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68,自引:19,他引:68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与降水的多年数据,分析了近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a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季降水和近15a来冬季降水的明显增加上,对植被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夏季降水量却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河源区20世纪80年代10a平均气温比50年代高0.12~0.9℃,大部分地区高于0.3℃,属于青藏高原高温区或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平均升温0.44℃,明显比全国平均升温0.2℃要高出一倍,在这种背景下,与植被生长关系密切的4、5月和9月气温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江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对气候的这种变化响应强烈,冰川退缩,多年冻土消融加剧,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与草原被植退化。  相似文献   
42.
从陕西旬邑上新生界剖面看黄土高原新近系/第四系界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新近系 /第四系界线在黄土高原大都以磁性 M/ Ga界线为界进行划分 ,它与岩性分界往往并不一致 ,后者都低或高于前者一小段距离。根据旬邑剖面的岩性、孢粉、古动物、磁化率、粒度及地化资料 ,并参考了其他一些剖面的岩性 ,认为以二者之间的过渡层底为界进行划分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3.
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带性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航磁概查发现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带东西相连长达1400km,它由北、南2条线性异常带构成,并认为它由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侵位的北、南2条蛇绿岩带引起,且以北带为主,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由2条蛇绿岩带组成,而不是过去地学界所认同的一条。航磁异常带实质上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存在的客观反映,不仅为识别缝合带提供了比较典型的磁场模式,也为探讨新特提斯洋演化、可能存在2次开合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4.
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及其对壳—幔循环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 (至 5 .0GPa和 130 0℃ )的纵波速度 (Vp)。超高压榴辉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Vp 及较弱的各向异性。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2 2~ 0 .33km/s·GPa ,超高压榴辉岩的温度系数为 - 3.41× 10 -4 km/s·℃。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的分析表明 ,地幔深部的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后可能包含了两个过程 ,即一部分榴辉岩通过拆沉作用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地表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代表了壳幔物质循环。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可能只存在少量榴辉岩。  相似文献   
45.
西秦岭礼岷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东旭  程彧 《矿产与地质》2002,16(5):273-276
礼岷盆地是晚古生代在扬子板块北缘被动陆缘之上发育起来的前陆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早期的深海—半深海复理石沉积和晚期的陆相磨拉石沉积 ,其演化过程中主要遭受了三期构造变形 ,即 :早期固态塑性变形 ,中期区域褶皱及走滑变形和晚期逆冲推覆、剪切机制下的复杂变形  相似文献   
46.
以广西 88站稳定通过 10℃起止日积温为例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 ,建立地理因素影响气候要素的气候方程 ,并结合 Gr ADS提供的数据处理及图形绘制功能 ,对余差项进行格点插值 ,最终求得小网格分析气候资料 ,并绘制气候分布图  相似文献   
47.
陕西旬邑新近系化学地层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陕西旬邑下墙剖面化学组成的系统测试资料、年均温度与年均降水量的定量计算揭示出 :该区红土堆积时的气候总体上比第四纪黄土堆积时的要暖湿 ,在暖湿背景下 ,早期相对较凉干 ,中期最暖湿 ,晚期较暖湿。进入第四纪后 ,气候突然变冷变干。如更进一步细分 ,新近系红土段自下向上存在着由相对凉干—相对暖湿的四个百万年级气候旋回 ,其中第二、三旋回之间 ,即第 17与第 16层组之间 ,有气候较明显降温变干现象 ,它有可能主要是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所致。进入第四纪的突然明显变冷变干可能主要受控于当时青藏高原剧烈隆升作用。剖面上化学组成的变化在地层划分上有重要意义 ,从旬邑剖面的地化资料出发 ,并参考岩性、磁化率等将第四系底划在第 13层组顶 ,上新统底划在第 17层组与第 18层组之间  相似文献   
48.
中国大陆强地震的成组活动和概率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钦祖  于利民 《地震研究》1995,18(1):90-107
根据到1991年底为止能够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大陆东部(λ≥108°E)及邻区M≥6地震目录、中国大陆西部(λ<108°E)及邻区M≥7地震目录。东部收入地震261次,其中含邻区地震100次;西部收入地震153次,其中含邻区地震58次。这些地震被称作强地震。对它们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中国大陆有史以来强地震的大多数,在时间和空间中频繁地同时出现相对密集,构成各个地震组,在时空一体中表现出发生强地震的高概率。论述了划分地震组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情况,对中国大陆东部取1600年,西部取1900年为界,把地震活动分为早期活动和后期活动。早期资料有所丢失,地震活动的成组性表现得不如后期充分,在中国大陆东部自777年至1984年不包括东北深震的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4个组。这24个组占用时间的和为435年,占总时间跨度的36.0%,而组内地震数之和为113,占同期同区地震总数的84.3%。在中国大陆西部自公元前193年至公元1988年的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1个组。这21个组占用时间的和为270年,占总时间跨度的12.4%;而组内地震数之和为64,占同期同区地震总数的68.1%。在后期的强地震中,中国大  相似文献   
49.
水饱和土层中骨架波速的获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水饱和状态下土体的波速性质,提出了由饱水土体波速值计算土体骨架波速值的方法。用本文的方法可以解决在工程地质工作中波速测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0.
皮纳图博火山云对1992年大范围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6月中旬,菲律宾的Pinatubo火山将近二千万吨含硫气溶胶喷入平流层高空,形成了本世纪最大的一次火山云事件。文章叙述了火山云在高空的扩散状况及其对1992年大范围气候的致冷影响。这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的明显下降;北半球1~10月(尤其是夏秋季节)气候冷区明显增多,这种气候冷区有从低纬向高纬逐步移动的趋势;而且夏半年在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冷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