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04篇
  免费   9763篇
  国内免费   13271篇
测绘学   5515篇
大气科学   8721篇
地球物理   10837篇
地质学   25943篇
海洋学   6237篇
天文学   1565篇
综合类   4887篇
自然地理   6533篇
  2024年   199篇
  2023年   781篇
  2022年   2396篇
  2021年   2815篇
  2020年   2250篇
  2019年   2512篇
  2018年   2730篇
  2017年   2514篇
  2016年   2787篇
  2015年   2799篇
  2014年   3057篇
  2013年   3269篇
  2012年   3349篇
  2011年   3416篇
  2010年   3487篇
  2009年   3232篇
  2008年   3150篇
  2007年   2960篇
  2006年   2568篇
  2005年   2243篇
  2004年   1656篇
  2003年   1454篇
  2002年   1414篇
  2001年   1386篇
  2000年   1443篇
  1999年   1643篇
  1998年   1239篇
  1997年   1159篇
  1996年   1059篇
  1995年   917篇
  1994年   798篇
  1993年   716篇
  1992年   573篇
  1991年   452篇
  1990年   338篇
  1989年   309篇
  1988年   276篇
  1987年   157篇
  1986年   147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108篇
  1983年   82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56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44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58年   30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81.
MODIS数据在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EOS/MODIS卫星时次高覆盖面广的特征,选取从4.10月的MODIS晴空资料,对整个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植被指数最大合成法制作了每月植被指数专题图。为了能够结合物候更好地分析乌鲁木齐地区植被随季节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期植被生长状况,我们还制作了植被景观专题图及其变化评价图。评价图的优势在于能直观地反映植被变化的趋势,并能将变化的程度数字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图叠加DEM做相应的分析。为乌鲁木齐地区植被变化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82.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 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 (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现春季以30 cm为界,30 cm以上各层土壤湿度异常的第一旋转空间模态十分相似, 其大值中心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而30 cm以下 (30~50 cm) 各层的第二旋转空间模态与之亦十分类似, 因此称该模态为“淮河型”,而夏季和秋季虽然该模态也很显著, 但特征不如春季突出。该模态在各层次土壤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均存在40旬左右的显著周期;并与前期和同期降水(气温)呈显著正 (负) 相关关系,与约半年后的降水 (气温) 呈负 (正) 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83.
一次“高影响天气”的弱降雪过程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2001年12月7日下午北京的一次弱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诊断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由于受500 hPa小槽东移及850 hPa东移小高压后部带来的来自东海和南海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降雪。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对这次降雪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仅模拟出了北京地区的降雪量,而且对这次过程大尺度背景场的演变、触发机制和水汽源有很好的表述。利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对这次弱降雪过程引起交通大阻塞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说明建立城市预警系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84.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进行细致描述,建立了一个细致模拟城市特点的城市边界层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能量平衡模式得到的地面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建立一个最小分辨率为500 m的城市边界层模式系统,来研究城市边界层在中尺度背景场作用下的精细结构。通过个例模拟,模式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城市边界层的风温场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对楔形绿地规划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规划后的气象场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建造大型的楔形绿地后,绿地区域及绿地周围约1 km以内的地区温度有所降低,降低的程度由规划前后的地表类型改变的剧烈程度、风速大小及与绿地的距离决定,但是这种规划方案却会因城市的下风方向的风速减小而导致通风不畅。  相似文献   
985.
利用多种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及加工产品,对2003年7月3日产生在皖北的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分析表明:在切变线云带上有11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水平范围约100km,生命史约5h;其背景场是整个对流云区内具有高湿、正涡度和上升运动的特征,它们促使切变线内高湿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β-中尺度云团发展,产生很强的降水,云团的水凝物廓线上部的可降水冰和云冰含量很高,最大值达0.8g/kg,最大高度达18km,云顶亮温低于-80℃。  相似文献   
986.
利用1881~2002年我国东北地区的月、季降水资料,采用历史曲线分析、功率谱分析、小波变换等方法,重点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降水的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降水都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松花江流域降水以27~30年周期为主,辽河流域降水周期比松花江流域略长,大概为35~38年左右。根据降水自身演变规律及自回归方法预测的结果,估计未来5~10年,松花江流域仍将处于少雨期,辽河流域少雨期维持时间可能会稍长一些。  相似文献   
987.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广东前汛期旱涝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500hPa北半球格点资料,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位置,定义了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500)。分析发现,近5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有减弱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来冬季风明显减弱。根据广东48个站1954~2004年前汛期(4~6月)降水资料,用区域旱涝指数W对广东前汛期旱涝等级进行划分。51年内广东有9年前汛期出现大涝(或特涝),11年出现大旱(或特旱),旱涝发生频繁。冬季风异常对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影响比较大,强冬季风年后广东前汛期出现大旱的可能性较大,而出现大涝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88.
MODIS多光谱云相态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卫星多光谱云相态识别的基本原理, 并给出了EOS/ MODIS云相态识别的流程。针对简单和复杂云场, 利用个例并结合无线电探空资料与MODI S三通道合成图肯定了多光谱云相态识别的合理性和实际效果。文中对几个特定天气系统(西南涡旋和西太平洋台风)下大面积云场相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多光谱云相态识别技术有一定应用价值, 且需要引入可见光技术来减少红外谱段对多层云覆盖和薄卷云的相态分析误差。  相似文献   
989.
五道梁地区总辐射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李韧  季国良  杨文 《高原气象》2005,24(2):173-177
利用实测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及地气温差资料,建立了月平均地气温差与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回归方程,并用该回归方程计算了五道梁地区1980-1993年共14年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年际变化,发现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具有较明显的6~7年的振荡周期。20世纪后10年年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0.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高原气象》2005,24(6):1002-1011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同强度.的对流单体(包括中β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组成的,从而使得梅雨锋云系产生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在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充分体现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所包括的3类组织结构形式。梅雨锋云系与中高纬度云系或热带辐合带云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梅雨锋云系的维持和发展与强大的黄淮气旋云系直接相关,它是江淮流域上空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