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测绘学   149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384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The Luanling gold telluride deposit in the Xiong'ershan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deposit formed in four stages, that is, an early pyrite‐quartz stage (I), a pyrite‐molybdenite stage (II), a sulfide‐telluride‐gold stage (III), and a late carbonate stage (IV). Six species of telluride in stage (III)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hessite, altaite, petzite, unidentified Au‐Ag‐Te mineral, empressite, and unidentified Ag‐Te‐S mineral. Gold occurs mostly as native gold and electrum along the microfractures of sulfides or the contact between sulfide and telluride. The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of stage I and stage III ranges from 296 to 377°C and 241 to 324°C, respectively. Tellurides in stage III precipitate at the log?S2 from ?14.3 to ?7.3 and log?Te2 from ?17.4 to ?9.4. The ores were formed in an oxidizing environment. The Re‐Os model ages of molybdenite are 162–164 Ma,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main ore formation stage was in the Late Jurassic. The Re contents of five molybdenite samples from the Luanling deposit have a range of 36.32–81.95 ppm, except for one large value of 220 ppm,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a crustal‐dominated source. The δ34S values of sulfides range from ?17.6 to ?6.2‰, whereas those of sulfates are from 6.8 to 11.5‰. The δ34S∑S value of the ore‐forming system is 0.0–3.7‰, indicating that the sulfur of the Luanling deposit derived from a deep igneous source. Mineral association and isotope data of the Luanling deposit, together with its geodynamic setting, imply that this deposit belongs to a part of the metallogenic system of the Nannihu‐Sandaozhuang, Shangfangou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s, and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ic intrusions.  相似文献   
992.
米志英  张宏俊  高永 《中国沙漠》2011,31(5):1238-1241
沙柳种子的萌发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沙土含水量较低时沙柳种子可以萌发,但沙土含水量低于2%时不能萌发;干旱胁迫使沙柳实生苗发芽率降低;盐分可明显抑制沙柳种子萌发,同时抑制沙柳实生苗的茎生长;沙柳种子适宜的覆沙厚度是1.0~4.0 mm,当覆沙达到7 mm时种子出苗受到抑制;沙柳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是25 ℃,当温度升到40 ℃时发芽率明显下降,而当降到10 ℃时种子发芽率也明显下降,达到5 ℃时沙柳种子尽管能发芽,但无茎生长。  相似文献   
993.
       由1876个远震三分量P波地震图组成的数据集,取自布置于鄂尔多斯-太行山一线的宽频带流动台站。通过阵列反 卷积方法,得到地下界面响应的接收函数,并通过共转换点偏移叠加得到地下结构的图像。图像显示,从鄂尔多斯至渤海 湾盆地地壳厚度总体上逐渐变薄,Moho面总体呈小角度向西倾斜。鄂尔多斯块体中部地壳最厚,达到52 km,向东到鄂尔多 斯边缘,地壳厚度减小至43 km。太行山至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从45 km减小至37 km。山西地堑下方Moho面上隆,和两边的 Moho面相比,抬升8~10 km,且其Moho面的上隆和新生代地堑的凹陷呈镜像关系。  相似文献   
994.
中国西部兴建的很多200~300 m高的堆石坝处于高烈度地震区。应力水平高时堆石体的颗粒破碎对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广义塑性理论,通过引入状态参数,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考虑颗粒破碎的堆石体的本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与堆石体在400、800、1 500、2 200 kPa围压作用时的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循环荷载作用下颗粒破碎时堆石体的动应力和动应变响应。  相似文献   
995.
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江坪河水电站泄洪坝段闸墩、混凝土锚块及预应力锚索在内的整体模型进行空间应力和变形分析,得到了2种典型工况下的整体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在动力计算中分别采用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动力分析法。时程动力分析时,按规范要求分别输入了El Centro波、Taft波和由规范反应谱合成的人工地震波3种波形。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闸墩具有整体稳定性,在各种荷载的组合效应下整个墩体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满足要求。得出了对设计有指导意义的数值成果,可供施工图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侯公羽  弭尚银  杨春峰 《岩土力学》2008,29(5):1222-1226
进化策略是一种新的求解全局最优问题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的初步研究。针对进化策略在处理非线性函数的优化问题及高维优化问题时在收敛速度和收敛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将禁止搜索与有向搜索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快速进化策略算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进化策略的缺点。工程实例分析研究表明,进化策略不受设计空间的可微性、连续性等限制,特别适合于求解支护工程这类具有离散设计变量和非确定性因素的工程设计问题;改进的进化策略具有更好的收敛性,有极强的避免局部极值的全局优化能力。  相似文献   
997.
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者系统收集了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了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形成这次水灾的天气气候特征。研究认为,该年度水灾基本在N28°~N33°间呈条状东西向分布,而以N31°一线的灾情最为严重;连续性的降水开始于5月18日左右,到7月18日才结束,中间还有3次持续各达10余天的强降雨过程;这次大水灾是全流域性的,涝灾大于洪灾,降水最集中区域为东部的太湖流域,这和有器测记录的几次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并不一致;本次大水灾的直接天气成因是梅雨期提前并超长,雨量明显偏大,持续时间长达62天左右,比有器测记录的更早、更长;当年夏季风应偏弱,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南,且西风分支明显,经向环流发展,西风南支位置应该也异常偏南;夏季冷空气异常活跃可能是雨带长期在长江沿岸徘徊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98.
膨胀土路基变形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铁林  米占宽  陈生水 《岩土力学》2005,26(Z1):137-140
在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降雨入渗条件下全填筑和全开挖膨胀土路基变形的特征,获取了浸水后膨胀土路基内塑性区的发展过程,得出了膨胀土路基一般发生浅层滑动的结论,这种滑动与通常饱和土的边坡失稳的原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99.
强震区土坝抗震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占宽  李国英 《岩土力学》2007,28(1):193-196
国内大量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土坝,坝体施工质量普遍较差,且坝基为密实度较低的粉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极易液化,为此必须开展地震动力安全性性评价,并研究相应的抗震工程措施。针对庆安水库,通过对混凝土连续墙、振冲碎石桩和抛石压重3种常用抗震加固方案的分析,推荐了土坝抗震加固的合理工程措施,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强震前后,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仪的观测中常能记录到一些异常的地动信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Kizawa 以应变仪和重力仪记录到大地震前的前驱波信号的报道(KizawaT.1972 .2001年在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前的几天,我国新疆地震台网的多个台站也同时观测到了低频波信号.但这类强震前的异常信号的普遍性,以及与强震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不少疑问.本文报道了我们近期所做的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