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2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435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459篇
地球物理   441篇
地质学   737篇
海洋学   242篇
天文学   121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从广西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发生的同期500hPa环流分析出发,找出关键区域,以该关键区域格点的平均值作为原序列,与前期9~11月500hPa格点计算相关系数,挑出相关好且通过相关检验的格点数多的月份,以该月相关高的所有格点值作为一个样本场,以相似离度理论为计算依据,作出次年低温阴雨总日数和结束期的预报。通过对1995~1997年试报和1998年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62.
大别造山带地壳的元素丰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福生 《地质论评》1998,44(2):172-180
大别造山带具板片叠覆式构造形态。区域地壳具3个结构层,中地壳存在地震低速层和电性低阻层。地壳总体成分为花岗闪长岩质,深部地壳成分为中性。地壳稀土总量偏高、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高,铁族元素偏低、亲石元素富集。造山带内部横向不均一性明显,而地壳纵向演化分异程度低于一般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963.
西秦岭寒武系硅岩建造是拉尔玛、邛莫金矿床和牙相金矿点的赋矿岩系。其主要由炭质硅岩和炭质板岩组成。其中的含矿硅岩构造十分丰富,有块状、条带状、层纹状、多孔状和同生角砾状等。硅岩单层厚度一般为30~200 m。其主要成分除SiO2( 平均含量 95. 30%) 外,其它氧化物含量能达1% 者仅有 FeO 、Fe2O3和 P2O5,且 FeO/Fe2O3比值大于 1, 而 Sr/Ba 比值小于 1 。硅岩建造中有机炭含量相当高,一般为(0.12~8.14) %,高者达 22 %。硅岩中稀土以总量低(3.29×10-6~100×10-6)、铈亏损为特征。硅岩建造中沉积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在-10‰~ +46.9‰之 间。 硅岩的δ300Si值主要变化在+0.4 ‰~+0.8‰之间。硅岩建造的上述特点反映其主要是在深海-半深海环境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64.
塔里木盆地轮台断隆第三系盐湖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天光  顾家裕 《沉积学报》1998,16(3):137-140
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台断隆第三系盐湖-碎屑岩沉积体系的沉积环境。整个研究以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为主因素,以盐湖沉积中盐类矿物硬石膏的不同构造类型与环境关系为突破口,结合元素地球化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965.
新疆巴里坤湖十五万年来古水文演化序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巴里坤湖钻孔岩芯沉积相分析、年代学测定、粒度分析、碳酸盐及其稳定同位素测定、孢粉分析等综合研究,建立了巴里坤湖沉积岩芯剖面十五万年来的时间序列、湖水位变化的古水文演化序列,分辨出十五万年来经历的高湖面阶段和低湖面阶段。低湖面阶段对应于冰期阶段,在冰期时,降水主要积累于山地,进入湖泊的水量较少,湖水位降低;高湖面阶段对应于间冰期的到来,山地冰川融化,湖水位迅速上升,但很快达到新的平衡,水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66.
末次间冰期以来新疆巴里坤湖蒸发盐的沉积环境记录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岩芯的碳酸盐、石膏等蒸发盐含量和矿物组成的证据显示了新疆巴里坤湖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水位变化频繁的浅水盐湖,有时甚至为间歇式的湖泊,约在34000aB.P.前后巴里坤湖沉积相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4000aB.P.之前为泥坪-湖滨相沉积,34000aB.P.之后为成湖相沉积。尽管我们对巴里坤湖34000aB.P.前后的沉积相变难以理解,但是长期处于浅水状态的巴里坤湖沉积物中蒸发盐的含量和矿物组成仍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泥坪-湖滨相形成的碳酸盐中白云石相对的增加是地表强烈蒸发的结果。以石膏为主的蒸发盐含量增加是温度和降水增加所致,而其含量减少则是冰川前进致使补给水矿化度降低造成的。这使我们获得了该区古气候变化并不服从于冰期与雨期同步模式的信息。  相似文献   
967.
顾心如 《黄金地质》1998,4(4):72-75
分析了用阿基米德方法测定金块密度时影响准确度的3个因素,即不同温度下水密度的影响及其校正放置金块吊篮的影响及校正以及天平感量与测定误差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8.
山东沂水峨山口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类质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峨山口韧性剪切带糜棱岩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剪切带是在一个开放体系非等化学背景下形成的。该带中物质组分的迁移活动,主要发生在白云母石英片岩的形成阶段,并以Los(流体)、SiO2、FeO、Fe2O3、TiO2、K2O大量带入,而Na2O显著带出为特征。以Al2O3守恒为限制条件,整个剪切带从原岩到白云母石英片岩的质量和体积增大约50%。  相似文献   
969.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古海洋新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是一个构造混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区,由不同时代的原地地层系统和异地地层系统的构造岩片构成。泥盆纪—石炭纪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指示了勉略小洋盆的存在。区域背景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南秦岭为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一部分,中、晚寒武世以后开始分裂形成南秦岭裂陷槽。该海槽于中、晚志留世萎缩但未关闭,泥盆纪又进一步开裂逐渐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晚泥盆世后期到早石炭世早期形成一开放小洋盆。早石炭世后期出现洋壳俯冲,从而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该洋盆可能持续到二叠纪,并于印支期最终关闭、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970.
Ore textures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highly scattered blebs in sphalerite grains,intergrown chalcopyrite also occurs as rods,myrmekites and lamellae aligned along cleavages and twin boundaries of the host sphalerite.The majority of the intergrowths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replacement of sphalerite by chalcopyrite,albeit part of them may have resulted from exsolution,Not only copper,but also iron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sphalerite by replacive fluids.While the front of the replacing fluid was moving forward through a sulphide orebody,Zn and Pb were dissolved and Cu was precipitated,resulting in zonal refining of the sulphide ores,The remobilized zinc and lead were precipitated at favourable sites with changed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This i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copper-poor zinc and lead ores above or lateral to the copper orebodies in some of th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reworked and overprinted by late-stage granites and their hydrothermal flu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