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世界各海沿岸的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是沙滩,这主要是由于波浪的强烈冲击所致。与碎石、石砾滩一样,沙滩对底栖生物的生存显然不利,因而其栖息生物种类比较贫乏,数量也少,完全缺乏大型植物,除了某些特定的沙栖种外,主要是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河口附近和内湾水下平台则例外,丰富的有机物质使之成为完全不同的生境。 虽然潮间带生态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关沙滩生境的研究较少,对沙滩生物的生态特点缺乏系统的探讨。有的学者直接采用岩岸潮间带生态研究方法,这不仅与客观实际不符,而且造成术语上的混乱。另外,在群落结构的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往往没有按生态特点区别底内生物和底表生物,造成对区系性质的错误判断。为此,我们想通过对小场沙滩生境的调查研究,对沙滩潮间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塔藤壶科 Family Pyrgomatidae 埋栖于石珊瑚内,主要分布于热帯和亚热带海域,通常称为珊瑚藤壶(coral barnacles)。珊瑚藤壶的分类对研究珊瑚礁生态及蔓足类的进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类动物由于深理于珊瑚体内或珊瑚石中而常被忽略,过去研究不多,国内迄今尚无报道。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收藏了许多珊瑚标本。其中共栖有不少珊瑚藤壶标本,主要采自广东省西沙群岛及海南岛等地的潮间带造礁石珊瑚,部分采自南海和东海的深水非造礁珊瑚。 本文共报告塔藤壶科17种,分隶于2亚科,6属,其中有4新种,9种为我国的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任先秋 《海洋与湖沼》1980,11(2):150-153
在整理鉴定蔓足类(Cirripedia)小藤壶科(Chthamalidae)标本中,发现四板小藤壶属(Tetrachthamalus)的一新种,描述如下: 中国四板小藤壶(新种)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sp.nov.(图版Ⅰ) 正模式标本 C81073-1,峰吻径4.7mm,侧径4.4mm,高1.6mm,采自广东省海南岛新盈,附着于潮间带栖息的蛉笠藤壶Tetraflita squamosa squamosa壳上。1957.7.25,采集者:王永良。 副模式标本 C81073-2,峰吻径6.2mm,侧径5.5mm,高2.0mm;C81073-3,峰吻径6.0mm,侧径4.8mm,高2.1mm;C81073-4,峰吻径5.3mm,侧径5.0mm,高1.8mm;C81073-5,峰吻径5.8mm,侧径4.9mm,高1.5mm。采集地、时间和采集者同正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14.
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 围胸目(Order Thoracica) 现今分为4亚目:茗荷亚目Lepadomorpha; 短茗荷亚目Brachylepadomorpha, 花笼亚目Verrucomorpha和藤壶亚目Balanomorpha。茗荷亚目是有柄蔓足类,为最原始的亚目。它的躯体分为头部和柄部。软体部分包在头部由外套膜和壳板(或无壳板)围成的腔内。柄部有肌肉层,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或动物)上。茗荷亚目的种栖息于潮间带、潮下带至深海底,绝大多数附着于岩石、底栖动物(贝壳、水螅、珊瑚、海胆、十足甲壳类等)或其他物体上,少数种(如茗荷科Lepadidae 的一些种)附着于木材、船底、漂浮及游泳动物(如鲸类、海垫、海龟等),营漂游生活。搞清这类动物的种类对于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分析、底栖生物生态的研究及附着生物的防除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茗荷亚目在国内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作者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收藏的标本,其中大部分为1975 一1978年东海大陆架海洋调查获得,少部分为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所采集。经鉴定共有55种,分隶于3总和7科26属,其中一种为新种,24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在我国近海发现的有柄蔓足类,除少数种,如茗荷Lepas anatifera anatifera, 蟹板茗荷Octolasmis neptuni等在各海区广布外,大部分种仅出现在南海和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暖水种,少数温带种分布范围仅限于渤海和黄海,有的也在东海出现,如朝鲜弱铠茗荷Abathescalpellum koreanum和中直铠茗荷Litoscalpellum intermedium等。 就世界范围而言,有柄蔓足类资料比较分散;其形态变异较大,不易鉴定;有的种仅在个别地点发现,或获得标本很少,种的正确鉴定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同物异名较多。本文对一些种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15.
亮钩虾属Genus Photis属于蜾蠃蜚科Corophiidae甲壳动物端足目(Crustacea:Amphipoda),全世界有近60种。本属为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大洋都有记载。 作者在系统整理和研究南海端足目标本中发现南海亮钩虾4种,其中有1新种,1种为中国沿海的首次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在整理鉴定采自我国近海有柄蔓足类(茗荷亚目Suborder Lepadomorpha)标本中,共发现47种,其中有5新种,本文为新种的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中华直铠茗荷(新种)Litoscalpellum sinense sp.nov.(图1:1—12) 正模标本 V569B-60,头部长11.0mm,宽5.7mm;柄部长7.0mm,宽3.6mm,附着于水螅体上。1978年6月10日采自东海26°15′N,125°00′E,水深为550米,底质为软泥。采集者:唐质灿。头部呈长方形、顶端尖,壳板白色14片,被透明薄膜覆盖,有细短毛,板间有窄的间  相似文献   
17.
绵藤壶属Genus Acasta主要是与海绵动物共栖的一类藤壶,少数种埋栖于腔肠动物,如柳珊瑚、角珊瑚、石珊瑚和海鸡头等体内。 Darwin(1854)之后的很多学者指出,绵藤壶属Acasta与膜藤壸属Membranobalanus、刺藤壶属Armatobalanus及舟藤壶属Conopsea等的亲缘关系很近,以致这些属的特征有时难以明确区分。长期以来,绵藤壶由于具有特殊的生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很自然地被作为一属来描记,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绵藤壶属这一特殊类群,国内尚无报告;搞清它们的种类对分析潮间带及潮下带底栖生物区系和群落组成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的,共报告绵藤壶属15种,其中有3新种,10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绵藤壶属Genus Acasta虽然种类很多,但迄今尚无人作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一般在一个地区仅发现少数几种;在我国近海能采到15种,数目是相当多的,很有必要作一详细的研究。绵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中国近海),仅少数种如栉足绵藤壶Acasta pectinipes Pilsbry,向北能分布到黄海。在我国海区,本属的垂直分布范围从潮间带至水下12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近海蔓足类(围胸目)的系统分类研究,我们已陆续报告了137种和亚种。在进一步整理标本过程中,又发现7种和1亚种,隶属于2亚目、5科,除奥氏刺茗荷Oxynaspis aurivillii Stebbing、薄壳龟藤壶Chelonibia patula (Ranzani)和耳条茗荷Conchoderma auritum (Linnaeus)外,都为我国的首次纪录。本文为补充报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1984年7月对南沙群岛周围水域进行了科学调查,在整理底栖生物标本中,发现蔓足类甲壳动物5种,隶属于3亚目4科,分别采自3个调查站,其中海胆藤壶Solidobalanus cidaricola为南海的新记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中国近海蔓足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记述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的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一新属——星笠藤壶属Astroclita gen. nov., 2新种,另有1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笠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海区,是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组成中的主要种类,特别是大型的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Bruguiere)和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Pilsbry等也可以附着于浮标、船底或码头上,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