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0篇
  免费   1872篇
  国内免费   2770篇
测绘学   1153篇
大气科学   1303篇
地球物理   1693篇
地质学   5040篇
海洋学   1476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676篇
自然地理   92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556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552篇
  2018年   517篇
  2017年   474篇
  2016年   488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602篇
  2013年   616篇
  2012年   715篇
  2011年   745篇
  2010年   675篇
  2009年   655篇
  2008年   654篇
  2007年   581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基于萨吾尔地区目前发育的主要矿床(点)吐尔库班套铜镍矿点、阔尔真阔腊金铜矿床、布尔克斯岱金矿床、罕哲尕能铜矿床、塔斯特金矿床、黑山头金矿点、那林卡拉铜钼矿点等的研究,分析了区域矿化类型及成矿规律。认为萨吾尔地区矿床成因类型可分为三类,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Au-Cu-Mo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Au矿床。矿化以Au、Cu矿化为主,Cu-Ni、Mo矿化次之。成矿时代分布在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集中于早石炭世(354~336Ma)。空间上,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分布于萨吾尔北部科克森套地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Au-Cu-Mo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Au矿床主要分布于萨吾尔山南部。成矿构造背景分别对应于区域中泥盆世岛弧环境、早石炭世岛弧环境、晚石炭世碰撞造山后环境。区域成矿规律显示了进一步的找矿潜力:萨吾尔北部科克森套地区发育的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潜力;阔尔真阔腊-布尔克斯岱地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床的找矿潜力;区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斑岩型Cu-Mo矿床的找矿潜力;萨吾尔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范围内的Au-Cu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2.
Ti是自然界中丰度最高的高场强元素(HFSE),其主要赋存矿物——金红石的溶解度决定了俯冲带HFSE的活动与循环。而富氟流体被认为是影响Ti等HFSE能否活化、迁移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不同浓度的氟钛络合物(K2Ti F6)在100MPa压力和200~500℃温度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在热液条件下发生显著水解,水解程度与温度和初始浓度密切相关,即温度越高、初始浓度越低,则水解程度越剧烈。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首次获得了K2Ti F6的表观水解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ln K=(8972±788)/T-(4.16428±1.40362),其中获得的热力学参数为:ΔrHΘ=74.59±6.55k J/mol,ΔrSΘ=34.62±11.67J/(mol·K)。同时,运用上述获得的关系式将温度推广到俯冲带条件,计算了金红石溶解度和流体中Ti的最大迁移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当金红石的溶解度大于1000μg/m L时,富F流体能有效迁移的Ti大于1μg/m L;随着金红石溶解度的增加,Ti的有效迁移百分比也逐渐增大,但俯冲流体中Ti的最大迁移量可能不超过6700μg/m L,比之前的预计要低得多。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富F流体能最大程度活化并迁移Ti等HFSE。其中,对于岩浆-热液体系而言,F主要通过在岩浆中预富集,然后再大量分配进入晚期流体中而形成富F流体;对于俯冲带而言,多硅白云母的脱水或热解是形成富F流体/超临界流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3.
车仓峪钼矿位于小秦岭中生代娘娘山花岗岩体与太华群基底的接触带内,矿体发育在由一组X节理控制的石英脉内。本文对车仓峪钼矿开展了辉钼矿Re-Os定年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分析工作。所得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33.8±4.3Ma和132.7±2.2Ma,表明车仓峪钼矿的成矿年龄为早白垩世,与娘娘山岩体的成岩年龄一致。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较低,为83×10-6和86×10-6,指示了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I型花岗岩——娘娘山花岗岩。对与辉钼矿共生的黄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发现黄铁矿中Ni含量低(4.5×10-6~76.1×10-6,平均17.4×10-6),表明其来源应该是酸性岩,也就是其围岩娘娘山花岗岩。综合辉钼矿定年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车仓峪钼矿应该是早白垩世娘娘山花岗岩侵位时,由岩浆冷凝分异出的成矿流体充填和交代围岩形成。同时,小秦岭燕山期Mo矿化并不伴随Au矿化,结合已有资料,从侧面说明燕山期可能并不是小秦岭金的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定了每个构造单元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和叠加关系,确定了岩石所记录多期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多期构造变形特点,建立了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河地区构造演化序列。共划分出四期构造可识别的事件(E1-E4),分别代表了E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沿造山带系列构造分析表明,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发育的四期构造事件沿中天山北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期构造事件也有一定的横向可对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期变形事件的构造背景的探讨,建立了整个天山在古生代的构造拼合过程,揭示我国西部洋壳相关的深俯冲造山带形成过程和参与深俯冲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995.
