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Zhou, W., Yu, S.‐Y., Burr, G. S., Kukla, G. J., Jull, A. J. T., Xian, F., Xiao, J., Colman, S. M., Yu, H., Liu, Z. & Kong, X. 2010: Postglacial change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 a pollen record from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oreas, Vol. 39, pp. 528–539. 10.1111/j.1502‐3885.2010.00150.x. ISSN 0300‐9483. A new pollen record constrained by 32 AMS radiocarbon dates from the Hongyuan peatland in the Zoige Basin reveals the long‐term dynamics of an alpine wetland ecosystem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13 500 years. Changes i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influxes suggest that local veget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stinct stages, from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meadow (13 500–11 500 cal. a BP), through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11 500–3000 cal. a BP), back to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meadow (3000 cal. a BP–present). This record reflects an ecosystem response along a transition zone where the South As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s may have had different palaeoclimatic influences. A comparison of this record with other pollen records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common features with regard to large‐scale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s, but highlights a pattern of regional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that depends on the topography and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South As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fronts.  相似文献   
102.
基于PS-InSAR和SBAS技术监测南京市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覆盖南京地区的23幅Sentinel-1A影像,分别采用PS-InSAR技术和SBA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了两组研究区域的地表沉降信息,并对两组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取的结果无论是在沉降范围还是在形变量级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区域在2015-04~2017-01期间存在地面沉降问题,且最大的沉降速率达到-30 mm/a。  相似文献   
103.
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南北向构造,是高原新生代陆内汇聚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外学者40余年研究,至今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并形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若干分歧。作者对南北向构造研究及某些共识的不同意见是:①南北向构造不仅有伸展构造形迹,还有褶皱、逆断、叠加等挤压构造形迹;②不能用裂谷系代表所有的伸展构造,也不能用裂谷系、地堑系等伸展构造名称代表高原西南部的全部南北向构造形迹。建议采用"南北向构造"这一包容性强的中性名称;③南北向构造最早产生于始新世-渐新世;④首先产生南北向伸展构造的是藏北羌塘-青南地区而非喜马拉雅地区;⑤大致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青藏高原曾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东西挤压应力场,生成了各式挤压构造变形形迹。本文的新见解既丰富了南北向构造的成份与内涵,又可以此将南北向构造划分为早期(E2-3)伸展、中期(E3末-N1初)挤压、晚期(中新世及以后)再伸展3个发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4.
川中合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显示出较好的含油气性,通过对该地区岩心及铸体薄片观察分析,对该区须家河组二段的沉积相、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识到合川地区须二段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主要储集砂体,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并搞清了合川地区须二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加快合川地区须二段的勘探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在王星辉提出的三轴强度指标回归求值方法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严格采用数学方法对包络线的线性模型及曲线模型中的抛物线、对数模型进行了详细求解,并对试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判断.提出了各种包络线模型的优选优化方法,并给予了实例说明.由实例可知,试验数据虽满足相关系数要求,但线性模型并非最优模型;线性化求解的对数...  相似文献   
106.
针对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的可测性设计运用几种方法:设计分层与管道过滤器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可将软件故障限制在层次或过滤器范围内;软件运行环境模拟便于嵌入式软件分解测试;状态序列编码能动态指示软件运行状态;消息日志可静态复现一段时间内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07.
为了将绝对重力仪在真空筒中自由下落落体的运动传动控制结构在大气压条件下实现,便于检修和维护,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落体控制方法:焊接波纹管法.从理论计算上升段和下降段电机对拖架控制过程的速度、位移曲线以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这种焊接波纹管驱动拖架的方法实现了对落体伺服跟踪的同时,也满足了对落体自由下落时间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8.
Zeoppritz方程的近似形式大多是符合小角度或中等角度入射条件的,大角度入射时的近似公式很少.因此,从精确的纵波反射系数计算公式出发,推导纵波在大角度入射时纵波反射系数近似计算公式,该公式以射线参数P及垂直慢度qa1,qa2,纵横波速度Vp,Vs为参数.由于在大于临界角时,反射系数变为复数,公式采用分段表示,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9.
介绍四川德昌老碾刘家梁子矿区地质特征、铜矿化特征,着重分析了铜多金属成矿的地质条件,总结分析了已发现的铜矿化体的地质特征、矿体特征,提出今后地质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震前地声的历史记载以及震前地声的产生机制和特征.还有如何利用震前地声观测结果对地震发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并针对震前地声监测所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地震临震预测的地声监测系统,该系统可详尽、完整地记录震前地声的强度、频度、频谱,并可通过在地震易发区域的大规模密集布点,组成这一区域的震前地声监测网络,以监测大地震孕育过程,以及对大地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