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4篇
  免费   1162篇
  国内免费   1571篇
测绘学   519篇
大气科学   1190篇
地球物理   1519篇
地质学   2693篇
海洋学   844篇
天文学   338篇
综合类   527篇
自然地理   64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91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318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8篇
  1973年   6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应用生物卵壳亚微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已成为可行性现实。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曾发现海胆类未受精的卵壳层颗粒中即存在着眀显的物种特异性差别( L?nning,1967)。很多学者通过对鱼类卵细胞发生期间的亚微结构及卵壳形成的研究,证实在鱼类卵壳结构中亦存在特异性的种间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与分类学、生物学及其区系分布有密切关系( Müller& Sterba,1963; Yamamoto,1963;G?tting,1966; Anderson,1967; Flügel,1967)。目前我国对鱼类卵壳( Egg chorin)结构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本文亦是首次通过对12种海洋经济鱼类受精卵的卵壳结构差别的探讨,为进行鱼类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63.
龙须菜和扁江篱多糖的组成及其抗肿瘤效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于1985-1987年期间用冷水和热水对采集于青岛的龙须菜和扁江篱的琼胶型多糖进行提取。两海藻的热水提取多糖都通过DEAE-SephadexA50色谱桩用热水和不同浓度NaCl深液前后进行洗脱分级。龙须菜和扁江篱多糖的主要级分分别为0.5mol/L和1.0mol/LNaCl洗脱级分。对各级分做化学分析及IR和^13CNM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龙须菜多糖由琼二糖、琼胶糖前体和6-OCH3-琼二糖组成  相似文献   
64.
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释黑潮水进入南海的方式 ,通过对 2 0 0 2年 5月 2 9日~ 6月 6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峡附近太平洋海域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水团分析 ,以四边形水团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各水团在海区内的分布状况 ,同时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和溶解氧的分布 ,并对在相同深度层次上的南海水和黑潮水性质进行了比较。观测海域的水团分为表层水团 (SW ) ,次表层水团 (SSW ) ,中层水团 (IW )和深层水团 (DW ) ,分别处于 0~ 5 0m ,5 0~ 3 0 0m ,40 0~ 10 0 0m ,10 0 0m以深。黑潮水进入南海 ,但是势力较弱 ,未能越过 119.5°E深入南海。  相似文献   
65.
长江口海水的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核对1980年国际海水状态方程应用于中国近岸海水的可靠性,高精度的磁力浮沉子密度计在15—25℃,盐度5—35,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测量了长江口附近海水及其人工稀释海水的相对密度。结果表明,海水密度直接测量值系统地偏高于状态方程计算值,二者之间的偏差随水样盐度值降低而增大,且与海水[Ca~(2+))/s比值成明显正相关关系。经计算机拟合,导出了长江口附近海水及其稀释海水的状态方程,该方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为±3.9×10~(-3)kg/m~3。  相似文献   
66.
徐映深  高中和 《台湾海峡》1992,11(4):368-371
上元-坑园牡蛎礁位于高潮位以下3m,主要成分为长牡蛎和近江牡蛎,其~(14)C年龄为3043±82a,B.P.。据此推算出罗源湾一带海岸处于缓慢上升状态,速率为1.15mm/a。根据上元-坑园牡蛎礁的上述特征,并结合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的表现,作者认为这一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以“陆动型”海平面变化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7.
不同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尿素、氯化铵、酵母浸出粉和硝酸钠等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氮源利用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饥饿条件下,加入硝酸钠和酵母浸出粉能显著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高浓度的氯化铵在加入后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有一定的毒性效应,表现为生长停滞,但毒性效应在5 d后消失,并得到与添加硝酸钠及酵母浸出粉相似的增长速率0.21 d-1;添加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四种氮源中,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产生的刺激作用也最弱,在稳定期每个细胞藻细胞毒素含量维持在6.00~8.00 fmol;添加硝酸钠、氯化铵和酵母浸出粉的藻细胞在稳定期毒素含量分别达到11.85,12.86和14.64 fmol.硝酸钠和氯化铵刺激藻毒素产生的效果比酵母浸出粉更为直接.四种含氮营养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的影响都很小.  相似文献   
68.
基于MODIS影像的鄱阳湖湖面积与水位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根据2001年获取的13景鄱阳湖区无云MODIS影像中的9景提取的水体面积,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水文数据分别采用线性、对数和指数3种模型模拟湖面积-水位之间关系。结果显示对数模型相关性最好(R2=0.918),其次为线性和指数模型。利用另外4景MODIS影像对模型进行检验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模拟的最大误差为3.36%。本研究显示,可根据鄱阳湖水位观测值,利用该模型预测鄱阳湖洪涝期洪水淹没面积,以弥补云天状况下光学遥感难以监测到洪水淹没范围的不足。本研究为利用遥感影像实时监控鄱阳湖水情空间动态变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对湖泊、水库的泛洪监测、调洪功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A Synthetic View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This paper gives a synthetic view on the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with an attempt to propose a framework for the stepwis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Jurassic sedimentation, deformation and magmatism in North China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arliest Jurassic is marked by a period of magmatism quiescence (in 205-190 Ma) and regional uplift,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in 190-170 Ma) was predominated by weak lithospheric extension expressed by mantle-derived plutonism and volcanism along the Yanshan belt and alongside the Tan-Lu fault zone, normal faulting and graben formation along the Yinshan- Yanshan tectonic belt, depression and resuming of coal-bearing sedimentation in vast regions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NCB).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stage started at 165y.5 Ma and ended up before 136 Ma; it was dominated by intensiv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multi-directional compressions. Two major deformation ev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One is marked by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beneath the thick Upper Jurassic molasic series in the foreland zones of the western Ordos thrust-fold belt and along the Yinshan-Yanshan belt; it was predated 160 Ma. The other one is indicated by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at the bas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and predated 135 Ma. During this last stage, two latitudinal tectonic belts, the Yinshan-Yanshan belt in the north and the Qinling-Dabie belt in the south,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were all activated by thrusting; the NCB itself was deformed by the NE to NNE-trending structural system involving thrusting, associated folding and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ing, which were spatially partitioned. Foliated S-type granitic plutons aged 160-150 Ma were massively emplaced in the Jiao-Liao massif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indicate important crustal thicken  相似文献   
70.
祁阳山字型构造质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变形特征,对祁阳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传统山字型构造机制难以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诸多特征,且前人认为变形动力来源于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也与印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实为NWW向的构造背景不符,因此祁阳弧形构造并不属典型山字型构造。基于研究区构造活动的客观实际,提出祁阳弧形构造的可能形成机制:NW向基底隐伏断裂和NNE-NE向主干断裂分别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产生强烈左旋走滑活动,从而使区域NNE向构造线在中段产生左旋偏转成为NNW向,从而形成S形的祁阳弧形构造。这一机制可较好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若干特征,如关帝庙穹窿呈NWW走向、北反射弧构造形迹不显著、北弧弧顶脱位及内弧曲率大于外弧、南弧弧顶脱位、紫云-中田-高峰串珠状穹窿的形成等。上述认识对华南地区弧形构造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除山字型构造作用和砥柱作用外,还应注意断裂走滑等其他构造活动对弧形构造的制约,以及多次构造活动叠加对构造形迹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