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49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3篇
  1968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汪劲草  胡勇  刘云田 《地质学报》2006,80(8):1141-1148
基于盆-山耦合关系、地震剖面解释及盆地沉积特征,认为早侏罗世柴达木为箕状断陷盆地,具“南断北超”性质,中侏罗世亦为箕状断陷盆地,具“北断南超”性质。昆仑山北缘正断层与阿尔金左行、鄂拉山右行走滑断裂,分别控制了早侏罗世柴西、柴东箕状断陷盆地;随着昆仑山隆升向北扩展,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逐渐旋转上凸,柴南早侏罗世地层逐渐剥蚀而缺失,仅残存于柴北缘鄂博梁、冷湖构造带等地区。下侏罗统与基底接触带发育的“鱼鳞式”构造,为地壳不均匀隆升时,多世代旋转正断层先后切割所致。柴西南隆升导致中侏罗世地层向北、北东迁移,并出现反向箕状断陷盆地。因此,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箕状断陷盆地的反向与沉积迁移,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壳由水平拉张转换为垂向隆升并向北扩展的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592.
2001年在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暗色泥岩中,发现油气显示,是大庆油田外围探区中第二个重点勘探的盆地。本次工作在太平林场组的建组剖面下部泥岩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大孢子化石—巴尔姆孢(Balmeisporites),见有3个种和2个未定种,其中新种2个,它们是:康氏巴尔姆孢(比较种)Balmeisporites cf.kondinskayae Srivastava et Binda、嘉荫巴尔姆孢(新种)Balmeisporites jiayinensis sp.nov.、太平林场巴尔姆孢(新种)Balmeisporites taipinglinchangensis sp.nov.、巴尔姆孢?(未定种 1)Balmeisporites?sp.1、巴尔姆孢?(未定种 2)Balmeisporites?sp.2。这一发现丰富了太平林场组建组剖面的生物化石内容,对嘉荫盆地井下岩石地层单元与露头剖面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所发现的巴尔姆孢均是不具赤道突起的类型,反映出典型晚白垩世的特征,本组产出的孢粉、介形类和叶肢介化石可与松辽盆地嫩江组对比,为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巴尔姆孢指示的古气候应为潮湿的亚热带气候,产巴尔姆孢的层位所处的古环境应是河流入湖处的三角洲前缘或前三角洲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