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江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海温关系的SVD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江南汛期降水异常的分析指出,6月是江南最易发生降水异常的一个月。从空间分布看,降水异常最易发生在江南的中部地区。用SVD方法分析发现,与江南汛期降水异常相关的海温异常分布型是“翘翘板”型,关键区恰好位于相关最显著的部位,前一年5~7月为海温的关键影响时段,且与汛期中4~5月的降水有最好的负相关关系。在该海温异常型影响下,次年中国东部4~6月的降水异常表现为长江南北的反位相变化特征,而江南地区位于该雨型相关显著的部位,江南中部为其影响最显著的区域。  相似文献   
72.
江南地区近50年地面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侯伟芬  王谦谦 《高原气象》2004,23(3):400-406
利用近50年(1951—1999年)中国160个测站的气温资料,通过距平、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最大熵谱、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江南地区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间江南四季气温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春、夏、秋、冬季气温的气候趋势系数分别为0.16,-0.08,-0.02和0.29,冬季及春季变暖较明显.夏秋季则稍稍变凉。各季气温变化的周期也不相同,夏季气温异常表现为3.6年的主周期和2.5年、5年的次周期,冬季气温异常表现为6.3年主周期和3.3年的次周期。  相似文献   
73.
西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EOF分析方法选取西北地区29个代表站,分别对其春季和夏季近50a降水进行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发现西北地区近50a降水时空趋势变化以103°E为基准线,以西为正,以东为负,并有准3a的振荡周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出现了气候突变,西北地区多、少雨与500hPa高度场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
广东中部地区雷电和CINRAD雷达回波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2004年4~8月广州雷达资料和广东省电力部门闪电资料,采用闪电位置资料与雷达回波强度相叠加的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负闪频次的值偏多时,既不在低层的弱回波上,也不在高层的强回波上,而是在中间层4~16层(2~14 km)的12~45 dBz较强回波上。在6~14层(3~11 km)10~35 dBz回波上,广东中部地区负闪面积偏大。在第1~10层(0.5~7 km)44~51 dBz强回波上,出现负闪雷电的概率是0.4~0.7。  相似文献   
75.
利用2017年3月MICAPS资料、欧洲气象中心再分析ERA-Interim数据及在南海西北部海上的海雾观测数据,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一次海上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和雾水化学特性,并将海上海雾与南海岸边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为南海偏南暖气流移至冷海面发生冷却并达到饱和而形成。海雾过程中气压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相对湿度不断增加,雾滴数浓度、液态含水量和平均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98 cm-3、0.116 g/cm3和5.6 μm。相比广东湛江东海岛和广东茂名博贺地区岸边海雾个例,本次海上海雾水汽充足,雾滴偏大。本次海雾属于酸性海雾,pH值变化范围为2.51~3.50,海雾后的雨水样本pH值则为4.05。海雾发生初期电导率比其它阶段高很多,说明海雾发生的初始阶段雾水溶解了大量的气溶胶。海上雾水中Na+和Cl-浓度最高,浓度分别为32 535 μmol/L和53 466 μmol/L,K+浓度远高于Mg2+和Ca2+,而东海岛岸边海雾相反。   相似文献   
76.
多模式小卫星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搭载于小卫星平台的新体制雷达系统,它集SAR、散射计、高度计、波谱仪4种遥感器的优势于一身。它可以根据需求分时实现几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可兼顾对海洋目标和海洋动力环境的高精度测量。由于卫星发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在卫星发射前对多模式小卫星SAR进行检验,本文对拟开展的机载挂飞试验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拟开展的机载挂飞试验的等效性原则。接下来,介绍了各种工作模式试验、SAR/散射计联合反演试验、多视向SAR试验的飞行路线规划。之后,介绍了机载挂飞试验的雷达参数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各种工作模式的雷达参数设计结果。所设计的飞行路线和雷达参数可以为机载挂飞试验服务,并且实现了星载技术指标的准等效验证。通过小卫星SAR卫星组网可弥补目前SAR卫星时间分辨率低的缺点。  相似文献   
77.
地温是影响煤炭开采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通过对新郑矿区911钻孔稳态测温及理论分析表明,911孔位于新郑矿区主体构造滹沱背斜的轴部,具有高热流、高梯度的温度分布特征。钻孔的温度分布主要受构造起伏的影响和地下水垂向对流的控制双重作用。矿区构造起伏使来自地壳深部的热流重新分配并向背斜轴部集中,从而导致911孔出现高热流高梯度的温度特征;地下水的垂直对流运动使钻孔的温度分布进一步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8.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作了介绍和讨论。本文还论述了侧边界处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后对当前区域气候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9.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孙燕  王谦谦  钱永甫  张友姝  赵凯 《高原气象》2006,25(6):1127-1138
利用华北17个站1951—2000年的逐月降水资料,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12月全球逐月海温距平(1950—1998年)求相关,得到了全球海温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关键影响区为21°~27°N,175°E~175°W,对应的关键影响时段为当年1~3月。然后用SVD方法证实了当年1~3月是与华北夏季降水相关最显著的时段;而所选关键区正是处于一种范围更大的海温分布型的关键部位,而华北地区是所选海温关键区在当年1~3月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80.
作者对蟹鳃虱亚科(Keponinae)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且阐述"海蛄虾转变"过程中该亚科的演化过程,从形态特征推测该亚科是相对较早演化出来的。基于蟹鳃虱亚科的形态特征,作者比较各属之间的特征差异并制作检索表,总结蟹鳃虱亚科31属98种的模式产地分布,发现物种主要集中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等一些暖水区域,同1986年Markham推测鳃虱科的分布中心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等观点一致。另外,对中国各海域内发现蟹鳃虱亚科14属的基本形态特征描述,并总结属内物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