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802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1511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61.
油气差异泵吸作用机理探讨——以泌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发现在差异抬升过程中,深凹源岩区抬升幅度小,凹陷四周圈闭发育区抬升幅度大,差异抬升运动导致源岩和圈闭之间的势能差急剧增大,从而促使油气大规模沿砂体向圈闭充注,这一过程类似于水泵抽水的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油气泵吸作用和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概念及机理,并以泌阳凹陷为例讨论了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形成条件、主要影响因素及油气差异泵吸作用对油气差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影响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势能梯度、通道质量和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泌阳凹陷油气分布总体上受成藏运聚系统的控制,在各运聚系统内油气分布受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控制,其中势能梯度、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在每一个大泵(复合泵)内部,通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2.
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   总被引:78,自引:4,他引:78  
水资源足迹是如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为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提出了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和衡量方法,引进了虚拟水概念,简要介绍了产品虚拟水计算方法,并以新疆、青海、甘肃和陕西为例,计算分析了2000年各省水资源足迹.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四省(区)总的水足迹是为613.3×108m3,人均水足迹为712.3m3·人-1·a-1和1952L·人-1·d-1,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以虚拟水概念为基础的水资源足迹更真实地衡量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利用状况,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新思路,产品形式的虚拟水贸易是平衡水资源赤字、维持区域水安全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3.
煤岩显微组分热解气相色谱特征与化学结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结构是目前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点,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分步热解气相色谱技术将树皮体,镜质体和丝质体分解为分子量较小的可测定的有机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据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物的组成特征来还原显微组分的化学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煤显微组分主要由四大类官能团组成,一是热稳定性较低的NOS杂原子官能团;二是脂族(脂链、脂环)结构;三是苯、烷基苯(甲苯、二甲苯)、萘等芳香族化合物,四是热稳定性很高的难以分解的稠环芳烃。上述四类化合物集中于显微组分的不同结构简单中,树皮体和镜质体结构单元外侧主要由热稳定性较低的杂原子化合物以及分子量较小的苯和烷基苯组成,而丝质体结构单元外侧则主要以短链脂族结构为主,三组分结构核部由热稳定性很高的难以分解的稠环芳烃组成。连结核部稠环芳烃与结构单元外侧杂原子等官能团的主要是热稳定性较高的脂链结构,煤显微组分热成烃主要按结构中各官能团键的强弱随热演化程度的加深依次脱除,生成油气,基本上属平行独立依次反应机制,亦“官能团脱除型”,此外,还包括少量的长链脂族结构裂解为短链脂肪烃的“解聚”过程。  相似文献   
64.
鲁东官山榴辉岩呈透镜状包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中,榴辉岩的片麻理与主岩片麻理总体呈交切关系,局部可见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呈细小岩枝状脉贯入榴辉岩中。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锆石U-Pb法下交点年龄为231±25 Ma,上交点年龄为818±66 Ma。发现了闪长玢岩脉斜切式侵入榴辉岩及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的接触关系,且闪长玢岩脉中有榴辉岩捕虏体,这种现象指示:闪长玢岩侵位时榴辉岩已折返至地壳较浅部位。研究表明,榴辉岩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共同经历了新元古代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变质作用发生时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可能处于熔融状态,榴辉岩是其中的固相包体。  相似文献   
65.
江苏东海水晶以其晶体粒大和产量巨大而闻名,在地质上也因其产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而独具特色。在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和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心进行编录的过程中,认识到超高压带存在着超低压成矿现象,包括中国最主要的水晶矿床成矿带在内的许多矿床都可能是在超高压变质之后退变质结束阶段的超低压环境中形成的,对水晶进行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代学研究,获得208Ma的等时线年龄,表明成矿时代为印支期。该年代可视为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并经历了退变质之后而“稳定”下来的时间。  相似文献   
66.
西藏南部郎杰学群碎屑物质来源的古水流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近对西藏山南琼果和贡嘎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弱变质的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沉积地层——郎杰学群地质填图调查,在出露槽模沉积构造的37个古水流点获得了43组数据。赤平投影数据恢复后发现,这一地区主力古水流有南东140°~160°和南西190°~210°两个方向。这一分析结果为郎杰学群沉积物来自北边(未知块体)而非印度次大陆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7.
答“对秦岭奥长环斑花岗岩质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环斑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结构的花岗岩类,并且多数产在元古宙克拉通中。笔者曾报道了在秦岭造山带中发育有印支期具有环斑结构的花岗质岩石。“对秦岭奥长环斑花岗岩质疑”一文认为它们不是环斑花岗岩,并引用Ramo的图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秦岭环斑花岗岩的研究历史;环斑花岗岩的定义;世界上环斑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副矿物及铁镁含量和环斑钾长石特征;秦岭环斑花岗岩与基性岩共存等。本文还论证了秦岭环斑花岗岩不同于元古宙非造山环斑花岗岩,而是一种造山型的环斑花岗岩,其形成于后造山环境,是挤压(造山)向拉张(稳定)转折时期的产物。最后对研究秦岭环斑花岗岩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8.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9.
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及其成藏过程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活动陆缘是板块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也是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通过对世界各地非活动陆缘地区水合物富集情况的系统分析,发现断褶组合构造、底辟构造以及“麻坑”地貌(Pockmark)与水合物的关系密切。尽管模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下同)是最重要的水合物识别标志,但水合物与BSR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非活动陆缘具有丰富的烃类物质来源和适宜的温压条件,而断裂-褶皱组合构造、垒堑式构造和底辟构造等则为烃类气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便于最终形成水合物。非活动陆缘的深水区往往发育有多期叠合盆地,因其物源、温压、构造和沉积条件的内在关联性,常常形成深部石油、中部天然气、浅部水合物的“三位一体”烃类能源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0.
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西昆仑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笔者等识别出大量不同时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其中包括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获得最新的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SHRIMP年龄为815±57Ma,片麻状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它们形成于裂解构造背景,结合对区域上新元古代地层及中元古代末期构造事件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反映了古塔里木板块作为Rodinia超大陆一员发生裂解的时间,这对研究古塔里木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中国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