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于雷  郜永祺  王会军 《大气科学》2009,33(1):179-197
利用卑尔根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气候模式(Bergen Climate Model, 简称BCM), 研究在北冰洋及北欧海淡水强迫增强的背景下,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简称AMOC)的响应及其机制, 着重讨论了海表热力性质、北大西洋深层水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简称NADW) 的生成率、 海洋内部等密度层间的垂直混合 (Diapycnal Mixing, 简称DM) 以及大气风场等物理过程随AMOC的响应所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显示, 在持续150年增强 (强度为0.4 Sv) 的淡水强迫下 (淡水试验, FW1), AMOC的强度表现为前50年的快速减弱和在接下来100年中的逐渐恢复。同时, 在淡水试验的前50年北大西洋高纬度海表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简称SSS) 减小, 海水密度降低, 冬季对流混合减弱, 导致NADW生成率快速减弱; 在接下来的100年中, 尽管增强的淡水强迫依然维持, 由于海洋内部自身的调节和海气相互作用, 导致了AMOC的逐渐恢复。恢复机制可以概括为: (1) 随着向南的NADW的减少, 大西洋中低纬度海水垂直层结逐渐减弱, DM随之逐渐增强, 有利于中低纬度海盆内深层水的上升; (2) 南半球西风应力增强与东风应力的减弱及北半球东风的增强使得大西洋向北的埃克曼体积通量净传输恢复; (3) 大西洋向北的盐度传输逐渐恢复及次极地回旋区降水的减弱, 导致SSS和NADW生成率的恢复, 与之对应, AMOC逐渐恢复。研究还发现, 淡水试验中, NADW的恢复主要以厄尔明格海 (Irminger Sea) 为主, 冬季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 (SLP) 呈现类似正北大西洋涛动 (NAO+) 的模态, 热带降水中心移到赤道以南, 大西洋热带SSS增强。  相似文献   
22.
The effects of ocean density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and related ocean mixing on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 are examined in a freshwater perturbation simulation using the Bergen Climate Model (BCM).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are based on the model outputs of a previous freshwater experiment: a 300-year control integration (CTRL), a freshwater integration (FW1) which started after 100 years of running the CTRL with an artificially and continuously threefold increase in the freshwater flux to the Greenland-Iceland-Norwegian (GIN) Seas and the Arctic Ocean throughout the following 150-year simulation. In FW1,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AMOC exhibits an initial decreasing of about 6 Sv (1 Sv=106 m3 s^-1) over the first 50-year integration and followed a gradual recovery during the last 100-year integr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rtical density stratification as the crucial property of the interior oce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transient responses of AMOC by regulating the convective and diapycnal mixings under the enhanced freshwater input to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in BCM in which the ocean diapycnal mixing is stratification-dependent. The possible mechanism is also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3.
冀中南连续12天大雾天气的形成及维持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17-28日冀中南地区连续性大雾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雾长时间维持的原因及热力、动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我国中高纬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500hPa受稳定的暖性宽广高压脊控制,为维持数日不散的大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850hPa及以下多以偏东风和偏南风为主,偏东风不仅使雾区近地层温度降低,而且还将海域水汽送至雾区;同时偏南风也为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特别是东北风的维持有利于强浓雾的形成,这是大雾持久不消散的主要原因;低层弱辐合、正涡度区、弱水汽辐合和900hPa以上的暖脊有利于雾的稳定维持和发展;由于强冷空气的到来导致大雾消散,破坏了稳定的逆温层结。  相似文献   
24.
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面向对象的时态GIS,依据地藉管理的时空内聚性及空间/属性内聚性,设计了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地藉时空数据库,实现了对地藉变更的任意时刻与任意时段的历史数据查询与分析。  相似文献   
25.
一种多边形交、并、差运算的有效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周培德的Z5-4算法为参考,提出了一种简单多边形交、并、差运算算法——IBO算法。该算法能够处理二维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情况,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蛇纹石化是海底最重要的水岩相互作用之一,指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中的橄榄石和辉石等镁铁质矿物在相对低温条件下发生水热蚀变产生蛇纹石等矿物的热液变质作用。蛇纹石族矿物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利蛇纹石、纤蛇纹石和叶蛇纹石。低温状态蛇纹石族矿物主要以利蛇纹石和纤蛇纹石的形式存在,高温状态下主要以叶蛇纹石的形式存在。影响大洋蛇纹石化过程的因素不容忽视,温度、氧化还原程度、pH值、水岩比(W/R)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地幔物质易出露在地壳减薄区域和断裂构造处,这有利于与流体充分接触反应,从而决定了大洋蛇纹石化作用发生的可能位置。对蛇纹石化程度的描述,当前人们大多通过岩石微观结构、地球化学指标来定性指示,磁学指标有望实现对蛇纹石化程度的定量解释。蛇纹石化作用对海底磁异常、地球生命演化进程、成矿作用等都有一定的贡献。此外,俯冲带脱水及弧岩浆的形成都与之有联系。总之,基性与超基性岩石蛇纹石化与俯冲带蛇纹岩脱水过程是地球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机制,但未来揭示蛇纹岩的磁学性质和俯冲变质过程,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7.
桩西滩海地区实施全井小循环泥浆不落地工艺,上部地层快速钻进固相控制难度大,东营组泥岩和沙河街油泥岩掉块坍塌严重,中生界水平段钻进润滑防塌要求高,分别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现场试验表明,中上部地层采用氯化钙强抑制钻井液体系,抑制了粘土造浆和钻屑分散,满足了快速钻进阶段小循环泥浆不落地的工程要求;中下部地层采用了低活度强抑制钻井液体系,钻井液活度控制在0.96以下,高温高压滤失量<12 mL,保证了泥岩地层的井壁稳定;三开水平段应用了油基钻井液回收循环利用工艺,性能优化后的钻井液乳化稳定性好,破乳电压>460 V,解决了水平井钻进中生界地层摩阻扭矩大、易坍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28.
海岸海洋接受大量来自陆源的碳物质和营养盐,涉及大量以碳为中心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碳循环海域;同时,该区域也常发育具有良好圈闭条件的储-盖系统,具有明显的CO2储集潜力。该文以海岸海洋及其下发育的沉积盆地为研究对象,综述了碳物质在海岸海洋中的循环过程、CO2通量的影响因素和海岸海洋沉积盆地的储碳机理。从“双碳”角度,重点论述了海岸海洋在促进CO2负排放方面的意义、促进海洋负碳排放的潜在途径和在沉积盆地的储碳潜力及面临的问题。海岸海洋是重要的碳汇区域之一,高效率的微生物碳泵和碳酸盐碳泵是增强海岸海洋CO2负排放的核心过程;同时,海岸海洋沉积盆地中的储-盖系统,不但提供了额外的CO2封存空间,也保障了CO2封存的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抑制海岸海洋中碳物质向CO2转化的进程和保障沉积储层中CO2封存的安全性为主要方向,为CO2负排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9.
基于ArcIMS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ArcIM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总体设计,把国土部门的办公流程和业务应用纳入到一个集中统一的、网络化的、异地的、并行的协同办公流程上来,从而对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丁和悦  于雷 《吉林气象》2021,28(4):17-23
选取1981—2019年河北省雄安新区及上游保定地区共19个国家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对上述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百分阈值具有相似性,以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得到的各站年平均极端降水量及其在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大值区集中在山区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