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热红外成像仪获取的玉米冠层图像,对垄行结构玉米的方向亮温(DBT)进行模型化描述并开展了初步验证工作。模型中假设某一方向上的冠层DBT是组分亮温及各组分在视场中所占面积权重的函数,它们在视场中的比例依赖太阳与传感器的几何位置关系,以及在作物行内,作物行与行之间孔隙的分布。对于玉米冠层的几何特征,简化为横截面是矩形的、其中有空隙透光的一组无限长的平行立方体;立方体内双向孔隙率的方向变化由Kuusk函数来描述。模型模拟表明,玉米亮温组分在视场中的权重具有垄行特性。中午前后,通过对中等密度的冠层DBT模拟,在DBT极坐标图形上发现了一个明显位于垄行方向的热条带的出现,热点出现在太阳位置的周围。最后,利用实地观测的结果与模型模拟结果作对比,对该模型的不足和以后的改进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2.
为了提高玉米冠层半球方向亮温(DBT)测量的准确性,对一套由工业用起重机平台和热红外成像仪组成的地面观测系统的四种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和评价。这些方法基于不同的测量原理:(1)通过移动起重机和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去测量一个样区的DBT;(2)固定起重机和平台的位置,通过旋转热像仪,从不同的区域收集不同角度的DBT;(3)对方法2的改进,转动热像仪朝向的同时,吊车沿作物垄行方向运动,得到大区域内平均的DBT;(4)当热像仪沿着垂直于垄行方向的起重机臂运动时,用高成像频率对目标热辐射进行采样。在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时,着重考虑了玉米冠层亮温分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本观测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基于这个系统且优化了的DBT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83.
观察了三种吸附剂吸附亚砷酸根离子过程中溶液pH值随时间的变化。氢氧化铁在吸附过程中的pH值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0~6分钟为第一阶段,体系的pH值快速上升,指示亚砷酸根置换了固相中的氢氧根;7~40分钟为第二阶段,pH值变化不大,指示Fe(OH)3凝胶对亚砷酸根离子的吸附达到动态平衡;40分钟后为第三阶段,溶液的pH值呈单边下降趋势,这一阶段吸附剂与被吸附的阴离子之间发生了缩合反应,并释放出H+。Mg-Al-LDO在吸附亚砷酸根的反应过程中pH值持续上升,它具有从水溶液中获取阴离子以恢复其前驱体结构的能力,这一反应中有氢氧根生成;Mg-Fe-LDO兼有前两者的吸附机理,吸附反应过程pH值的变化趋势此介于二者之间。氢氧化铁在加热前后吸附容量变化不大,25C和90C时分别为69.7mg/g和73.7mg/g,而Mg-Al-LDO和Mg-Fe-LDO的吸附容量在25C时分别为62.4mg/g和82.5mg/g,在90C时分别增加到114.9 mg/g和199.0 mg/g。Mg-Al-LDO和Mg-Fe-LDO在90C条件下吸附容量的大幅增加,可能和溶解CO2的干扰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4.
亚非感热异常时空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运用多年全球感热通量数据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感热异常关键区。运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发现,全球地表感热异常存在振荡现象,东半球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地表感热异常主要以青藏高原东、西部的反相以及高原西部和北非的反相为热力异常振荡的主要分布形态。再运用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进行EOF分析,得到各个感热异常关键区与中国华北、江淮和华南地区汛期降水异常的相关关系,其中北非、青藏高原西北部和马来半岛这3个区域的感热距平之间有较大的相关关系,且感热异常季节变化较小,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比较稳定,持续性较好。  相似文献   
85.
野外重力测量是精化全球和局部重力场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我国1∶5万数字高程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地形景观生成技术,构建了野外地形匹配可视化及重力测量的自动布点系统。在重力测量布点方案的设计中,给于用户施测区域所属地形及布点点位以直观的认知形式。尤其对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区、特大山区,可对外业测量点位进行优化,减少外业的工作量,提高重力测量的外业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6.
随着重力测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空间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反映地球中、高频信息的重力矢量及张量的获取成为可能.文中建立了基于重力矢量及张量信息求解重力场中扰动场元的数学模型,对于将来重力场的精化及其时变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7.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率及其突变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年代际变率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在19800年前后从上至下,先后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而且随深度不同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空间突变模态,这四种模态的形成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西南潜沉路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北太平洋窗口区潜沉的年代际信号沿西南路径传播到副热带地区,在温跃层160m上下与西太平洋向东北传播的异常信号汇合。因此,北太平洋沿西南潜沉路径传播的年代际信号对ENSO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而热带西南太平洋则可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8.
桂中1井井中化探指标的异常特征和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中化探作为一种新的油气监测和早期盆地勘查评价的地球化学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优选了酸解烃(SC1-SC4)、热释烃(RC1-RC4)、二维荧光(FL327、FL327、FL399)、后生碳酸盐(△C)和热释汞(Hg)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桂中1井各种化探指标的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区内存在油气生成潜力,并指出了其主要生油气层段和储油气层段。  相似文献   
89.
3种常用DEM格式自动化互换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M是一种重要的测绘产品,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很多格式。本文基于对3种常用DEM格式的分析,实现了3种格式的自动化转换,解决了目前需要多种软件转换的现状,为DEM的高效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0.
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剖面炭屑记录的火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3个典型黄土—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炭屑浓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探讨该区域剖面中炭屑含量变化及其所记录的火环境变化特征。马兰黄土堆积时期,气候干旱而不稳定,地方性和区域性火频繁发生,炭屑含量较高;全新世早期,气候由冷干向温湿过渡,但仍较干旱,炭屑含量相应也较高;全新世中期是全新世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炭屑含量出现全新世时期的最低值,但在夏商文化时期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炭屑含量出现峰值,则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全新世晚期,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人类活动加速了火的频率和强度,炭屑含量大幅度增加。在全新世不同时期,黄土高原东、西部的炭屑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黄土高原东部火活动较为微弱,而西部火活动相对频繁,这是火环境条件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