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48篇
  免费   17365篇
  国内免费   23551篇
测绘学   10532篇
大气科学   12126篇
地球物理   15712篇
地质学   44663篇
海洋学   11928篇
天文学   1885篇
综合类   7085篇
自然地理   10533篇
  2024年   392篇
  2023年   1518篇
  2022年   4179篇
  2021年   4889篇
  2020年   4002篇
  2019年   4378篇
  2018年   4477篇
  2017年   4186篇
  2016年   4351篇
  2015年   4776篇
  2014年   4864篇
  2013年   5688篇
  2012年   5935篇
  2011年   5946篇
  2010年   5976篇
  2009年   5602篇
  2008年   5517篇
  2007年   5272篇
  2006年   4852篇
  2005年   4059篇
  2004年   3180篇
  2003年   2508篇
  2002年   2446篇
  2001年   2232篇
  2000年   2186篇
  1999年   1900篇
  1998年   1304篇
  1997年   1244篇
  1996年   1077篇
  1995年   927篇
  1994年   857篇
  1993年   725篇
  1992年   587篇
  1991年   445篇
  1990年   361篇
  1989年   306篇
  1988年   280篇
  1987年   197篇
  1986年   177篇
  1985年   135篇
  1984年   95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64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53篇
  1978年   13篇
  1958年   27篇
  1957年   18篇
  1954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综合了多个沉积物声学测量的实验方案,提出适合研究柱状海底沉积物声衰减的实验方案。对黏土质粉砂的物理性质和声学性质作了相关处理,得到了在高、低两种测量频率下该类型沉积物的波形特性、频谱特性和与沉积颗粒因素有关的孔隙度对声衰减比的影响。进一步作了相应的回归分析,低频时方差为0.169—0.175,高频时方差为0.029—0.032,尝试总结出黏土质粉砂类型沉积物在两种频率下的声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942.
长江口水域的水系组成和特征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台湾暖流、气旋型涡旋和32°N附近的上升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向长江口水域提供了丰富的磷酸盐,并且均以不同的时间、方式和强度提供磷酸盐。长江口的浅海区南侧有上升流出现,这可由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数据予以证实。这样,展示了整个长江河口区水域磷酸盐的输送过程,为研究长江河口区磷酸盐的分布成因和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43.
南海鱼类生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南海鱼类生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布的生态地理条件,鱼类生物多样性特征。校核整理了南海鱼类2 321种,分属于六鳃鲨等35目,以鲈形目占绝对优势(979种),并以珊瑚礁栖,典型暖水种的隆头鱼科为优势科(占117种),而蝴蝶鱼和石斑鱼分别达到34种、31种,列为优势属,从而构成南海富有潜势的群落结构。文中进一步论述了南海鱼类区系属于以印度-西太平洋为主体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944.
分析了赤道东北太平洋海域沉积物中Ba、Ti、Al和有机碳(Corg)的含量。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钡为0.198%~0.792%;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Babio)的含量为0.162%~0.764%,占沉积物中总钡含量的81.6%~96.5%,平均为88.7%,其在沉积物中的分布表现为上部一致,下部变化较大;有机碳(Corg)的含量为0.18%~0.58%,并表现为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中Babio/Ti的比值表现为东区高于西区,且向高纬度降低的特点,而沉积物中Corg/Ti和Babio/Ti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钡可能和上层海洋生产力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945.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the Pacific basin since the 1950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 decrease (increase) in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 spin-up (slow-down) of the Pacific Subtropical Cells (STCs). STCs are shallow wind-driven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 that provide a pathway by which extratropical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can impact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rmocline and, through upwelling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ropical Pacific SST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is observ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STs and STCs is absent in coupled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of the late 19th–20th centurie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what causes this relationship to breakdown and to what extent this limits the models’ ability to simulate observed climate chang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se questions we first show that the NCAR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s simulation of observed climate change since the 1970s has a robust signal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at bears a close resemblance to observations. Strikingly, absent is a robust signal in the equatorial thermoclin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upled model may be reproducing the observed local ocea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forcing but inadequately reproducing the remote STC-forcing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due to the underestimate of extratropical winds that force these ocean circulations. These conclusions are found to be valid in five different coupled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of the late 19th–20th centuries (CCSM3, GISS EH, GFDL CM2.1, CSIRO-Mk3, and HadCM3).  相似文献   
946.
本文根据1949~1989年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影响东海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在东海的活动相当频繁,特别是7、8、9三个月;热带气旋逐年出现个数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季节性变化;进入东海的热带气旋大致分为七类路径,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对东海沿岸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灾情以具体实例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47.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无脊椎动物资源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大量径流给其河口及邻近海域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了长江河口生态系统的巨大生产力,并使之成为多种重要经济鱼虾类的索饵和产卵场。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最大、最重要的浙江舟山渔场和江苏吕四渔场的渔业资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使长江入海径流量及其季节分配有很大改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河口和近海的海洋环境、经济动物的组成及资源状况。为研究长江口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其分布特征,以及预测三峡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于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进行了无脊椎动物资源底拖网试捕调查。本文系统整理调查所得资料,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48.
付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水产品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中毒菌,它在沿岸海水和海产动物体上都有广泛的分布。本文报告了青岛地区近岸海水和几种常见水产品污染了该菌的情况。在检测方法上,改进了一种选择性较强的培养基(SAC),经实验表明,SAC培养基较其他常用的几种培养基对付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阳性率和灵敏度均较高,与普通采用的TCBS法比较,x~2=4.28,ρ<0.05,有显著效果的意义。青岛近岸海水中付溶血性弧菌的平均出现率为63.25—463CFU/100ml,生鲜的水产食品中平均含有745~6900CFU/100g,其中贝类含量最多,季节性和海区对其检出率有明显影响,夏季检出率最高,冬季最低,对不同方法所检出的菌株,选出部分作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并与参考菌株对比,证实SAC法检出的菌株有85%以上的株数符合付溶血性弧菌的特征,而TCBS法所检出菌株只有55%的真实性。并初步证明,这是一种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共患菌。  相似文献   
949.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次定量调查。分别对18种环境因子和68个优势种和习见种所做的聚类分析显示了黄河口水下三角洲与邻近海域的某些差异,并联系沉积环境将所研究海域划分为四个区:黄河口水下三角洲、莱州湾、渤海中部和渤海湾东部。对大型底栖动物与沉积速率的关系也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50.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水体遥感测深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艳姣  张鹰 《海洋工程》2005,23(4):33-38
利用Landsat7ETM+遥感图像反射率和实测水深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动量BP人工神经网络水深反演模型,并对长江口南港河段水深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具有较强非线性映射能力的动量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反演出长江口南港河段的水深分布情况;由于受长江口水体高含沙量的影响,模型对小于5 m的水深值反演精度较高,而对大于10 m的水深值反演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