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5篇
  免费   2154篇
  国内免费   3171篇
测绘学   1460篇
大气科学   1585篇
地球物理   1828篇
地质学   6038篇
海洋学   1564篇
天文学   191篇
综合类   788篇
自然地理   120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581篇
  2021年   705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627篇
  2018年   633篇
  2017年   594篇
  2016年   647篇
  2015年   653篇
  2014年   682篇
  2013年   785篇
  2012年   863篇
  2011年   786篇
  2010年   770篇
  2009年   702篇
  2008年   688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620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中国南方含油气区构造—沉积类型及其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含油气的复杂构造区根据构造—沉积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含油气区的生烃量及非构造运动天然气散失量的化学动力学计算,认为这四种类型含油气区的油气聚集潜力从好到坏依次为:喜马拉雅运动抬升暴露型、燕山运动抬升暴露型、反复抬升—沉降型和海西—印支运动抬升暴露—后期浅埋型。主要构造运动发生越晚,对油气保存越有利。  相似文献   
152.
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教学实验大楼为实验对象,分析了大楼在N、E、U方向上的每h变化、d变化及变形规律,阐明GPS技术在高层建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3.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如管理不善将引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水质型缺水等水问题,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地下水在保障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中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提出了太湖流域地下水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4.
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水沙输移关系及数学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前人对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为基础,本文讨论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关系、断面形态对输水输沙的影响,并根据实测资料,提出黄河下游弯段与直段断面冲淤变化的两种模式,建立了主流摆动及坍岸影响断面形态变化以及纵向冲淤量在断面的分布两种数学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155.
保存条件是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宜地2井是中扬子寒武系页岩气发现井,通过对该井全井段岩芯裂缝古流体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寒武系古流体成因和对水井沱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指示意义。结果认为:① 覃家庙组膏岩层之上方解石脉缺少Fe2+、Mn2+,且δ13C和δ18O值较围岩偏负,指示其形成于氧化的环境,石牌组方解石脉δ13C偏负,黄铁矿脉δ34S值与膏盐相似,表明其成因与TSR密切相关;水井沱组脉体δ13C和δ18O与围岩相似,形成于封闭的环境。② 方解石脉包裹体群SO42-、Ca2+、Mg2+含量整体上由覃家庙组向上向下分别递减,钠氯系数以水井沱组最低,整体上向上升高,表明覃家庙组是高盐度卤水的主要来源,水井沱组受外来流体影响弱;包裹体水溶液δD和δ18O也指示娄山关组、石牌组方解石脉成因分别与大气水、TSR相关。③ 古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宜昌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整体较好,页岩气散失的主要通道是垂直裂缝,页岩气保存条件好与膏盐盖层发育、后期构造破坏弱、脉体对裂缝的及时封闭以及白垩系盖层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6.
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前期对成渝地区城市扩展监测的需求,本文研究了利用多源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城市扩展监测的方法,并优化了多源夜间灯光数据整合过程中拟合样本选取的方法.本文利用2004—2018年成渝地区多源夜间灯光数据进行示范应用,围绕夜间灯光总量、夜光标准差椭圆和首位度等指标,开展了成渝地区近15年城市扩展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整合后的多源夜间灯光数据一致性明显上升,可提高宏观尺度上长时间序列的城市扩展监测的可靠性;近15年,成渝地区"成都-重庆"双核发展趋势增强,重心逐渐东移,建成区夜间灯光总增长率超过154%.  相似文献   
157.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盆地形成过程中沉积充填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依据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接触关系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属性;综合分析年代学、沉积物性和盆地内部填充单元的差异划分出与柴达木岛弧带和祁连山南部弧后前陆盆地相关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认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中期,南部遭受俯冲作用持续向北挤压推覆导致盆地挠曲沉降;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中期发生弧(东昆仑-柴北缘)-陆(巴颜喀拉地块)碰撞,祁连山南部盆地挠曲沉降增大,其间形成区域性断裂和不整合等盆地记录的地质事件;晚三叠世晚期祁连山南部盆地发生过补偿陆相填充,弧后前陆盆地消亡。  相似文献   
158.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9.
Earthquake hazard maps for Syria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and the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MMI) on bedrock, both with 90% probability of not being exceeded during a life time of 50, 100 and 200 years, respectively are developed. The probabilistic PGA and MMI values are evaluated assuming linear sources (faults) as potential sources of future earthquakes. A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for this region is developed. Ten distinctive faults of potential earthquakes are identified in and around Syria. The pertinent parameters of each fault, such as theb-parameter in the Gutenberg-Richter formula, the annual rate 4 and the upper bound magnitudem 1 are determined from two sets of seismic data: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the instrumentally recorded earthquake data (AD 1900–1992). The seismic hazard maps developed are intended for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new designs and seismic check of existing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60.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