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Hut.  DHW 刘永江 《世界地质》1991,10(1):146-147
花岗岩的就位常常被认为主动就位或者被动就位。主动就位是通过浮力驱动岩浆,使地壳围岩侧向隆起而产生的,这一作用可以产生典型的“倒转泪滴”状花岗岩底辟,而且在就位地点由于后续的岩浆加入可以导致原地膨胀或深岩体的“气球式侵位”。被动就位实质上是一个替换过程,岩浆占据在其附近产生的空间,这种机制具有以下特征,(a)在顶盖沉陷部位,上部岩浆房顶盖的点应力产生圆锥形破裂系统,并被花岗岩利用形成环状岩墙、锥状岩席和中心杂岩;(b)小规模断块的破碎顶蚀作用可能受岩浆破裂作用控制,这种破裂作用沿老的和同期的直线状围岩破裂系统产生;(c)岩席和岩墙侵入作用可能是多次的、相互联合的,因而形成了深成岩体。  相似文献   
42.
我们认为在澳大处亚中部Aranta内露层的Harts Range地区,原先我们描述的基底和盖层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代表了早中元古宙褶皱带,即Strangways造山带(SOB)与较年轻的中元古宙造山带,即Harts Range造山带之间一个厚的复杂变形接触带,这两个造山带都含有各自的表壳岩序列。SOB岩石在地壳拉伸的早期阶段,大约1800Ma时沉积,并可能遭受了麻粒岩相的最高级变质作用,它们接着被大量的1767Ma酸性岩浆侵入,并且被挤压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NNE-SSW走向的造山带。在NNE-SSW地壳拉伸阶段,形成了一个NWW-SEE走向向北缓倾斜的强烈多次重复变形带,命名为Harts Ranga拆离带(HRDZ),它是SOB基底岩石中一个主要的低角度正剪切/拆离带,而且与基底岩石走向呈高角度相交。自从HRDZ形成之后,就做为地壳的一个薄弱带断断续续地活动。这个带上的首次拉伸运动开始于Harts Range活动带(HRMB)的形成,HRMB表现出许多由现代板块运动引起的构造带特征。表壳岩盖层序列,即Harts Range盖层(HRC),形成在HRDZ上盘沉降产生的主要地槽盆地内。在运动方向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地壳收缩和与碰撞作吼有关的逆冲作用阶段开始之前,地壳的连续拉伸使盖层和麻粒岩相的基底并置,随后盖层发生角闪岩相最高级变质作用。HRMB包括HRDZ和HRC,Harts Range造山作用(HRO)期间,在大量花岗质岩浆主要沿HRDZ侵入之前,HRMB在一个相对非常短的时间内(15~20Ma)内部就发生了变形作用。这些1747Ma侵入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精确地确定了HRO早期阶段演化的时间尺度。HRO作为一种地壳收缩的特殊造山形式在文献中被详细的阐述,这种造山形式主要是通过与HRDZ伴生的断层和剪切带上发生反向不连续的逆冲及剪切作用来完成的。HRDZ的位移是一个粘带滑动过程,由于向南部依次各点上的牵制作用,使逆冲滑移运动重复间断,间断的每个周期后都发生不连续冲断层的、HRDZ中捕获的基底岩片的和上覆表壳岩序列的褶皱作用。每个不连续运动阶段和褶皱幕都单独给予了命名和描逆,这可以做为元古宙构造活动的非同一般类型的模式。  相似文献   
43.
地球地表环境3个极端分别为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被誉为地表"三极"。本文提出深地动力系统的"三极",分别为Tuzo、Jason和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这"三极"主体发育于海底之下的深部地幔,因此称为海底"三极"。地表"三极"和海底"三极"统称地圈"六极",是全球变化(变暖或变冷)、深时地球、深地动力、地球系统、宜居地球等地球科学前沿研究领域难以回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6个纽带和突破口,也是寻求地球系统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Tuzo和Jason是现今分别位于大西洋、太平洋之下的大型横波低速异常区(LLSVP),它们控制了大火成岩省、微板块的形成和演化,也控制了集中式火山去气作用,进而引起大气循环变化;它们还不断衍生微板块,并将其向北驱散,这些微板块围绕东亚环形俯冲系统不断聚集,导致大量物质深俯冲,促进深部物质循环,同时,在岛弧地带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改变地表系统大气环流;板块聚散伴随海陆格局变迁,同时,也改变着全球海峡通道、高原隆升和垮塌,调节着地表流体系统的运行:包括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冰盖形成与演化也受其控制。海底"三极"也是地史时期超大陆聚散的根本控制因素,而地表系统的百万年内的多尺度周期性变化主要受公转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控制,气候变化受热带驱动和冰盖驱动双重控制。总之,尽管早期地球以后逐渐具有地球宜居性,但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地圈"六极"研究可作为宜居地球研究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44.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相似文献   
45.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东部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叠加。目前对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期次划分及各期次构造运动的应力状态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潜山是盆地沉积之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被新地层覆盖而成,潜山内幕所保留的先存断裂及潜山与上覆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研究盆地构造运动提供了依据。本文以渤中19-6潜山构造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相干剖面及钻井资料进行系统构造解析,建立渤中19-6潜山构造演化新模型,并探讨了华北克拉通东缘的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以一系列S-N向雁列式正断层为界,断层东侧为隆起的渤中19-6潜山构造,西侧为低洼的沙南凹陷。古潜山最早形成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形成如今以S-N向正断层为界的东隆西降的潜山构造格局;(2)渤中19-6潜山构造西部边界S-N向断裂以及上覆地层中存在的E-W向断裂为两侧大型走滑带间雁列式断裂构造,是该潜山构造储层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3)该潜山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剪刀式闭合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NNW向俯冲的多重影响,中生代以来,共经历了印支早期挤压隆起、印支晚期伸展改造、燕山早期左行压扭改造、燕山中期左行伸展改造、燕山晚期左行压扭改造、喜山期右行伸展埋藏6个阶段的发育演化。  相似文献   
46.
