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524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7篇
  1978年   7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4篇
  1932年   4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71.
湖南宝山是一个 Cu-Mo-Pb-Zn-Ag 多金属矿床,成因上与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关系密切,矿床以宝岭倒转背斜(宝山中区)为中心,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蚀变与矿化分带,其中心部位(宝山中区)的矿体产在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成矿元素组合以 Cu-Mo 为主,而宝山东区、宝山西区及北部的财神庙矿区则主要为产于石炭系碳酸盐岩中的铅锌艰矿化。通过对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中锆石 SHRIMP U-Pb 同位素测年,获得了高精度的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58±2Ma (MSWD=0.26,Probability=0.61,n=12),与前人(伍光英等,2005)的 SHRIMP 数据合并计算则可得到一个161±1Ma(MswD=0.66,Probability=0.42,n=23)的高精度 U-Pb 和谐年龄。该年龄可以代表宝山矿区中酸性小岩体的成岩年龄。通过对含矿矽卡岩中辉钼矿 Re-Os 同位素测年,获得辉钼矿的成矿年龄为160±2Ma。因此,本文认为宝山矿床成岩与成矿具有同时性,花岗闪长斑岩与宝山矿床的形成有成因联系。通过对区域上已获得的成岩-成矿年龄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湘南乃至整个南岭中段地区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成矿第一高峰期为155~165Ma,宝山多金属矿床正是华南这一高峰期的产物。这为进一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提供了重要同位素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2.
H.  Roeder  T.  Braun  W.  Schuhmann  E.  Boschi  R.  Büttner  B.  Zimanowski  李文静 《世界地震译丛》2006,(5):27-30
国际标准时间2004年12月26日00时58分50.7秒,在印度尼西亚北部的苏门答腊岛以西近海发生了Mw9.3级地震。对此在意大利的一个地震台站用于监测近震对滑坡监测系统影响的静电传感器(观测地球静电场的短周期变化的设备)同时记录到了很强的电信号。  相似文献   
973.
Introduction After an earthquake occurs,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will be adjusted, the stress state in the epicenter area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loaded stress at the crustal medium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will relatively increase due to the energy release of the crustal rupture. When several small and medium earthquakes occur, one or several new stress-concentrated areas will appear due to the effect of every event.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time, space and magni-t…  相似文献   
974.
白炭黑的应用与制备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炭黑作为许多新材料的重要组元,已经被广泛研究。本文系统地描述了白炭黑在工业中的应用,并介绍了现有的白炭黑制备方法,如以蒙脱石为原料的碱浸法、以四氯化硅为原料的气相法、以水玻璃为原料的沉淀法等。对各种方法对比发现,提高沉淀法白炭黑的性能,使之接近气相法白炭黑,是今后白炭黑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5.
与生长地层类似,在活动褶皱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河流阶地堆积、阶地面与褶皱陡坎记录了褶皱发育的详细过程,其基本几何结构主要受控于下伏褶皱生长的机制与类型。文中讨论了简单膝折带迁移(恒定翼间角)生长断弯褶皱与断展褶皱、翼旋转(恒定翼长)滑脱褶皱、膝折带迁移滑脱褶皱、膝折带迁移-翼旋转联合作用以及弧形弯曲枢纽膝折带迁移褶皱作用下河流阶地的几何结构以及阶地面与下伏基座岩层间的角度关系,提出了这几类褶皱生长与河流阶地相互关系的运动学模型,同时考虑了河流加积和下切侵蚀作用对河流阶地最终几何结构的影响。在这些模型中,变形河流阶地和褶皱陡坎的基本几何结构既具有相似之处,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因此,通过对河流阶地和褶皱陡坎的细致填图、测量和测年,不仅可推断其下伏活动褶皱的生长变形机制,而且可以估算褶皱的隆升速率和控制褶皱生长的断层的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976.
