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514篇
测绘学   250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891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华北上寒武统崮山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崮山阶的层型剖面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崮山镇东北的唐王寨,damesellid类三叶虫的出现标志崮山阶的开始,崮山阶包括了Damesella paronai、Blackwelderia paronai和Drepanura premesnili3个三叶虫带。  相似文献   
992.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定量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卫航片解释、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年代学研究与综合前人已有资料分析,阐明了红河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自中新世以来大规模右旋位错的地质依据,论述红河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红河断裂带后期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与青藏高原隆升间的某些相关性。研究表明: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带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在北段区主要表现为尾端拉张伸展——构成典型的滇西北裂陷盆地区,且自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伸展型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段区为典型的右旋走滑变形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上新世煤盆及礼社江水系均显示为同步右旋位错。上新世以来右旋位错量达30~32km;南段带内由山前水系右旋位错和断裂谷内右旋“撕裂”变形为主要特征。从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与山体快速隆起相伴的断陷盆地有从东南向西北扩展的趋势。根据地质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内K-Ar、FT和SEM测年资料分析,可以初步认为,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开始于8~7Ma,强烈活动于5Ma±。  相似文献   
993.
随着植被定量遥感真实结构模型的出现,植被结构的可视化研究成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植被可视化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面向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用于植被真实结构的构造。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对象组合的方式建立几何和逻辑关系,成功的实现了植被结构的表述。  相似文献   
994.
鉴于重大灾害性天气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如果24h常规预报出现漏报时,能够提前12h或3~6h报出突发性重大灾害性天气,是非常有意义的。关键是信息不能仅仅被锁定在气象部门小范围内,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向外辐射。因此,为补充常规天气预报的不足,自2002年起,大庆市气象局利用现有高科技手段,引入等级概念,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建立大庆市重大灾害性天气滚动预警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995.
冰盖下水流垂线流速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道中冰盖显著改变了水流流动结构.采用k-ε紊流模型建立了冰盖下水流流动垂向二维数值模型;根据量纲分析理论提出了流速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针对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其流动特性如最大流速点位置、冰区及床面区平均流速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冬季封冻河道的二点测流法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冰盖下水流的纵向流速在流动核心区并不遵循对数分布规律,同时揭示了冰盖底部与河床的相对粗糙比、河床相对粗糙度及雷诺数对流速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传递函数-自回归模型在地下水埋深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阳  袁星  谢正辉  刘志雨 《水文》2006,26(4):55-59,93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标定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并利用自回归模型将残差转化为白噪声,建立降水估计地下水埋深的传递函数一自回归模型,将其应用于资料缺乏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的估计。结果表明利用上述方法进行参数标定所得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于改进资料缺乏地区地下水埋深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型为利用降水估计地下水埋深提供了一种简洁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武汉市湿地分布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向闱  刘苏  刘胜祥 《湿地科学》2006,4(2):155-160
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5月16日)以及地面采集的定点数据,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得到了武汉市湿地面积及其分布状况。通过对武汉市湿地的类型和特点的分析,将武汉市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和稻田5种类型,并测算出各类型湿地的面积,研究了影响湿地分布现状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武汉湿地分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北祁连西段熬油沟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北祁连熬油沟辉长岩中选出的锆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单一。SHRIMP测年共测定8个点,每个点的Th/U值都非常高,大都在0.8以上。8个点的206Pb/238U表面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加权平均值为503.7Ma±6.4Ma,这一结果与前人在同一地点采集的辉绿岩墙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结合研究区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①熬油沟地区的辉长辉绿岩形成于早古生代,并不是中元古代早期。②辉长岩中的锆石成因单一,其测试年龄结果的地质意义明确;而同源岩浆侵入体的辉绿岩往往容易从围岩中捕获大量锆石,使得锆石成因复杂,年龄测试结果复杂。因此,与辉绿岩相比,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可以获得更为可靠的、地质意义明确的年龄信息。  相似文献   
999.
赣北地区属扬子准地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台盖层中的滑脱断裂与滑脱褶皱紧密伴生,共同构成滑脱构造。滑脱断裂沿地台盖层中的软弱面、润滑层发育。滑脱断裂的总体产状是后缘倾角较缓,向前缘逐渐变陡至倒转;在平面上与地层走向一致,方向变化较大,因地而异、各不相同。滑脱断裂的构造样式,以短轴背形、向形构造为主,另有穹窿构造、滑来峰构造、滑覆窗构造。滑脱断裂是良好的内生热液矿床的储矿构造;滑脱断裂形成于中生代,大多己褶皱变形,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白沙河岩群和中元古代的小庙岩群,两者是2个不同构造旋回的产物。东昆仑地区万宝沟群的时代应限定在中元古代,而不能延续到新元古代。东昆仑地区的年代构造格架显示,前寒武纪存在3次强烈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2400~2500Ma、1800~1900Ma和大约1000Ma。1000Ma左右的聚合事件导致中元古代分隔的不同小陆块的有限裂解小洋盆闭合,陆块聚合形成"西域板块",并可能是整个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