华北板块陆内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沉积物的物源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华北板块中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县)上二叠统孙家沟组(2个)和下三叠统刘家沟组(2个)以及沁水盆地(山西沁水县)上二叠统孙家沟组(1个)地层砂岩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测定.364个单颗粒锆石中,古生代碎屑锆石约占21%,具有~275 Ma(218~333 Ma,65颗)和~431 Ma的两个峰值年龄(368~442 Ma,10颗);前寒武纪碎屑锆石约占79%,具有明显的~1 888 Ma(1 562~2 222 Ma,178颗)和~2 529 Ma(2 253~3 167 Ma,111颗)两个峰值年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最年轻单颗粒年龄(YSG)和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TuffZirc)限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方法,确定刘家沟组的2个样品沉积下限年龄为253±7 Ma和250±7 Ma,孙家沟组3个样品沉积下限分别为256±7 Ma(MSWD=1.1,n=31)、264±11 Ma(MSWD=4.3,n=7)、250±6 Ma(MSWD=3.6,n=6...  相似文献   
47.
The main goal of the 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 is to achieve good ecological status across European surface waters by 2015 and as such, it offers the opportunity and thus the challenge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our coastal systems. It is the main example for Europe's increasing desire to conserve aquatic ecosystems. Ironically, since c. 1975 the increasing adoption of EU directives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decreasing interest of, for example, the Dutch government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its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The surveillance and monitoring started in NL in 1971 has declined since the 1980s resulting in a 35% reduction of sampling stations. Given this and interruptions the remaining data series is considered to be insufficient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trend analysis and compliance. The Dutch marine managers have apparently chosen a minimal (cost-effective) approach despite the WFD implicitly requir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system's 'ecological complexity' in indices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highly variable systems such as transitional and coastal waters. These indices should include both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ystem functioning and to make this really cost-effective a new monitoring strategy is required with a tailor-made programme. 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WFD in 2000 and the launching of the European Marine Strategy in 2002 (and the recently proposed Marine Framework Directive) we suggest reviewing national monitoring programmes in order to integrat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b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change from 'station oriented monitoring' to 'basin or system oriented monitoring'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cause-effect' studies for highly dynamic coastal systems. Progress will be made if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is integrated and aggregated in valuable tools such as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oriented computer simulation models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ndices integr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ystem functioning, such as in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are proposed to meet a cost-effective approach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full assessment of the ecosystem status at the EU level. The WFD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re-consider and re-invest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Using examples from the Netherland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he United Kingdom, the present paper therefore reviews marine monitoring and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combina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such major policy initiatives such as the WFD.  相似文献   
48.
49.
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杂岩是由变质基性岩、泥质片岩、大理岩和变硅质岩系列组成的类似于蛇绿岩层序的构造混杂岩,代表了佳木斯地块西南缘碰撞增生的产物。钠长石和绿帘石变斑晶中共生的矿物组合(钠云母+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绿帘石)的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黑龙江杂岩的峰期变质的温压条件为 T=320~480℃, p=800~1600MPa,为典型的绿帘-蓝片岩相高压变质作用。黑龙江杂岩带中泥质片岩所含的多硅白云母单矿物给出的40Ar/39Ar坪年龄为164.9Ma±0.5Ma。根据白云母中K-Ar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350~430℃)接近于得到的黑龙江杂岩的峰期变质温度,可以认为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这期高压变质事件的年龄,也证实了黑龙江杂岩带中普遍存在一期中侏罗世末期的变质-热事件。  相似文献   
50.
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近年内阿尔金断裂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应深入解决的4个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思路:1)阿尔金大型走滑断裂何时发生?变形年代学研究证明阿尔金断裂初始走滑的年龄在89~97 Ma,即从晚中生代-早新生代才开始出现;2)运动学研究包括隆升与走滑两个方面,需要进行大比例尺度的构造研究和变形组构研究,尤其是断裂两盘错距的确定,必须找准被断裂错移的同一构造-岩相带的界线;3)阿尔金断裂的划分意义,它的延伸和规模及对中国西部以及中亚大陆构造格架的影响;4)阿尔金断裂对两侧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控制和影响.解决上述4个科学问题,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中国西部成矿带的展布及对中国西部找油的战略评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