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3篇
  免费   2802篇
  国内免费   4006篇
测绘学   1463篇
大气科学   2483篇
地球物理   2828篇
地质学   6945篇
海洋学   2246篇
天文学   396篇
综合类   1188篇
自然地理   1862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657篇
  2021年   819篇
  2020年   659篇
  2019年   805篇
  2018年   727篇
  2017年   681篇
  2016年   771篇
  2015年   793篇
  2014年   887篇
  2013年   1041篇
  2012年   1030篇
  2011年   1032篇
  2010年   1022篇
  2009年   956篇
  2008年   969篇
  2007年   911篇
  2006年   804篇
  2005年   699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419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313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渤海湾水环境氮、磷营养盐分布特点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边缘海,主要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及中央海区组成,面积为7.7×104 km2,平均水深18 m[1].近些年富含氮、磷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渤海湾营养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导致渤海湾局部海域“赤潮”频繁发生.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将会在水与沉积物之间发生迁移,其中一部分可以与钙、铁或铝络合形成沉淀,或吸附到矿物颗粒的表面而转移到沉积物中.近海沉积物可以看作营养物质的“蓄积库”.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收支和营养盐循环动力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  相似文献   
52.
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的业务化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完成,并于2003年10月,开始试预报.本文对该预报系统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3.
针对海洋综合测量多种声学测量系统间的窄带相干声学干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克服窄带干扰提出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4.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同时用2种评价方法对该海域底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汞、锌含量平均值超过标准,其余项目未发现超标;其分布特征由于受沿岸不同污染源的污染影响,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同时该海域底质环境质量总指数已达到污染程度和很强的生态危害,其中主要污染元素是Hg,已达重污染,并形成极强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55.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tability design system of submarine pipelines.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reasonable design procedure for users with reference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methods and in the light of hom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56.
渤海湾沿岸泥炭沼泽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沿岸的海陆过渡带,优越的水文地理环境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发育。海洋海退导致的海岸线变迁,是控制泥炭沼泽发育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间冰期和冰后期的海面上升期间,自海向陆发育了海侵基底泥炭;中全新世高海面期,在山前扇缘洼地和沟谷有泥炭沼泽发育;晚全新世海面下降期,泥炭沼泽主要发育在沿岸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汊河间洼地及平原上的河滩、阶地、古河道等地。  相似文献   
57.
RelationshipbetweenbiogeochemicalfeaturesofbiogenicelementsandflocculationintheChangjiangEstuary¥LinYi'an;TangRenyou;LiYan;Do...  相似文献   
58.
To investigate organic matter source and reactivity in the Zhujiang River (Pearl River)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particulate hydrolysable amino acids (PHAA), and Chl a during two cruises in July 1999 and July 2000 were measured. The highest POC and PHAA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waters with maximum Chl a. The spectra distribution,relative content (dry weight in milligram per gram), PHAA-C% POC and other indicators such as the ratios of amino acids vs. amino sugars (AA/AS) and glucosamine vs. galactosamine (Glum/Gal) suggested that particulate amino acids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s in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biogenic processes rather than transported from terrestrial erosion. In inner estuary where high turbidity was often observable, organic matter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re-suspension of bottom sediments with revealed zooplankton, microbial reworked characteristics, which suggest that these organic matters were relatively “old“. In the estuarine brackish region, organic matter in water column is mainly contributed by relatively fresh, easily degradable phytoplankton derived organic matter.During physical - biolog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eastuary,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phytoplankton was subjected to alteration by zooplankton grazing and bacterial reworking.  相似文献   
59.
筒型基础沉贯阻力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炎平 《海洋工程》2002,20(3):23-28
系统地总结国外有代表性工程实践对筒型基础沉贯阻力的研究 ,并将各种方法综合起来 ,提出了加权综合估算法 ,供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0.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