位-热液活动-构造剪切-应力集中-脆性破裂(碎裂)产生-压力骤降-流体闪蒸-元素(金)析出,如此循环往复方可形成大型剪切带型金矿。  相似文献   
86.
西嘎村南坡泥石流属暴雨-崩塌-山坡型稀性泥石流,可分为清水区、固体物质补给区和流通-堆积区,物源以崩积物及残坡积物为主,具备泥石流形成的孕灾条件,且易发、活动性强、潜在危险性中等。建议采取以排泄导流为主的工程措施,对已有沟道进行修坡清淤,形成导排网络,为洪流的快速通过提供空间,最终利用西嘎村北侧三条沟槽将泥石流引入主河道则学藏布;结合封育禁牧、禁止过度放牧等生态措施,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保护和恢复西嘎村南坡草场植被,改善泥石流区周边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7.
为进一步探明银洞子沟物源区坡面物源启动机理与降雨的相关性,在进行详细的现场考察与工程勘察工作后选取了典型模型体,并采用20余组人工降雨物理试验方法将降雨强度与坡度设为控制变量,研究了4种坡形、5种雨强条件下,坡面松散物源的失稳机制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揭示了地表变形与地下物理力学参数变化的定量响应关系,并基于试验发生破坏的临界雨量,建立了银洞子沟传统I-D预警模型。之后提炼可靠预警参数(坡度、深部体积含水率),通过数学回归分析方法并采用Exponential模型,得出IGD、IGM多参数新型预警判别式,实现了传统I-D模型的有效修正,并具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基于小波分析与Mann-Kendall法的岩溶大泉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地下水动态是认识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根据1956-2013年济南岩溶泉域大气降水及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法研究了58个水文年泉水位对大气降水的响应,可以看出:(1)大气降水和泉水位呈现出多尺度的变化特征,长时间尺度上两者的变化周期基本相同,变化周期为16年和12年,说明大气降水对泉水位有直接影响;(2)在1956—2013年,济南泉域地下水水位具有0.65 m·(10a)-1的年际显著下降趋势,但降水具有12.65 mm·(10a)-1的不显著上升趋势,说明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泉水动态的影响因素的权重发生了变化;(3)大气降水在1999年发生突变,1999年之后年降水为增加趋势;而地下水水位突变年份为1967年,1967年以后水位持续降低,2004年以后水位快速上升,泉水位未来趋势应与降水保持一致,呈上升趋势,说明大气降水并非泉水动态的唯一影响因素;(4)通过建立不同时段的多元回归模型,表明近58年来地下水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大气降水到人工开采之间的转换,同时验证了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研究地下水动态的适宜性和可靠性,也为济南市的保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
综合利用机载LiDAR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优势,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分层分类提取复杂建筑物的新方法。首先根据坡度强度信息,将影像分割成高、中、低坡度目标;再采用阈值法进行陡峭区、地表面和建筑物的初始分类;最后根据邻近对象光谱相似性原则,对陡峭区进行多尺度分割,并结合光谱、形状和空间关系等特征,基于模糊分类对建筑物提取结果进行优化。实验表明,该方法提取的建筑物信息精度较高,轮廓边缘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90.
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显示,黔北坳陷东皇剖面、玉京山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1l)烃源岩和黔南坳陷羊跳寨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烃源岩中存在C0–4单金刚烷系列、C0–3双金刚烷系列、C0–2三金刚烷系列、C0–1四金刚烷系列和C0–1五金刚烷系列的复杂组合,而在中等成熟的地质样品(镜质组反射率Ro=0.9%~1.4%)中一般仅出现烷基单金刚烷系列或烷基单金刚烷系列与烷基双金刚烷系列的简单组合,表明不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是衡量其经历热演化作用强度的定性指标.但黔北坳陷B1井?1n烃源岩和六井剖面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烃源岩中缺失此类化合物,这可能与这些老地层经历的热演化作用强度(类镜质组反射率介于4.0%~5.5%之间)超出了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极限,并使它们遭到了分解破坏有关.研究区高演化海相烃源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明显高于中等成熟湖相烃源岩,结合类镜质组反射率的实测值判断,表明它们是衡量地质样品中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玉京山剖面S1l烃源岩中高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较低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正大量生成;羊跳寨剖面?1n烃源岩中低的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高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说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已遭到分解破坏;东皇剖面S1l烃源岩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上均介于两者之间,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开始发生明显分解破坏.因此,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是反映高演化地区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