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91篇
  免费   2478篇
  国内免费   4471篇
测绘学   1172篇
大气科学   1511篇
地球物理   2598篇
地质学   8245篇
海洋学   1528篇
天文学   261篇
综合类   1245篇
自然地理   108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422篇
  2021年   493篇
  2020年   383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557篇
  2012年   513篇
  2011年   990篇
  2010年   746篇
  2009年   866篇
  2008年   546篇
  2007年   635篇
  2006年   850篇
  2005年   864篇
  2004年   1378篇
  2003年   903篇
  2002年   657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365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396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202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364篇
  1992年   342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34篇
  1982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10篇
  1950年   8篇
  1943年   7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5篇
  1933年   13篇
  192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本文报道了蛇纹石族矿物及其热转变产物的红外光谱。在室温下斜纤蛇纹石,正纤蛇纹石,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光谱。在结构资料基础上,我们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光谱差异。无疑,红外光谱是区分各种蛇纹石矿物的有效手段。 样品加热到600—700℃时,3680cm~(-1)羟基带消失,这表明在该温度下蛇纹石矿物完全脱羟。与此同时,光谱中出现橄榄石870cm~(-1)的最强带和一个宽带1000cm~(-1),这说明蛇纹石已部分地转变为晶质橄榄石和形成一个无定形的中间相。800℃时,1060cm~(-1)新带的出现标志着顽火辉石的生成。在所有加热样品的光谱中都没有发现SiO_2吸收带,故可认为,在蛇纹石的热转变过程中没有出现SiO_2相。  相似文献   
992.
通过衍射线指标和面网指标的联系讨论了晶体的对称性对衍射指标h和k互换的影响。在下列情况下衍射指标h和k是不能互换的:在低级晶族;在四方晶系C_(4h)—4/m劳厄点群,六方品系C_(6h)—6/m劳厄点群和立方晶系T_h—m3劳厄点群对于hko和kkl型衍射;在三方晶系选取六方晶胞的情况下,在C_(3i)—3劳厄点群对于hol,okl,hko和hkl型衍射,在D_(3d)—3m劳厄点群对于holokl和hkl型衍射,以及在菱面体点阵除非h和k都是三的倍数。  相似文献   
993.
浙江缙云斜发沸石水的核磁共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宽线NMR技术,结合红外测定,研究了缙云斜发沸石中水的结构类型、存在状态、运动特征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缙云斜发沸石中的沸石水按其运动特性可以分为受阻旋转水、自由旋转水和自扩散运动水三种类型,它们以谱线中分裂的双线和线宽不同的单峰相区别。低温时,受阻旋转运动的水在晶格中转变为刚性配置。其脱水次序决定于各类型水与沸石结构骨架键合的强弱,脱水是连续的。研究显示缙云斜发沸石的结构骨架相当疏宽,骨架对水分子的吸引力没有严格的方向性,这一特性有利于阳离子的交换。  相似文献   
994.
沉积岩中蒙脱石-伊利石混层矿物的SEM/EDAX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联合法,对沉积岩中蒙脱石-伊利石混层矿物进行系统微区成分分析,求出混合层中伊利石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995.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paper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larke” introduced by A. E. Fersman. Based on the data available in literature, the atomic clarkes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earth’s crust were computed and the logarithmic distribution curves were drawn by means of the micro-computer (PC-1500). Volume percentages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orust were also computd and the legarithmic curves also drawn. Finally, the isotopic abundances of each element in the crust were computed.  相似文献   
996.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运移二维二相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土芝  刘鹏生 《地球科学》1995,20(3):322-327
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实际上是油(气)水饱和度知疏导层的变化过程,盆地中油(气)二相流动问题的研究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定量描述,本项研究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考察压实作用造成骨架变形来推导新的二维二相流动方程,它容描述异常压力演化与二相流动于一式,在模拟方法上采用有限分析的数值方法,这应用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展示了该区异常压力、含水饱和度弥散状扩散效应以及流速场在地质历史时期动态模拟演化特征;指出了该  相似文献   
997.
以实测的流体资料为基础,初步揭示了塔北地区油田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塔北地区存在两股地下水流,南部生油区为压实水流,由南向北流动,北部为重力水流,由北向南流动,这两股水流交汇于雅克拉和轮南地区,向上封闭式内泄。无论重力水流或压实水流,皆为非海相成因、非浓缩成因溶滤水。表明:油气藏的形成绝大部分是寒武-奥陶纪生油层二次成油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瑞浩  刘贵安 《中国地震》1995,11(2):161-167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 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介绍了对1993的9月11日五寨4.8ML地震的考察情况,确定宏观震中在五寨县丰兑坡与河曲县土沟村一带,震中烈度为6度。计算得出本次地震的总经济损失约15万元。  相似文献   
1000.
The northern Guangxi region is an important rare metal, rare earth metal and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province. In the region there exist five metallogenic series and two metallogenic subseries, whose metallogenesis shows features of polycyclic spiral evolution throughout the geological history. As far as various cycles are concerned, mantle-derived ore substances were reduced while crust-derived ore substances increased from early to late timesfin the whole geological evolutionary history, mantle-derived substances decreased gradually while crust-derived ones increased. Meanwhile ore element associa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varied. In terms of space, mineralization migrated from the old basement outwards, i.e. from west to east during the Precambrian,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during the Phanerozoic, and again from east to west during the Yanshan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