新疆东部早二叠世镁铁-超镁铁岩体主要分布在天山东段觉罗塔格构造带、中天山地块和北山地区,与这类岩体相关的Ni-Cu矿床主要产出在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地区,北山目前并未发现典型Ni-Cu矿床。这些岩体中的斜方辉石主要为古铜辉石,少量为紫苏辉石;单斜辉石属透辉石、次透辉石或普通辉石。矿物成分系统变化显示橄榄石Fo值北山最高、觉罗塔格带到中天山逐次降低的特点,橄榄石Fo值在78~86和Ni含量低于1800×10-6范围内更有利于Cu-Ni成矿;斜方辉石En端元和单斜辉石Wo端元极差值也显示北山最高、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较低的规律,且相对小的极差值更有利于成矿。单斜辉石AlⅣ/AlⅥ比值结果显示北山岩体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压力较低,硫溶解度较大,可能是其矿化程度弱于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的一个重要因素。觉罗塔格带、中天山和北山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母岩浆为非碱性系列、大陆拉斑玄武质岩浆。根据北山和觉罗塔格带岩体单斜辉石微量元素成分估算的母岩浆具有LREE富集以及Nb、Ta、Zr、Hf负异常的特征,指示出两者源区为受俯冲板片交代的地幔,且坡北源区俯冲交代程度更低。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单斜辉石Alz vs.Ti显示裂谷堆晶趋势向弧堆晶趋势演化,而北山单斜辉石Alz vs.Ti则显示明显的裂谷堆晶趋势,这说明俯冲交代作用在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地区表现的更为强烈。北山镁铁-超镁铁岩体中发现单斜辉石Ti的高异常及矿物温压计算结果显示,表明北山地区具有比觉罗塔格带和中天山更高的岩浆温度,这可能与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6.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条重要的脉状Cu矿带,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对该矿带南段新发现的茅草坪矿床进行流体包裹体和H-O-C-S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发表的该矿带矿床的同位素数据,探讨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来源。茅草坪矿床早(A1脉)、晚(A2脉)两期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为含CO2盐水包裹体,可细分为含石盐子晶、富液相(水溶液相)、富气相(CO2相)包裹体等不同类型。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共生特点,将其划分为3组包裹体组合:(1)第I组,出现在A1脉石英中,为富液相(I-W型)、富气相(I-C型)和含石盐子晶(I-S型)包裹体共生;(2)第Ⅱ组,同样出现在A1脉石英中,为富液相(Ⅱ-W型)和富气相(Ⅱ-C型)包裹体共生;(3)第Ⅲ组,出现在A2脉石英中,为富液相(Ⅲ-W型)和富气相(Ⅲ-C型)包裹体共生。测温结果显示:I-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93~370℃之间,流体盐度为30.06%~39.76%Na Cleqv;Ⅱ-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302~490℃之间,流体盐度为1.23%~18.63%Na Cleqv;Ⅲ-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在263~400℃之间,流体盐度为1.20%~11.34%Na Cleqv。同一组内,包裹体气/液相比高度变化,表明包裹体捕获时的流体呈不均一态,此时包裹体均一温度中低值部分近似代表该组包裹体真实的捕获温度。因此,从I组到Ⅲ组,包裹体分别捕获于280~320℃(I组、Ⅱ组)和260~280℃(Ⅲ组),结合盐度数据,反应初始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伴随石盐子晶析出,流体盐度下降,随后温度降低。茅草坪矿床成矿流体富CO2的特点与区域内其他脉状Cu矿床一致,但盐度明显偏高。矿床热液石英的δDV-SMOW值变化在-94.6‰~-56.2‰之间,计算的流体的δ18OV-SMOW值集中在+8.1‰~+9.6‰之间,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相似,数据主要落在原生岩浆水区域的下方,表明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但经历了开放系统下的脱气作用,没有盆地流体或大气降水的贡献;热液碳酸盐方解石的δ13CV-PDF值为-8.3‰~-2.4‰,δ18OV-SMOW值为14.46‰~16.63‰,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的C-O同位素组成相似,但C同位素组成明显低于区域脉状Pb-Zn矿床(碳主要来自盆地流体溶解的碳酸盐岩);黄铜矿的δ34SV-CDT值变化于-6.4‰~-3.9‰之间,处于区域其他脉状Cu矿床的S同位素组成范围内,但区别于区域砂岩型Cu矿床(硫来自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因此,推测矿床的CO2和硫可能也来自脱气的岩浆。茅草坪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表明:兰坪盆地西缘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富CO2、经历脱气的岩浆水,没有大气降水和盆地卤水的参与。  相似文献   
997.