杭州市土壤铅污染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杭州市40个土壤全铅和38个可溶相铅的统计分析,土壤中全铅平均含量为49.6×10-6,可溶相铅平均为21.4×10-6,城区表土的全铅高达76.1×10-6,显著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值。分析结果还显示,从农村→远郊→近郊→公路旁,土壤可溶相铅含量逐渐增加,且土壤的可溶相铅含量与深度具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杭州市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铅污染,污染程度由农村→远郊→近郊→公路旁→城区有明显的增高趋势。通过对茶园土壤中可溶相铅、残渣态铅及城区表土全铅的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发现,从土壤残渣态(代表土壤背景)→土壤可溶相→城区表层土壤全铅206Pb/207Pb比值有明显的降低。208Pb/(206Pb+207Pb)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将土壤与杭州市的汽车尾气、大气等环境样品进行对比发现,随着土壤受污染程度的增加,铅同位素组成逐渐向汽车尾气铅漂移,表明汽车尾气排放的铅为其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977.
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中碱流质火山灰的来源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海龙湾玛珥湖位于东北新生代龙岗火山区内,在玛珥湖沉积物距湖底69-70cm处分离出新鲜的火山灰。根据火山灰产出的层位、原生沉积特征、形貌和碱流质化学成分特征,属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199-1200年大喷发的产物。这一结果不仅表明天池火山历史时期大喷发的规模比原来估计的还要大,并且为建立千年以来四海龙湾沉积物及古气候演化的时间标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78.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威海地区发育大量中生代侵入体。本文报道了新的同位素稀释法和 SHRIMP 锆石 U-Pb 同位素年龄数据,确认该区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主要有三期,分别是三叠纪晚期~210Ma,侏罗纪晚期160~140Ma 和白垩纪早期~110Ma。三叠纪晚期主要是橄榄安粗岩系列的侵入体,包括邢家碱性辉长岩(211±5Ma 和213±5Ma),甲子山辉石正长岩(211.9±1.5Ma 和209.0±6.5Ma),槎山正长花岗岩(205.7±1.4Ma),它们的形成可能指示深俯冲大陆的板片断离作用。侏罗纪晚期主要有垛崮山花岗闪长岩体(161±1Ma),文登花岗岩体(160±3Ma)和昆嵛山花岗岩体(142±3Ma)。大量700~800Ma 的继承锆石指示这些花岗岩是俯冲的扬子板块部分熔融的产物,它们可能起因于碰撞加厚地壳的拆沉作用。白垩纪早期的侵入体代表性的有六度寺辉石闪长岩(114.5±0.8Ma),秦薄顶钾长巨斑状花岗岩(114±1Ma),三佛山钾长斑状花岗岩(113±1Ma)和伟德山花岗岩(108±2Ma)。这些高钾钙碱系列侵入体,是中国东部普遍发育的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9.
成都平原稻田甲烷排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6~1999年四个稻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平原单季稻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季节甲烷排放通量变化很大,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一般会出现峰值.年际间的通量变化也很大,其年均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在2.35~33.95mg m-2 h-1之间.4年的平均排放通量为12 mg m-2 h-1,与四川乐山的7年平均值30mg m-2 h-1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分析讨论了温度、施肥、水稻品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以及稻田水位等诸多因素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水稻生长季节的平均气温对CH4的平均排放通量影响不大;而气温对CH4排放的日变化有相对重要的影响,但气温对甲烷排放日变化的影响与水稻植物体的生长阶段有关;发现了水稻植物体(根、茎、叶)重量对CH4排放的重要作用.讨论了合理使用肥料和施肥量,控制水位和Eh值对稻田CH4的减排作用,提出优化组合诸影响因子,以充分发挥其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980.
On November 16,2007,George C.Lee,the editor-in-chief of our journal-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EEEV),was among 11 people to receive a 2006 Presidential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Mentoring (PAESMEM) from President George W.Bush in a ceremony at the White Ho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