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鲁东造山带是由扬子陆块与胶辽古陆碰撞带隆起形成的。碰撞带形成于晋宁期,隆起开始于晋宁末期,结束于中生代印支燕山期。  相似文献   
42.
大港探区古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黄骅凹陷的大港探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热事件。古流体研究表明 ,本区有两期油气运移过程 ,分别与燕山期和喜山期的构造热事件相对应。两期油气运移过程具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记录和明显差异的流体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早期油气运移以形成液态烃有机包裹体为主 ,流体成分中有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低 ( 13 5 %~ 3 7 9% ) ,而无机组分含量(质量分数 )偏高 ( 62 0 %~ 85 9% )。晚期油气运移以形成气态烃和气液烃有机包裹体为主 ,流体成分中有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高 ( 3 4 6%~ 73 0 % ) ,而无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低 ( 2 6 6%~65 2 % )。早晚两期流体的形成温度、压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晚期的温度和压力均大于早期。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具有较小差异 ,晚期略小于早期。流体包裹体特征、流体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均表明 ,本区具有两期油气运移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3.
大港探区前第三系显微荧光分析及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港探区中区岩石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进行了荧光显微分析,对该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油气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港古井区油气运聚具有上下小,中间井段相对大的规律,反映出本区生产的油气可能来自侧向运移,而具规模性的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中间井段,而扣井区油气运聚则表现出明显不同成熟度的油气从下向上的纵向运移特征,表明岩石矿物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荧光特征研究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许多下部地壳的麻粒岩含有早期流体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基本上分为两类:高密度CO_2和富Nacl卤水。其它成分如N_2和CH_4,似乎也出现在某些高压麻粒岩中(Calabr-ia,Italy,Massif Gent(?)al,F(?)amce),但它们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证实。许多包裹体是在峰期变质条件之后被封闭或再平衡,但是所有为晚期的估计与一些基本观察是不一致的。 1 某些流体,尤其是卤水,与一定的岩性(变质沉积岩,酸性火山岩)有关,它们继承了变质阶段前上壳岩的流体特点(Touret,1985)。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作为一种永久的游离流体相而存在,但它们至少表明一些流体包裹体在高级变质重结晶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5.
在印度南部Dharwar克拉通南端,从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一个连续转换被注意到了。这个太古代(~2700 Ma)地体的最显著特征是在转换带和更南部麻粒岩级孔兹岩上壳岩带内补丁状紫苏花岗岩的广泛出露,P-T资料证明前进变质作用从角闪—麻粒岩相转换带的600~700℃和5~7kb到麻粒岩带的700~800℃和5~8kb(Harris etal,1982;Faith et al,1983,Chacko el al,1987)。在含碳环境中,转换带的正片麻中形成斜方辉石,而在麻粒岩级孔兹岩带中发生黑云母+石榴石+石英=斜方辉石+钾长石+蒸气反应(Hanse et al,1987)。在转换带和孔兹岩带之间为主体的块状紫苏花岗岩带中,早期紫苏花岗岩的产状迄今仍不清楚,而后从一个广泛的变化过程和不同地质  相似文献   
46.
大港探区前第三系显微荧光分析及油气运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港探区中区岩石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进行了荧光显微分析 ,对该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对油气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港古井区油气运聚具有上下小、中间井段相对大的规律 ,反映出本区生产的油气可能来自侧向运移 ,而具规模性的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中间井段 ;而扣井区油气运聚则表现出明显不同成熟度的油气从下向上的纵向运移特征。表明岩石矿物粒间油气成因的显微迹象荧光特征研究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补充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夕线石榴黑云钾长片麻岩天然块状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石榴石与熔体之间发生的变质反应及矿物组合演化特征不仅受控于温压条件,而且与黑云母脱水熔融、长英质矿物部分熔融存在密切成因关系.以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为依据结合深入的理论研究,阐明晋蒙边界孔兹岩系变质演化过程中矿物转变反应.脱水熔融,温压条件相互间的成因关系及其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48.
构成世界各大陆基底的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或称麻粒岩相区,是下部地壳的代表。它的研究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赋存有大量矿产),而且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因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各国地质界的热门。当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前寒武纪麻粒岩相区以及下部地壳的性质及其组成;②麻粒岩相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温压条件测定方法的选择;③麻粒岩相区变质流体的性质及其作用;④下部地壳的地球化学研究;⑤麻粒岩相区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及它们的动力学模拟(P-T-t轨迹)。  相似文献   
49.
麻粒岩相区地质研究现状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