地热活动是地球脱气的重要形式之一,其过程常伴随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选取非火山地热区西藏玛旁雍热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菲克扩散定律对地热田区土壤CO_2脱气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区一般土壤CO_2脱气通量为0.167~0.771 kg/(m2·a),含喷气孔区域土壤CO_2脱气通量为2.054~7.877 kg/(m2·a),含喷气孔地区的土壤CO_2脱气通量是一般土壤脱气量的18.9倍;与全球火山区土壤脱气量(0.001~2.25 Mt/(m2·a))相比,其值显著偏低;但比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的CO_2排放量(187.46 g/(m2·a))大。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地热系统中的CO_2含量主要来源于岩浆脱气和热液同长石等围岩矿物的蚀变反应。区内土壤CO_2的低脱气通量受透水性较差的碎屑岩沉积盖层约束。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双程波动方程的逆时偏移(RTM)具有原理简单、无倾角限制、具有可以适用于速度任意变化的模型,对各类波正确成像等优点,但采用互相关成像条件会产生严重的低频噪声问题。笔者分析低频噪声的产生机制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波场分离去噪方法,将震源和检波点波场分离成不同方向的单成波分量,只对有效路径上的分量进行互相关成像,从而达到去除噪声的目的。并通过模型测试对比了坡印廷矢量滤波、拉普拉斯滤波、波场分离滤波这三种方法的去噪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波场分离的去噪方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99.
The Jiang Tso ophiolite,situ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Bangong- Nujiang Suture Zone,is a part of the easternmost Qieli Lake ophiolite subzone and is close to the south of Pung Lake ophiolite. The rock association of Jiang Tso ophiolite is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tamorphic peridotite,gabbro and diabase. Comparing with N-MORB,the ophiolite is high in Mg and low in Ti,K,Na,P,and is depleted in Nb,Ta,Hf,Th and enriched in Rb,Sr and Ba.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ng Tso ophiolite indicate it is of a supra-subduction zone type formed in the spreading ridge of back arc basin. The SHRIMP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the gabbro yielded a weighted average age of 188.1±4.1 Ma(MSWD=1.4),indicating the Jiang Tso ophiolite was formed in the late stage of early Jurassic. The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show that the Tethyan mantle domain is the depleted mantle(DM),with enriched mantle domain II(EM II). They have the same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 with the India Ocean MORB type.  相似文献   
1000.
Brittle structures in rock of different age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n orogenic belt through paleostress calculations. Micangshan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between the SE-trending Longmenshan fold-and-thrust belt and the arcuate Dabashan thrust-and-fold belt.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dominant structures are reverse and strike-slip faults and folds with E–W and NE–SE trends. To increase knowledg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faults,joints,veins,and folds were measured at more than eighty sites.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al analysis,it emerged that the multiphase paleostress fields became established after the obliqu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plates. The earliest stress field with N–S compression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Micangshan uplift associated with the E–W trending faults and folds. Subsequently,a N–S extension occurred whe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collapsed. Then NW–SE compression developed,with NE trending faults and folds forming in relation to Longmenshan thrusting toward southwes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uate Dabashan orogenic belt,the compression stress orientation of the Micangshan anticlinorium altered from NE–SW to 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