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20篇
  免费   5068篇
  国内免费   7649篇
测绘学   2092篇
大气科学   3864篇
地球物理   5761篇
地质学   15687篇
海洋学   3104篇
天文学   804篇
综合类   2536篇
自然地理   2789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411篇
  2022年   1082篇
  2021年   1237篇
  2020年   1063篇
  2019年   1116篇
  2018年   1284篇
  2017年   1124篇
  2016年   1201篇
  2015年   1100篇
  2014年   1275篇
  2013年   1354篇
  2012年   1333篇
  2011年   1799篇
  2010年   1611篇
  2009年   1659篇
  2008年   1272篇
  2007年   1335篇
  2006年   1397篇
  2005年   1410篇
  2004年   1773篇
  2003年   1227篇
  2002年   1011篇
  2001年   958篇
  2000年   840篇
  1999年   903篇
  1998年   811篇
  1997年   745篇
  1996年   644篇
  1995年   501篇
  1994年   474篇
  1993年   610篇
  1992年   557篇
  1991年   314篇
  1990年   193篇
  1989年   191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3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3篇
  1937年   15篇
  193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硅酸盐样品微波加热碱熔分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硅酸盐样品在常压下,用微波炉进行碱熔分解的熔样时间,试剂用量和滴加水量等情况对分解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将此法用于地球化学标准参考样品SiO2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2.
江开国 《湖南地质》1997,16(2):85-91
石门地区煤矿,主要为早二叠世栖霞早期煤层。全县共有7个赋煤区,本文对主要赋煤区的特征列表概要论述,并认为它属地台型含煤建造。指出3个“成煤带”的煤层均呈大透镜体产出,其间为无煤区。作者在煤矿资源预测中,对3个“成煤带”作了远景区划分,圈定与靶区预测,对石门地区的煤矿勘查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新晃贡溪超大型重晶石矿床的岩石学特征与沉积成岩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清洁 《湖南地质》1997,16(2):106-111
本文阐述了新晃贡溪矿床沉积型重晶石岩的组构特征和5类重晶石岩,进而讨论了重晶石岩的组构特征与沉积成岩作用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994.
卜鸿鹄 《湖南地质》1997,16(3):175-181
益阳市矿泉水是一种弱酸、弱碱性、低矿化、富含偏硅酸的HCO3-Ca天然优质饮料矿泉水。它赋存于武陵期海底裂隙式喷溢形成的基性火山岩-细碧玄武岩的构造断裂和半风化层的风化裂隙之中。矿泉水水量起源于多途,化学成分形成于多因,是多因复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5.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烃源十分丰富。但油气演化程度高,大多已进入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至今只在侏罗系发现有油藏,三叠系及其更老地层皆为气藏。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其特点是低孔低渗,平均孔隙度仅1.7%,平均渗透率小于1×10~(-3)μm~2,但其中的“孔洞发育层段”平均孔隙度可达3%~6%。根据四十年的勘探经验,加强预探并争取新发现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发展的关键。预探中,按构造带规划大中型气田勘探目标,将成藏条件相似、地域上相邻的局部圈闭群作为一个整体勘探对象,实行稀井广探,少井高效。“八五”以来,在高陡构造带勘探技术、储层横向预探技术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勘探成效不断提高,实现了资源序列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96.
华北南部地区——古生界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南部地区的地质演化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结晶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台内裂谷发育、古生代稳定地台沉积和中一新生代活化等发展过程。但本区受秦岭褶皱带构造活动的强列影响。因而具有相对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和油气控制条件。早寒武世中期,古秦岭海槽伸展扩张,沉积了一套全区广泛分布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页岩的地层;晚寒武世开始,古秦岭海槽向北俯冲挤压,在本区南部出现一个平行于海槽的大陆边缘隆起;中奥陶世发生  相似文献   
997.
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分布规律研究对于短期和中长期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预防和救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如果能够确定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则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能够对地震再次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和预测.在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pdf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某个pdf是否能够有效地描述地震重现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作者提出利用特征地震重现时间间隔数据的变化系数(COV)与其偏度(S),变化系数与其峰度(K)的相关关系对所选择的pdf的适用性进行判别.研究表明,常用的一些概率密度函数(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和指数分布)并不合适作为描述特征地震的重现时间间隔分布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98.
震后效应是较普遍和复杂的自然现象,各种物理、化学量的变化动态隐含着丰富的地壳活动的动力学信息,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典型观测井的水位震后效应为研究对象,分析震后效应的动态规律及其与构造应力环境的关系.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同一口井的震后效应方式与地震的强度和位置无关,对于同一口井不同地震引起的效应总是同向的,即总是上升或下降;②对于水位效应较显著震例,水位变化幅值与震级、距离之间具有很好的统计关系;③井点附近发生强震后的若干年内,井水位无后效,也就是说井水位响应灵敏度要受本地的应力状态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本地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后,响应灵敏度会降低;④对某些特定地区或方位的地震,井水位的后效幅值偏小.这些结果说明,井水位的地震后效除了与震级、距离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可能与水井所在地区的应力状态及地震波传播途径的地质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999.
The coda attenuation of the Yao''''an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ThetravellingqualityfactorQofseismicwaveisoneofbasicphysicalparametersformeasuringthemediaattenuation(1/Q)intheearthandreflectionofinhomogeneityandinelasticityofthemedia,whichisusedinstudiesoffocalphysicsandengineeringearthquake.Qiscloselyrelatedtotheregionaltectonicactivityandseismicity.Thisfeaturehasbeenstudyingasoneoffactorsofearthquakeprediction(Chouet,1979;JinandAki,1986,1989).InYunnanregion,QIN(1992)andQIN,etal(1995)hadstudiedthefeaturesofregionalvariationofcodaQcandflu…  相似文献   
1000.
Introduction The surface rupture and aftershocks of the February 3, 1996 Lijiang earthquake are basical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N-S-trending Lijiang-Daju fault, which is boundary fault between Lijiang Quaternary, fault controlled basin and Yulong-Haba range (ZHANG, et al, 1997). Corresponding to the surface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focal rupture of the Lijiang earthquake also shows large component of dip-slip. It is of great difference from that of other earthquakes in west Yunnan, in 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