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71.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3 MS7.0芦山地震余震数据我们首先确定了余震空间分布范围并根据G-R关系计算了主震后半小时内的完备震级Mc=3.5,并且得到了ML≥3.5和ML≥3.0的地震在2001年至芦山地震前的背景场地震发生率.通过Omori-Ustu经验定律和两种Dieterich模型对芦山地震余震发生率的拟合,我们发现阶梯型Dieterich模型只能模拟p=1的情况,从而造成了模拟曲线与观测数据的差别;前人研究表明震后滑移同样是产生余震的原因,如果假设余震序列由主震静态剪应力Δτ和震后滑移共同作用所产生,我们数值模拟得到的对数型Dieter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推断余震发生率R随时间t增加而衰减的趋势,能够从物理机制上解释MS7.0芦山地震余震序列衰减指数大于1这一现象.通过对数型Dieterich模型的拟合并结合Andrews的方法,我们还得到MS7.0芦山地震Aσ约为0.155 MPa,ta约为8.4年,这一值与前人研究结果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472.
刘小鹏  米文宝  赵小勇  王亚娟  黄越  赵莹 《地理学报》2014,69(12):1887-1895
汪一鸣先生是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并坚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地理学家。他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对解释和揭示发展中地区 (发展中国家、区域,或更微观领域如乡村) 地理过程规律和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是对当今地理学理论的重要补充。从事地理学研究60年来,先生始终将发展中地区人地关系地理时空观思想和地理学的应用性特征始终贯穿于区域PRED系统研究、区域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研究、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等4个方面,并长期致力于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与决策过程之中。汪先生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对中国民族地区地理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更是贡献卓著。他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他对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作出的突出贡献,必将载入地理学发展的史册。  相似文献   
473.
利用2008年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资料对CoLM与BATS1e模型模拟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比较发现: 两模型对净辐射和表层土壤温度的模拟精度都较高且差异不大,CoLM模型对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次表层土壤温度模拟能力都不同程度高于BATS1e模型,模拟值对实测值解释能力分别偏高3%、22%、1%、10%,NS (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偏高1.042、0.266、0.023、0.138。从各月情况看,两模型在7月对感热、潜热模拟能力都较高,而在其它月份CoLM模型模拟精度明显高于BATS1e模型,土壤热通量和次表层土壤温度在5~8月前者模拟精度高于后者。由于CoLM模型对潜热更高精度的模拟可证明其对表层土壤湿度模拟精度高于BATS1e模型。  相似文献   
474.
Based on a Chinese national high arch dam located in a meizoseismal region, a nonlinear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of the damage and failure process of a dam-found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by employing a 3-D deformable distinct element code(3DEC) and its re-development functions. The proposed analysis model considers the dam-foundation-reservoir coupling effect, infl uence of nonlinear contact in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dam seam surface and abutment rock joints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 and radiation damping of far fi eld energy diss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workability state of an arch dam. A safety assessment method and safety evaluation criteria is develop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rch dam system disaster process from local damage to ultimate failur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isaster mechanism, limit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entire failure process of a high arch dam under a strong earthquake are then analyzed. Further, the seismic safety of the arch dam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safety assessment method. As a result,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or some aspects of the disaster mechanism and failure process of an arch dam. The analysis method and conclusions may be useful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475.
灰土的浸水强度及残余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海珍  王昊  高春  朱浩稳 《岩土力学》2010,31(9):2781-2785
灰土的浸水强度和残余强度在续建工程、改建工程及工程事故分析中经常遇到,故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笔者对40余件2:8灰土(兰州黄土与石灰配制)试样进行静三轴试验,探讨其残余强度和浸水条件下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发现,灰土的残余强度? R与其围压? 3呈线性关系:? R =A? 3+B。其规律类似于岩石,原因是由于残余强度阶段灰土碎裂成块,破裂面上的摩擦作用类似于岩石碎裂时的作用;灰土首次浸水后强度有所下降,但随着浸水次数的增加其强度有所回升,最后稳定于一个不高于其原始强度的值;另外还观察到,灰土不可简单地判断为一种脆断性的材料,其脆断性受围压和含水率等因素的制约,围压越大,脆性越不明显,当含水率降低到某一值时灰土表现为脆断性。  相似文献   
476.
基于LBV数据变换方法的海岸带多光谱影像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海岸带多光谱影像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LBV数据变换方法对海岸带多光谱影像进行地物分类识别的方法,通过图像数据变换能够分别提取出表示地物总辐射水平、可见光-近红外辐射平衡和表示波段辐射变化矢量(方向和速度)L、B、V的值.通过应用青岛海岸带TM多光谱影像,提取LBV变换图像并与原始假彩色合成图像比较,分别进行监督分类试验.运用LBV数据变换方法获得的图像信息量更丰富,地物类别更鲜明,有利于图像的目视解译,分类精度提高约3.12%.  相似文献   
477.
It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difficult problem to determine directly trapping pressure of fluid inclusions. Recently, PVT simulation softwares have been applied to simulating the trapping pressure of petroleum inclusions in reservoir rocks, but the reported methods have many limita-tions in practice. In this paper, a method is suggested to calculating the trapping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 by combining the isochore equations of a gas-bearing aqueous inclusion with its coeval petroleum inclusions.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this method for fluid inclusions occurring in the Upper-Paleozoic Shanxi Formation reservoir sandstones from the Ordos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pping pressure of these inclusions ranges from 21 to 32 MPa, which is 6–7 MPa higher than their minimum trapping pressure although the trapping temperature is only 2–3°C higher than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The trapping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decrease from southern area to northern area of the basin. The trapping pressure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state water pressures when the inclusions formed. Thes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onditions of the basin when the deep basin gas trap formed.  相似文献   
478.
2007年5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部门建议.选定内蒙古达来庙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项目作为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试点项目,全面开展了矿调数据库的建设。根据矿调工作的特点.项目利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完成了①地质填图野外数据PRB库;②实际材料图数据库;③地质矿产图空间数据库;④地球化学数据库;⑤地球物理数据库;⑥遥感数据库;⑦综合成果数据库和⑧大比例尺综合图数据库的建设,从而实现了将矿调工作原始资料、成果资料集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同一平台下的全部数字化。  相似文献   
479.
长三角是中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基于地统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使用实时监测数据,探讨该区域41个地级以上城市PM2.5在2013-2016年的时空格局演变与污染特征。结果显示:① PM2.5表现出不同的年度、月度以及逐日特征。年均值逐年下降,月均值则体现出鲜明季节性,呈现冬高、夏低的“U型”特征,日均值有“脉冲型”波动特点。② 2013-2016年,长三角PM2.5污染情况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污染格局。③ PM2.5高值区从以合肥、扬州为中心向江苏、安徽北部边界地区转移,低值区逐步扩展形成东至舟山、西至黄山、北至上海、南至温州的低值集聚带。④ 趋势分析来看,PM2.5年均值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均逐步减小,但东西向差异略大于南北向。同时,两个方向中部隆起现象得到改善,城市投影点趋于线性拟合。  相似文献   
480.
利用2007年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玉米生长季辐射资料,对地表反照率综合模型、半经验双层模型和简化双层模型模拟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简化双层模型在玉米生育初期模拟能力较差,其他时段模拟能力都较强,尤其在玉米生育后期更为明显;半经验双层模型除在玉米叶面积指数处于最大时期模拟误差较小外,其他时段基本无法模拟。综合模型大部分时段模拟能力都较强,仅在玉米生育后期模拟能力稍差,该模型对实现玉米农田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更为理想,可为改进陆面过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