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4篇
  免费   564篇
  国内免费   669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473篇
地球物理   593篇
地质学   1455篇
海洋学   305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33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青藏铁路抛石路基的温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铁路道渣和片石铺层的对流换热为多孔介质的热传导问题,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公式,并对抛石路基和传统道渣路基在未来25a创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150cm的抛石厚度,片石直径为10cm,年温度较差30℃的倩况下,在路基中心线y=一5m处,抛石路基下的冻土温度要比传统路基的温度低2.45℃,抛石路基有对其下面的冻土提供冷能的制冷作用,可以保证冻土路基的稳定.因此,推荐该种路基作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区的铁路.  相似文献   
62.
攀西裂谷存在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陆裂谷以地幔上隆、岩石圈伸展、减薄、断陷和沉降为特征,伸展构造环境是大陆裂谷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本质特征。中国学者以前所认为攀枝花-西昌裂谷的主要标志是海西期层状堆晶杂岩、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印支期环状碱性杂岩和晚三叠世裂谷盆地沉积。最近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攀西地区海西期-印支期构造岩浆热事件是地幔柱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裂谷作用的产物。进一步对上扬子西缘二叠纪-三叠纪的沉积作用和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攀西地区不存在裂谷盆地沉积。该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为古陆隆起遭受剥蚀,晚三叠世断陷型类磨拉石建造是前陆走滑复合盆地的产物。本文根据对攀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的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综合研究对攀西裂谷的存在提出质疑,并以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为主线探讨了攀西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一种监控移动目标的电子地图系统,该系统利用独特的方法对地图文件进行组织,该方法易于程序管理和查找地图文件,并可动态添加地图文件,系统采用的串口通信方式使用方法灵活,应用简便,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可靠,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64.
Relative sea level (RSL) data derived from isolation basins at Innaarsuit, a site on the south shores of the large marine embayment of Disko Bugt, West Greenland, record rapid RSL fall from the marine limit (ca. 108 m) at 10,300-9900 cal yr B.P. to reach the present sea level at 3500 cal yr B.P. Since 2000 cal yr B.P., RSL rose ca. 3 m to the present. When compared with data from elsewhere in Disko Bug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mbayment was deglaciated later and more quickly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at or slightly before 10,300 cal yr B.P. The northern part of Disko Bugt experienced less rebound (ca. 10 m at 6000 cal yr B.P.) compared with areas to the south. Submergence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supports a model of crustal down-warping as a result of renewed ice-sheet growth during the neoglacial.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for west to east differences in crustal rebound across the southern shores of Disko Bugt.  相似文献   
65.
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气团、锋面、梅雨、寒潮、阻高、副高、暴雨、高低空急流、亚澳季风区内涡旋和对流等现象的天气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在短中期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领域在模式发展和改进以及在数值模拟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指出模式发展和预测在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6.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BP神经网络模型在重庆伏旱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永华  刘德  金龙  高阳华 《气象》2003,29(12):14-17
采用气象要素定义伏旱指数,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伏旱变化特征,最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伏旱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重庆伏旱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伏旱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以应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68.
扰动重力边值问题与实际数据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应用GPS测量重力点的大地高 ,从而获得地面点的扰动重力 (或称纯重力异常 )值这样新的重力边值条件 ,如何从理论与实际上确定重力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断层地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断裂带断裂活动性的工作,分析得到乌加河活动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45~2.234万年)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48~0.75 mm/a,全新世早中期以来(距今5 570~8 830年)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56~ 0.88 mm/a.利用5个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现象,结合前人对该断裂带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2.7万年以来,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加河段共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约为4 300~4 400年.距今8 000~9 000年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地震丛,而距今1~2万年之间可能遗漏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对比断层陡坎的高度与探槽中揭示出古地震事件的位移和,以及由断层平均位移速率和一次事件的位移得到古地震的重复间隔,得到阿拉盖兔探槽中缺失了3次古地震事件,整个活动断裂段上可能缺失了两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70.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