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65篇
  免费   5411篇
  国内免费   8222篇
测绘学   3331篇
大气科学   2454篇
地球物理   4412篇
地质学   14965篇
海洋学   4213篇
天文学   362篇
综合类   1868篇
自然地理   2393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96篇
  2022年   957篇
  2021年   1136篇
  2020年   948篇
  2019年   1009篇
  2018年   1079篇
  2017年   982篇
  2016年   943篇
  2015年   1233篇
  2014年   1135篇
  2013年   1418篇
  2012年   1575篇
  2011年   2011篇
  2010年   1765篇
  2009年   1829篇
  2008年   1608篇
  2007年   1643篇
  2006年   1777篇
  2005年   1679篇
  2004年   1873篇
  2003年   1248篇
  2002年   1060篇
  2001年   925篇
  2000年   702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365篇
  1997年   337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339篇
  1992年   313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9篇
  1982年   14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0篇
  1954年   10篇
  1937年   15篇
  1933年   13篇
  192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3 毫秒
961.
西昆仑康西瓦加里东期孔兹岩系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青藏高原西昆仑地体南部的元古宙片麻岩穹窿南侧 ,发育一条近 EW向规模巨大的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岩石由 7km宽的糜棱岩化的孔兹岩系组成 ,孔兹岩原岩为富铝质泥质沉积岩夹火山岩及大理岩。孔兹岩系的 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了其为富铝泥质沉积岩 ,具有明显的 Th正异常及 Ce、Zr等大离子的正异常 ,而变质火山岩中出现 Nb、Zr正异常 ;稀土元素含量展示上述两类岩石均具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及 Eu中度亏损的特性。康西瓦孔兹岩形成的温度为 70 0℃ ,压力 6 .8GPa。锆石 SHRIMP同位素年代测试表明 ,孔兹岩的碎屑锆石来源于 6 4 4~ 873Ma或更老的周缘古老变质基底剥蚀区 ,孔兹岩形成于加里东期(42 8~ 4 4 5 Ma) ,并遭受印支期 (2 5 0~ 2 10 Ma)强烈的剪切应变。康西瓦孔兹岩的原岩、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形成的温 -压条件以及生成时代等与南阿尔金孔兹岩系可以类比 ,表明西昆仑地体与阿尔金地体可能原为同一地体。中国已发现的孔兹岩系绝大部分为太古宙及元古宙的产物 ,西昆仑与阿尔金加里东期孔兹岩的发现不仅显示了加里东造山带山根的存在 ,而且提出沿阿尔金断裂系左行平移 6 0 0 km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62.
以深圳市为例,对污染物浓度与各种大气参数的定量联系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及物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区的城市空气污染潜势等级预报方案。该方案定量考虑了地面和边界层共十几个因子的影响,特别是考虑了地理环境各向异性的效应,将风向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子。方案还针对各污染物稀释特性的差异对不同污染物分别建立潜势预报方案。另外,方案还考虑了相同大气条件下大气对城市不同区域污染物稀释特性可能存在的差异,对不同区域分别建立潜势预报方案。最后用高分辨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大气参数的未来演变作出高时空分辨的预报,进而作出分区、分时段的城市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本方法完全客观定量,物理意义明确,可制作高时间分辨的空气污染潜势预报。  相似文献   
963.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问高质量资料和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孟加拉湾槽加深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孟加拉湾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964.
新疆葡萄产品的优势及其生态气候条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疆生产的品质优良和用途广泛的无公害葡萄产品,是干旱荒漠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条件造就的结果。与国内东部葡萄产区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干热气候条件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不利条件是冬季寒冷,春季灾害天气多、缺水,对葡萄生长有影响。  相似文献   
965.
针对当今的数值预报模式中存在若干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不符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将该定律引入数值预报模式的必要性,并通过已引入和未引入第二定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两者之间的对比试验来验证在数值预报模式中引进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66.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sources and sinks of greenhouse gases, carbon cycle modeling,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or so.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agricultural lands, carbon cycle model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sian mineral dust,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ecursors of the tropospheric ozone, and observa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atmospheric organic compounds. Special,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emissions of methane from rice fields 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aerosol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67.
一次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8日发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的一次龙卷过程。此次龙卷产生于低空急流左侧,动力、热力条件均为较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龙卷起源于中高层向低层发展的中-γ尺度气旋中。闪电定位资料分析表明,龙卷发生前10min闪电活动开始频繁。龙卷出现后负地闪明显加大,且龙卷闪电存在于雷暴的发展后期、成熟和消亡阶段。此次龙卷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通常结论有所不同,(1)雷达反射率因子小于通常结论;(2)龙卷风暴发展高度不是很高,回波顶高仅6~9km,类似于普通雷暴;(3)闪电活动中以负地闪为主,正地闪较少,并未出现正地闪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68.
物理实验中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不确定度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用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一些表示方法。分析了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区别。最终给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相似文献   
969.
内蒙古西部甜水井地区中二叠世A型花岗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内蒙古北山甜水井地区龙脊山—神蛇岭岩体,总体呈北西向长椭圆状,面积大于100km^2。按岩石谱系单位划分为一单元含斑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单元含斑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三单元中细粒花岗岩,归并为一龙脊山序列。岩石富硅碱,ALK在7.23%~8.37%.AKI小于1,A/CNK=1.01~1.07;OX较高.在0.47~0.83。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亏损Ba、Nb、Sr、Zr、Ti。稀土配分曲线呈现显著的“V”字型。副矿物组合为Mt-Ap-Zi型。由早单元到晚单元。向酸碱性增强方向演化,显示深源浅成铝质A型(A2型)花岗岩特征。各类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投点.具造山后或后造山特征。同位素测年(锆石U-Pb法)为267.1Ma。反映本区中二叠世碰撞造山作用的存在。中二叠晚期已转入稳定的陆内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70.
许来生 《铀矿地质》2004,20(4):251-256,250
三氮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关注,NO3^--N是三氮的主体。本文分析了武川一四子王旗地区NO3^-的污染现状及其在水平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了污染原因和过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