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2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936篇
测绘学   255篇
大气科学   631篇
地球物理   716篇
地质学   1602篇
海洋学   610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353篇
自然地理   48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常规扫描仪的植物叶面积计算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万春  田燕  王鹏云 《气象》2004,30(8):39-41
以计算机和扫描仪的组合技术为基础 ,用ViscalBasic 6 0语言 ,建立了Lea fArea1 0植物叶面积计算系统 ,经过对扫描图片的像素分析 ,实现了植物叶面积测定 ,其测定的误差小于 2‰ ,是一项易于业务化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02.
从安徽气候变化看2003年洪涝和高温的必然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红  刘勇  何金海 《气象》2004,30(6):24-27
利用近 50年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安徽夏季气候变化特征 ,解释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 :(1 )近 50年来安徽夏季温度呈下降趋势 ,降水则呈增加趋势 ,两者变化是相协调的。目前夏季温度处于较低的气候基本态 ,降水处于高基本态。 (2 )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 ,其变率都在 2 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 ,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变率时期。降水的“两高”(高基本态和高气候变率 )结合决定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出现的必然性 ;温度的较低基本态决定了“凉夏”背景 ,但由于基本态的回升和变率的加大 ,仍会出现像 2 0 0 3年夏季的若干高温天气。 (3)最大熵谱估计表明 ,安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周期为 2 5年 ,反映了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03.
现场调查发现:古人在建造北响堂寺石窟3号窟时,至少运用了3点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效果良好的选址、洞窟斜墙“设计”和排水系统等。这对现代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笔者从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角度对其上述工程科学亮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斜墙“设计”的论证是借助于Flac-3D三维数值计算进行的。通过对斜墙开挖下石窟围岩关键部位的拉应力分布情况、剪应力的大小以及变形等的分析,表明斜墙“设计”可使围岩的应力条件得到多方面的改善,有利于石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4.
江西自垩纪晚世地层中发育一套湖相细碎屑岩系,前人称之为周田组,一直沿用至今。作者认为前人对该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不够准确或不够贴切。该组并不是“普遍含膏盐层”,而是仅在该组中部发育“膏盐层”,所以,有必要重新厘定;鉴于“膏盐层”的特殊性、且明显区别于组内其余部分岩性,因此,建议将该岩系新建为段级岩石地层单位——“会昌膏盐段”。这对当地乃至华南地区的陆相红盆的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野外地质填图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寻找膏盐矿产资源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碳酸岩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出露相对较少的幔源岩石,其中Sr与Nd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统计了世界上主要碳酸岩的锶、钕、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显示,碳酸岩源区主要是洋岛玄武岩高U/Pb的HIMU端员和富集端员(EM1或EM2)的混合作用;此外大部分碳酸岩的锶、钕同位素落在大洋玄武岩范围内;这些均表明其成因与地慢柱有密切联系。碳酸岩及与之共生的硅酸岩的同源或独立源区模式部很难充分解释两者同位素组成特征,逭反映碳酸岩的演化模式涉及更复杂的过程。可能是俯冲作用使碳酸岩源区经历不同时间和程度的富集、亏损过程导致地幔源区成分不均一。  相似文献   
106.
Micromorphology, heavy minerals, pollen and soil properties were examined in a typical Holocene loess profile in the north of the Loess Plateau, consisting of a palaeosol (locally known as the Ansai palaeosol) underlain by the Malan loess and overlain by modern loess. The palaeosol consists of an upper humus-rich (AB) horizon over a clay-rich (Bt) horizon. The humus-rich horizon is intensely weathered, contains precipitated calcitic material derived from the overlying modern loess, and has both high pollen content and diversity. Clay coatings in the clay-rich horizon indicate formation by eluviation–illuviation of clay. Pedo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en analysis imply that the vegetation during the time of most intensive soil development is likely to have been a warm-temperate forest. A complex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ess–palaeosol sequence recognizes several development stages. The phase of soil development, maximum and minimum limiting ages for which are ca. 8800 and 4400 14C years BP, involved continuing but reduced loess deposition, and successive Holocene bio-climatic environment overprinted new features on the palaeosol.  相似文献   
107.
The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 analysis reveals the instantaneous variability of the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δ13C of Site 1143 for the past 5 Ma at the eccentricity, obliquity and precession bands. The cross CWT analysis further demonstrates nonstationary phases of the benthic -δ18O relative to ETP at the three primary Milankovitch bands in the last 5 Ma. The instantaneous phases between benthic -δ18O and δ13C at the precession band display a prominent 128 ka period, probably the cyclicity of the nonstationary climate close to the eccentricity. To explain these nonstationary phases, it is desirable to introduce a nonlinear response model to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in which the output has a prominent cycle around 100 ka to match the 128 ka cycle of the instantaneous phase of the δ13C and -δ18O on the precession band.  相似文献   
108.
焰山、高山--内蒙古阿尔山火山群中的两座活火山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阿尔山火山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处大兴安岭中段西缘 ,地理坐标为 1 2 0°1 4′0 0″~ 1 2 1°1 0′0 0″E ,4 7°1 5′0 0″~ 4 7°4 5′0 0″N。火山构造单元上属大同 -大兴安岭新生代火山活动带 (黄镇国等 ,1 993)。火山活动具多期性 ,可分为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火山产物覆盖在侏罗纪火山 -侵入岩之上 ,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出露面积约 1 30 0 (km) 2 ,上新世为拉斑玄武岩 ,第四纪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火山作用方式既有岩浆爆破式和溢流式 ,也有射气岩浆喷发。以往区域地质调查 ① ,② 和本次初步考察确定阿尔山火山群由 4…  相似文献   
109.
白云岩成岩收缩晶间孔、洞、缝与构造网状缝相互沟通可以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但是这种复杂裂缝—孔隙型储层分布随机性强、发育程度和差异性大,储层预测难度大。本文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湖相白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例,提出地球物理综合预测碳酸盐岩裂缝的方法。本文描述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碳酸盐岩裂缝储层的实施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0.
1954年山丹7 1/4级地震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4年山丹7 1/4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达X度,造成50人死亡,329人受伤,受灾面积4800 km2,山丹县城破坏最重.本文回顾、总结了山丹地震五十年的研究积累,重点论述了该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地震烈度、地震破裂带、历史地震、震害及其损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