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421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65篇
地质学   733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结合1∶10 000基础测绘空间数据的生产,讨论使用AML语言开发环境编写的实现空间数据编辑及检查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992.
畸形波传播速度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参数之一。研究畸形波的传播速度有助于深入和全面了解畸形波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另外还可以用于畸形波的预报。针对现有关于畸形波传播速度计算方法(高阶Stokes波理论近似估算,Hilbert变换和两固定点的距离除以畸形波的波峰经过两点所用时间)的不准确性和局限性,使用32个测点描述畸形波波峰沿波浪水槽的运动轨迹,再用回归分析法估算波峰运动轨迹与时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计算出畸形波的传播速度。基于288组物理模拟畸形波和364组数值模拟畸形波传播速度的计算结果,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畸形波传播速度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公式,同时还分析了畸形波传播速度的强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3.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混养池塘和凡纳滨对虾单养池塘为研究对象,对两池塘水体的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混养池塘水体的溶解氧与单养池塘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混养和单养池塘的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混养池上升趋势较缓,两池塘的上述指标在养殖前期差异不显著,养殖后期有显著差异(P<0.05)。在养殖后期,混养池塘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大于单养池塘(P<0.05),而浮游动物丰度显著低于单养池塘(P<0.05)。结果表明,混养金钱鱼可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的水质,降低亚硝酸盐、氨氮及COD的含量,稳定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控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和巢式PCR技术相结合方法对2011年采自广西北海南万和古城、钦州茅岭和钦州港、防城港企沙和公车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携带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状况开展调查.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仅钦州茅岭拟穴青蟹鳃组织中发现寄生虫茗荷(儿).细菌性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1种病原性细菌存在于健康养殖拟穴青蟹体内,弧菌属细菌性病原出现频率最高,其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在调查区域内均有分布,其他菌种则呈现一定的地域特异性.病毒性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白斑综合症病毒仅在钦州茅岭拟穴青蟹检出,阳性率为4.94%;双顺反子病毒于北海古城和钦州茅岭拟穴青蟹检出阳性携带率为3.70%;呼肠孤病毒携带率则较高,北海、防城港以及钦州拟穴青蟹均有检出,阳性率达25.93%.由此可见,10-11月广西区内健康养殖拟穴青蟹携带弧菌和呼肠孤病毒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病原体,为拟穴青蟹携带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995.
吴永  何思明  裴向军  李新坡 《岩土力学》2012,33(10):3043-3050
5.12地震导致大规模的松散崩滑物质堆积于沟道,极大的增加了震后降雨型沟道泥石流爆发的概率。然而,灾后特殊的物源条件和成灾环境改变了传统沟道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给震后沟道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以水文学为基础,在构建松散堆积体潜水位变化水文学模型的前提下,借助水力学理论,分析了沟道堆积体内水力随潜水位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研究作用在单元条块堆积体上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计算方法。在合理分段沟道松散堆积体的前提下,基于无限边坡理论完成了对各段堆积体下滑力、基底抗滑力及剩余下滑力的表达构建。结合算例解析了震后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失稳的力学机制。分析表明,震后沟道松散堆积体失稳启动并泥石流化是流域降雨作用下堆积体内潜水位不断抬升、水力环境不断劣化的结果。流域大、沟道窄、堆积深、导水系数小、沟床缓的堆积体因较高的潜水位更易在降雨中失稳,且失稳模式因条块间剩余下滑力差异而分为整体推移启动及解体牵引启动两类。  相似文献   
996.
裴启涛  李海波  刘亚群 《岩土力学》2012,33(Z2):338-344
依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阿达坝区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实测地应力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理论以及FLAC3D计算程序,对建立的坝区三维地质概化模型进行计算,求出最优回归系数。对比回归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发现,二者量值相当且方向上接近,表明经过回归得到的地应力场是合理的,从而获得坝区较为准确的初始地应力场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1) 谷底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应力集中区的垂直深度达80 m,应力峰值约为15 MPa;(2) 相距仅350 m 左右的两个钻孔,其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差异较大,反映出河谷区地形地貌对岩体应力方向强烈的控制作用;(3) 坝区为中等地应力区,在浅部以构造应力为主,随着埋深的增加,自重应力场控制作用逐渐增强。研究成果可为坝址及引水隧洞轴线布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特征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辞  裴韬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307-1317
时间序列聚类可以根据相似性将对象集分为不同的组, 从而反映出同组对象的相似性特征和不同组对象之间的差异特征。当序列维度较高时, 传统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容易受噪声影响, 难以定义合适的相似性度量, 聚类结果往往意义不明确。当数据有缺失或不等长时, 聚类方法也难以实施。基于上述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 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还可以发现序列本质特征的相似性。本文根据时间序列的不同特征, 综述了基于特征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岩浆侵位的接触构造体系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中国南部古大陆边缘构造带扬子边缘构造区探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岩浆侵位的不同接触构造体系与成矿.构造岩浆侵位有三步曲,一是地球深部构造岩浆的形成;二是构造岩浆侵位的动力作用;三是在表壳与围岩形成不同侵位接触构造样式的成矿场地.最后,作者例举大冶铁矿和铜陵铜矿两成矿区的构造岩浆主动侵位形成顶沉构造(rooffoundering)和超复侵位于围岩顶垂体(roof-pendent)之上,并形成不同深度的转折接触构造控矿体系.该侵入接触控矿体系应是在区内向不同深度“逐级开拓”找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99.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阿翁错复式岩体中出露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典型的火成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渡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上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具有强烈的地球化学亲源关系,且经历了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主量、微量元素同分母协变图中包体和寄主岩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二者之间的演化与岩浆混合作用关系密切;包体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寄主岩为幔源岩浆与熔融下地壳岩浆混合的产物,以熔融下地壳岩浆为主。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9.1±1.0Ma和107.4±0.7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结合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阿翁错复式岩体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软碰撞阶段,为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上升与其诱发的下地壳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00.
选取西秦岭造山带临潭地区下白垩统磨沟组和新近系上新统临夏组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磨沟组和临夏组的物质来源。结果显示,碎屑锆石年龄谱可分为6组:①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627~1676 Ma);②中元古代(1487~1035 Ma);③新元古代(996~812 Ma);④早古生代(534~425 Ma);⑤晚古生代(409~252 Ma);⑥早中生代(250~197 Ma)。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627~1676 Ma)的年龄数据约占总体的5031%,所占比例最大,其余年龄段所占比例则较少。下白垩统磨沟组和上新统临夏组中蕴含的锆石年龄信息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均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年龄峰值,以及华北板块特有的18 Ga和25 Ga年龄峰值。下白垩统磨沟组和上新统临夏组具有近源堆积为主的特征,合作- 岷县断裂北侧的中秦岭构造带为其提供了物源,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记录了物源区地质体中的再旋回年龄信息。本研究对西秦岭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