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514篇
测绘学   251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895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ince 1993, the first author has expanded his research on geotectonics from China to the globle, and has put forward his own new concepts in global tectonics: Theory of Integrated Polygenetic Geotectonics. In 2001, he and his coworkers published their works: two maps and a detailed explanatory note by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a.……  相似文献   
992.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秦岭造山带是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并夹持于华北与扬子陆块之间的大陆造山带,是加里东期至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对前加里东期演化虽然亦积累了不少资料,但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文着重介绍秦岭造山带自中元古代晚期武关裂谷的打开(1243Ma±46Ma),中元古代末期松树沟洋盆的形成(1084Ma±73Ma~1030Ma±46Ma)以及新元古代早期同造山期花岗岩的侵入(960~840Ma)等自1.25Ga至0.84Ga期间的一系列热-构造事件,反映扬子大陆边缘前加里东期曾经历过一次“威尔逊构造旋回”,表明该区存在中—新元古代造山带的地质记录。但这次造山作用不是华北与扬子大陆的汇聚,而是曾属于扬子大陆边缘的“北秦岭变质地体”与其南的扬子大陆的一次汇聚过程。  相似文献   
993.
研究结果表明,富水中基性侵入杂岩可能为不同时代亏损地幔源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其中中细粒角闪辉长岩、具斑杂构造的中细粒角闪黑云辉长岩、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岩为同一岩浆源岩浆演化序列,角闪黑云二长岩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514.3±1.3)Ma代表了其形成时代,反映了早古生代的一次重要“造壳事件”。角闪黑云闪长岩的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前3种岩石,反映了富水中基性侵入杂岩形成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94.
华北上寒武统崮山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崮山阶的层型剖面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崮山镇东北的唐王寨,damesellid类三叶虫的出现标志崮山阶的开始,崮山阶包括了Damesella paronai、Blackwelderia paronai和Drepanura premesnili3个三叶虫带。  相似文献   
995.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定量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卫航片解释、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年代学研究与综合前人已有资料分析,阐明了红河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自中新世以来大规模右旋位错的地质依据,论述红河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红河断裂带后期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与青藏高原隆升间的某些相关性。研究表明: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带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在北段区主要表现为尾端拉张伸展——构成典型的滇西北裂陷盆地区,且自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伸展型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段区为典型的右旋走滑变形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上新世煤盆及礼社江水系均显示为同步右旋位错。上新世以来右旋位错量达30~32km;南段带内由山前水系右旋位错和断裂谷内右旋“撕裂”变形为主要特征。从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与山体快速隆起相伴的断陷盆地有从东南向西北扩展的趋势。根据地质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内K-Ar、FT和SEM测年资料分析,可以初步认为,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开始于8~7Ma,强烈活动于5Ma±。  相似文献   
996.
随着植被定量遥感真实结构模型的出现,植被结构的可视化研究成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植被可视化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面向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用于植被真实结构的构造。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对象组合的方式建立几何和逻辑关系,成功的实现了植被结构的表述。  相似文献   
997.
鉴于重大灾害性天气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如果24h常规预报出现漏报时,能够提前12h或3~6h报出突发性重大灾害性天气,是非常有意义的。关键是信息不能仅仅被锁定在气象部门小范围内,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向外辐射。因此,为补充常规天气预报的不足,自2002年起,大庆市气象局利用现有高科技手段,引入等级概念,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建立大庆市重大灾害性天气滚动预警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998.
赣东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钕模式年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本区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一批钕模式年龄结果(TDM=1437.23—2741.40Ma,平均为1865.27Ma)。在再沉积过程中,由于当时地壳活动强烈,常有来自上地幔的火山物质混入,从而降低了TDM值。由此认为,含火山物质较少的沉积岩之钕模式年龄(TDM=1924.52—2741.40Ma,平均TDM=2272.81Ma,∑Nd=-10.15,(143)Nd/144Nd=0.5121125),才能相对代表陆源区大陆地壳的实际形成年龄。推测本区及外围还有一个尚未出露的晚太古代陆壳,这个陆壳正是元古宙的陆源区。  相似文献   
999.
星子群变质核杂岩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由于地壳伸展导致的构造剥离使星子—庐山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星子群以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形式出露地表.星子群为角闪岩相片岩、变粒岩、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正常沉积的泥砂质岩石和拉斑系列的基性火山岩以及二者的过渡类型.星子群的出现证实了“江南古陆”也存在双层结构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相似文献   
1000.
冰盖下水流垂线流速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道中冰盖显著改变了水流流动结构.采用k-ε紊流模型建立了冰盖下水流流动垂向二维数值模型;根据量纲分析理论提出了流速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针对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其流动特性如最大流速点位置、冰区及床面区平均流速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冬季封冻河道的二点测流法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冰盖下水流的纵向流速在流动核心区并不遵循对数分布规律,同时揭示了冰盖底部与河床的相对粗糙比、河床相对粗糙度及雷诺数对流速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