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8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595篇
测绘学   319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247篇
地质学   1162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991.
阜新北部乌兰木头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为贫稀土钾质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中性→酸性演化特征.火山岩为处于拉张条件下断陷盆地内的火山喷发产物,岩浆来源于地壳.火山机体构造为破火山,具多口中心式喷发的特点.火山喷发韵律明显,喷发活动由强→弱.古火山活动恢复划分出5个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92.
城市房屋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它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存在管理调查困难、治理低效的问题.本文结合多轮房屋调查数据,建设房屋主题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房屋可视化智慧管理平台,将房产管理的各种空间信息集成在一张图上进行可视化、落地化管理,推动房屋管理与基层治理、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打造"以图管房、以房管人"的杭州房产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综合治理高水平运转,达到"人、房、城"一体化同框治理.  相似文献   
993.
汶川地震基岩同震断层泥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松散沉积层分布,但在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中,发现5处同震地表破裂带穿过基岩.通过详细介绍其中的4处基岩同震断层剖面,给出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特点和识别标志.断层剖面位置从北向南:平武平溪、北川擂鼓、安县肖家桥和虹口八角庙.同震断层主要出露在相对较软的基岩中,断层长期活动形成了分带性特征显著的断层变形带,主要包括构造角砾岩、断层角砾、老断层泥和最新断层泥.其中,同震滑动产生的最新断层泥最为松软,厚度最薄,颜色最深,内部几乎不含角砾并与其他部分接触边界清晰平直.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结构特征与断层围岩性质密切相关,当同震断层上下盘围岩由多种岩石组成,而且上下盘围岩强度差别较大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复杂,发育有厚层断层泥,局部存在多个滑动面;当上下盘围岩岩石组成相对单一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简单,断层泥厚度较薄.在野外断层变形带结构划分基础上,对部分断层剖面中的同震断层泥和断层岩进行了初步的显微结构分析,给出断层蠕滑和粘滑的显微结构特征,对同震断层泥中的流体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4.
埋藏成岩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解与沉淀强烈控制着深埋藏地层中碳酸盐岩储层质量,与之有关的地质过程是人们多年来不懈研究的热点领域。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所造成的碳酸盐溶解成为近年人们普遍认可的模式,但这不能圆满解释大量存在的不与断裂伴生的深埋藏碳酸盐的溶解机制。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和塔里木盆地北部深埋藏碳酸盐溶解与沉淀机制的研究,认为埋藏过程中盆地的沉降与抬升是碳酸盐溶解与沉淀以及次生孔隙发育的另一重要机制,在改变流体对碳酸盐饱和状况方面具有和热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相同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与川东北飞仙关组类似的埋藏历史更有利于深埋藏成岩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特点是当前埋藏深度不是最大埋藏深度,在最大埋藏深度附近发生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其后盆地持续抬升造成温度降低和碳酸盐溶解,与之有关的次生孔隙形成所造成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变化与上覆载荷减小可以得到平衡,次生孔隙得以保存,岩石储层质量改善;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奥陶系埋藏历史不利于深埋藏成岩过程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特点是当前埋藏深度是最大埋藏深度,古喀斯特发生之后盆地持续沉降造成温度升高和碳酸盐沉淀,并与上覆载荷的增加同步发生,结果是孔隙的封堵、岩石的致密化和储层质量的变差。  相似文献   
995.
喜马拉雅山地区重大滑坡灾害及其与地层岩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高原隆升最快的地方,这里内外动力作用异常活跃,是我国重大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重大滑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本文在对研究区的地质、地理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该区重大滑坡灾害的分布及其与地层岩性的关系,将本区地层岩性大致划分为13个工程地质岩组:松散岩组、软弱岩组、软弱岩夹较软弱岩组、软弱岩夹较坚硬岩组、较软弱岩组、较软弱岩夹软弱岩组、较软弱岩夹较坚硬岩组、较软弱岩夹坚硬岩组、较坚硬岩与软弱岩互层岩组、较坚硬岩夹软弱岩岩组、较坚硬岩夹较软弱岩组、较坚硬岩组、坚硬岩组,发现重大滑坡更容易发生在软弱岩组、较硬岩夹较软弱岩组以及坚硬岩组中,而软弱岩夹较软弱岩组、较软弱岩夹较坚硬岩组中无重大滑坡灾害分布。重大滑坡灾害的上述分布特征,反映出地层岩性与重大滑坡灾害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岩性软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灾害;另一方面,岩性越坚硬,地形越高陡,也容易发生重大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996.
采用β统计对汶川地震前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率进行了空间扫描分析,并采用JiChen的震源破裂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以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弧形断裂束的南东段与南缘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率在汶川地震后提高显著,其他区域的地震活动率没有明显提高,库仑破裂应力计算得到两个区域的应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005~0.02 MPa和0.001~0.01 MPa,表明汶川地震有可能触发了这两个区域的地震活动。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处于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的应力增加区,应力变化范围为0~0.012 MPa,2009年3月以来发生的4次ML4.5~5.2级强有感至微破坏地震有可能被汶川地震所延迟触发。b值、地震能量释放率与空间相关距离SCL等地震活动性参数随时间变化扫描结果显示,该区域可能处于不断趋近高应力累积的状态,其未来大震有可能提前发生。西缘地区为应力减小区,其目前的地震活动处于正常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997.
童康民 《探矿工程》2010,37(4):65-68
通过大直径钢管斜桩全断面冲击成孔嵌岩桩在中奥能源集团舟山六横PX储运项目的应用,介绍了全断面斜桩嵌岩冲击成孔的工艺流程、冲击成孔常见事故处理,全断面斜桩嵌岩冲击成孔工艺在海域码头基础施工领域的成功运用说明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8.
天山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倍受地质界关注,久有泥盆纪晚期或石炭纪初期,石炭纪晚期以及二叠纪期间3种分歧。由残余盆地恢复原型盆地,是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基础,钙碱系列火成岩可作为古洋盆恢复的重要证据。伊宁地块石炭纪的残余盆地沉积记录、火山岩建造、侵入岩特征、化石组合及古生物地理区系分布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变形特征等新成果证实,以区内阿克沙克组与伊什基里克组间广泛而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鄯善运动)为界,下石炭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沉积地层组合发育复杂的不协调褶曲,尖棱褶皱,强烈的揉皱和区域性韧性断层,产出于南方型热带-亚热带古生物地理区系,为区域性挤压构造体制下的岛弧-弧后盆地建造,是塔里木板块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上石炭统碱性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及沉积地层组合则是典型的北方型温带古生物地理区的大陆裂谷火山-沉积建造,构造变形极弱,形成于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是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后的陆内建造。基于这些新的资料和分析,天山古洋盆的关闭时限是早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999.
优质储层发育与分布是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的关键。近几年四川普光、通南巴和元坝等一系列深层超深层气田的发现,不断在深度上突破早期的认识,探索这类极限条件下优质储层发育机理,成为勘探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根据普光气田主要钻井的岩芯观察、薄片、孔渗、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分析等数据资料的分析与统计,探讨普光气田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提出沉积-成岩环境控制早期孔隙发育、构造-压力耦合控制裂缝与溶蚀、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控制深部溶蚀与孔隙的保存的"三元控储"机理。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移动公交车载GPS定位信息,分析上海市GPS信号覆盖情况,结合GPS卫星分布和城市道路环境分析影响城市导航定位的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较宽的城市主干道多数情况下信号覆盖率可达90%以上,多数路段可达95%以上;城市道路环境和沿街建筑物的稠密度是影响GPS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