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9篇
  免费   1445篇
  国内免费   1951篇
测绘学   431篇
大气科学   1545篇
地球物理   1735篇
地质学   3551篇
海洋学   1128篇
天文学   366篇
综合类   879篇
自然地理   81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339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384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436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10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235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70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镁铁- 超镁铁岩是揭示地幔物质组成和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也是Ni- Cu- PGE- Cr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载体。不同的镁铁- 超镁铁岩体赋矿特征明显不同:蛇绿岩以产出铬铁矿床为特征,阿拉斯加型岩体主要赋含铂族元素(PGE)矿床,大型层状岩体则可同时产出铬铁矿床、PGE矿床和Cu- Ni硫化物矿床。这种成矿差异显然与赋矿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母岩浆经历的岩浆演化过程有关,但缺少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前人对上述不同种类矿床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中或岩浆房内的围岩混染和结晶分异等岩浆过程,而极少关注流体作用。近年来,实验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均表明幔源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流体活动可能对成矿元素的富集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分配系数也在不断更新。厘清Cr和PGE在熔体演化——尤其是流体出溶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刻画并揭示其迁移富集、分离和再富集的成矿过程及控制因素,已成为当前岩浆矿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富水流体与铬铁矿和PGE成矿关系的科学问题,总结了不同镁铁- 超镁铁岩体的成矿差异以及铬铁矿和PGE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活动记录,提出流体性质和组分对铬铁矿和PGE迁移富集的控制作用,强调有必要开展蛇绿岩、大型层状镁铁- 超镁铁岩体和阿拉斯加型岩体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2.
毛景文  宋世伟  刘敏  孟健寅 《地质学报》2022,96(11):3675-3697
本文介绍了全球稀土资源供需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从矿床成因视角切入,将稀土矿床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型,其中内生稀土矿床包括碳酸岩型、碱性岩型、碱性岩型- 碳酸岩型、氧化铁铜金型、热液脉型,外生稀土矿床包括风化壳离子吸附型、沉积岩型、沉积矿产(煤矿、铝土矿和沉积磷矿)伴生型、砂矿和现代海洋底部含稀土的锰结核、结壳和软泥型。归纳总结了主要类型矿床的基本特点和时空分布;认为内生稀土矿床产出于四类构造环境,包括裂谷环境、碰撞后伸展环境、大陆碰撞环境和后俯冲伸展环境;从构造演化入手,探讨了在外生与内生地质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建立了涵盖主要矿床类型的构造- 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33.
付伟  赵芹  罗鹏  李佩强  陆济璞  周辉  易泽邦  许成 《地质学报》2022,96(11):3901-3923
传统认为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可划分为以“足洞式”为代表的重稀土型和以“河岭式”(或“花山式”)为代表的轻稀土型两种矿化类型。然而,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矿床(如清溪、寨背和馒头山等)的赋矿风化壳中出现了轻稀土矿与重稀土矿并存现象,表现出特殊的“上轻下重”双层矿体结构。这指示了除重稀土型和轻稀土型之外,还存在着轻重稀土共生型的过渡类型。本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成矿类型的若干典型矿床系统对比,指出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与母岩性质密切相关,尤其是母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载体矿物属性是制约成矿类型变化的关键因素。统计数据表明,从重稀土型→轻重稀土共生型→轻稀土型,成矿母岩的全岩稀土总量变化不大(ΣREY: 200×10-6~450×10-6→200×10-6~500×10-6→200×10-6~800×10-6),但轻重稀土配分值出现较显著的区间性差异(ΣLREE/ΣHREY: 02~1→1~5→2~10)。与之同时,母岩中能为离子相稀土提供物源且具有重稀土配分属性的稀土副矿物类型和数量明显减少,这与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重稀土分量占比的降低趋势也互相匹配。该结果指示,以往认为重稀土配分母岩形成重稀土矿床、轻稀土配分母岩形成轻稀土矿床的传统观点需要外延,即一部分具有低度轻稀土配分属性(1<ΣLREE/ΣHREY<5)且含有丰富易风化稀土副矿物的母岩还可能形成轻重稀土共生型矿床,该认识可为今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工作提供新的找矿依据。  相似文献   
134.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35.
多硅白云母b0值对澜沧群中压和高压变质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硅白云母b0值作为相对地质压力计的理论和方法,已受到各国地质学家的普遍重视。本文以澜沧群多硅白云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运用多硅白云母b0值区分不同压力变质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澜沧群经历了中压和高压变质作用,两期变质的多硅白云母b0值分别为9.027Å和9.047Å。  相似文献   
136.
罗会邦  陈蓉 《气象科学》1995,15(4):17-29
本文总结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及西太平洋暖池势力强迫对东亚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专题五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青世故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时间演变特征,夏半年高原热源异常对我国降水和北半球环流的影响;西沙海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南方降水的关系,北太平洋海温主因子特征及其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7.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niversal birefringent filter (UBF) which will be mounted at Taiwan. The UBF permits observations of solar images, vector magnetic fields and/or line-of-sight velocity fields in any Fraunhofer line in the wavelength region from 4000 to 7000 with half width from 0.05 to 0.14 . We have tested it at ten Fraunhofer lines under a spectral telescope in Huairou Station of Beij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and obtained the passband profiles. The principles of magnetic field and velocity field measurement with the UBF are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38.
139.
We investigate, via a two-dimensional (nonplanar) MHD simulation, a situation wherein a bipolar magnetic field embedded in a stratified solar atmosphere (i.e., arch-filament-like structure) undergoes symmetrical shear motion at the footpoi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vertical plasma flow velocities grow exponentially leading to a new type of global MHD-instability that c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a Dynamic Shearing Instability, with a growth rate of about 8{ovV} A a, where {ovV} A is the average Alfvén speed and a –1 is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scale. The growth rate grows almost linearly until it reaches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s the Alfvén speed. Then a nonlinear MHD instability occurs beyond this point. This simulation indicates the following physical consequences: the central loops are pinched by opposing Lorentz forces, and the outer closed loops stretch upward with the vertically-rising mass flow. This instability may apply to arch filament eruptions (AFE)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To illustrate the nonlinear dynamical shearing instability, a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for three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plasma beta that span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numerical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a linearized asymptotic approach in which an analytical approximate solution for velocity growth is presented. Finally, this theoretical model is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arch filament eruption as well as CMEs.  相似文献   
140.
功能—技术矩阵,经众多工作者的努力研究,已渐趋成熟与实用。但如何利用功能—技术矩阵构造在广义现代设计领域中适用的科学模式,解决多学科设计方案的组成与评价问题,还存在薄弱环节。本文利用“使用价值分析优化”的概念,从设计方案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协调统一的角度出发,较好地实现了功能—技术矩阵可行优化组合链的组成与评价,弥补了以往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