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01.
湖北省主要作物生育期间热量资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气候变化会引起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气候资源的变化又会导致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变化。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湖北省几种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间积温的变化,发现不同作物生育期间热量资源的变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并因此引起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均。山区热量资源以减少为主,作物生育期将延长;平原地区热量资源以增加为主,作物生育期将缩短。  相似文献   
102.
杉本伸夫 《气象科技》1993,(2):95-96,F002,F003
1 前言激光自六十年代初问世以来,很快应用于大气探测的诸多科研当中,伴随这项技术的发展,高水平的探测方法被逐渐开发出来。虽然早就有人用激光雷达对平流层中的气溶胶层进行观测研究,但总的来看,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遥测技术在气象及大气环境上的  相似文献   
103.
地球化学自组织作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各样成因的岩石显示了对称型破缺不稳定性和成矿作用的反复发展图型及其它型式。利用线形稳定性、分叉、匹配渐进和数值分析,建立了耦合局部作用(矿物颗粒的水化反应、沉淀/溶解和成核作用)到各种转移过程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4.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地体构造初探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从对那丹哈达岭地区的调查研究表明,那丹哈达地区为—由侏罗纪滑动沉积杂岩所组成的中生代地体。<1>本区出露有石炭、二叠纪石灰岩、三叠纪层状硅质岩和枕状基性熔岩及堆积杂岩(主要为单辉岩、辉长岩等)以及侏罗纪的硅质岩、硅质页岩等,其岩石组合基本表现了洋壳特征,可能为远洋沉积;<2>.其中的石炭、二叠纪石灰岩明显地呈透镜状产出于三叠纪和二叠纪硅质岩之中;<3>.从本区出露的硅质岩中分别采到三叠纪晚期(T_3)和侏罗纪中期的放射虫化石;<4>本区与其西侧的双鸭山地体及南侧的延吉地体的岩石组合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侏罗纪时,那丹哈达地体表现为海相,而其近邻则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并含有很好的煤层。  相似文献   
105.
六棱山北麓断裂是山西地堑系北端张性构造区中的一条控制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倾滑正断裂,控制阳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中日合作研究中,我们对断裂分段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Auto-level仪器对这一条断裂晚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断错地貌面的位错量进行了测量,对这些地貌面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得到该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时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3~0.75mm/a。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董晓伟  曹成润  冯明 《世界地质》2006,25(4):390-395
三江盆地在晚侏罗—早白垩世为陆缘断陷盆地,其上叠加了新生代坳陷层序;经过晚白垩世的构造反转,现今呈改造残留型含煤盆地。绥滨断陷作为三江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在下白垩统发育有多套煤系地层,成为重要的气态烃的来源。在研究绥滨断陷中生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蒙特卡罗法重新计算了盆地内的煤层气资源量,确定了断陷内煤层气资源量的概率分布函数图,得出绥滨断陷煤层气资源量在0.1、0.5、0.9的概率下,分别为3.82×1011m3、2.85×1011m3、1.87×1011m3。研究结果表明,三江盆地绥滨断陷具有较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以牡蛎壳-释氧复合材料为填料的渗透反应格栅去除地下水氨氮污染的效果及其经济实用性,开展了相关室内实验:采用高温加热方式对牡蛎壳进行改性,通过测定牡蛎壳改性后的比表面积判定其吸附效果;以过氧化钙为释氧化合物,将其与水泥、石英砂/牡蛎壳粒、钙基膨润土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粒径约1.8 cm球型释氧材料,采用静态实验研究不同原料配比的释氧材料的释氧性能;最后研究了两种不同粒径牡蛎壳粒-释氧复合材料修复地下水氨氮的效果及不同供氧方式下不同吸附材料修复地下水氨氮的效果及其经济实用性。结果表明:对牡蛎壳粒进行高温改性,牡蛎壳粒高温条件下会产生团聚现象,比表面积随煅烧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高温改性方式并不能有效改善牡蛎壳粒吸附性能;实验中制作的释氧材料在95天的实验期间,各实验柱的溶解氧量可以保持在18 mg/L左右,且在嗜碱菌作用下pH值得以有效降低,所制作的释氧材料可为硝化细菌长期在溶解氧低的地下水环境中生长提供氧气;以牡蛎壳-释氧复合材料为填料的渗透反应格栅通过耐碱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可以将氨氮浓度从50 mg/L降至约35 mg/L,不同粒径牡蛎壳粒修复效果差异不明显。使用牡蛎壳-释氧复合材料渗透反应格栅长期修复地下水氨氮,不仅可以达到活性炭及沸石作为骨架的修复效果,而且更加具有经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0.
Geochemical processes during five years of aquifer storage recover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key factor in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aquifer storage recovery (ASR) is the extent of mineral solu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dissimilar water types and consequent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and aquifer stability. We collected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from three observation wells located 25, 65, and 325 m from an injection well at an experimental ASR site located in a karstic, confined carbonate aquifer in South Australia. The experiment involved five major injection cycles of a total of 2.5 x 10(5) m3 of storm water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approximately 150 mg/L) into the brackish (TDS approximately 2400 mg/L) aquifer. Approximately 60% of the mixture was pumped out during the fifth year of the experiment. The major effect on water quality within a 25 m radius of the injection well following injection of storm water was carbonate dissolution (35 +/- 6 g of CaCO3 dissolved/m3 of aquifer) and sulfide mineral oxidation (50 +/- 10 g as FeS2/m3 after one injection). < 0.005% of the total aquifer carbonate matrix was dissolved during each injection event, and approximately 0.2% of the total reduced sulfur. Increasing amounts of ambient ground water was entrained into the injected mixture during each of the storage periods. High 14C(DIC) activities and slightly more negative delta13C(DIC) values measured immediately after injection events show that substantial CO2(aq) is produced by oxi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injectant. There were no detectable geochemical reactions while pumping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in the fifth year of the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