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21.
地震扰动区存在大量震裂松散坡体,在持续或者密集的降雨条件下极易转化为滑坡灾害。同时,滑坡又会给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在震区,灾害通常以"链"的形式出现,比单一灾种危害性大。为了更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笔者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选择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的17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区,建立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耦合模型,研究24 h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的变化。耦合模型包括了坡体稳定性评价模型,水文模型及以泥石流规模、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高差、切割密度、不稳定斜坡比为评价因子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统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物质方量持续增加,但当24 h降雨量超过200 mm后,泥石流沟的危险度等级不再发生变化;17条泥石流沟中4条为中危险度,12条为高危险度,1条为极高危险度。这说明研究区地质灾害问题相当严峻,在多雨季节存在泥石流群发的可能性,直接威胁到居住在泥石流沟附近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有直接危害对象的高危险度及其以上的泥石流沟,应该按照高等级设防标准进行工程治理及发布预警报。同时也说明,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研究具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2.
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与地壳热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地壳结构和高热背景。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块属于"热壳冷幔"型,拉萨-冈底斯地体属于"热壳热幔"型地块,该区域内中地壳范围内存在一低速高导层,可能为部分熔融岩浆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地热带。高原水热活动带主要出露在喜马拉雅-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之间,>25℃的水热区有283处,>80℃的沸、热泉有近40处。著名的羊八井高温热储地热田,已经建成装机容量达25.18 MW的地热电站,为拉萨输送了大量电力,地热资源在高原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3.
Loess Thickness Variations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oil thickness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vestigating and modeling soil-water processes, especiall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ith its deep loess deposit and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A digital elevation map (DEM)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neighborhood analysis in ArcGIS software were used to generate a map of loess thickness, which was then validated by 162 observations across the plateau. The generated loess thickness map has a high resolution of 100 m × 100 m. The map indicates that loess is thick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lateau and becomes gradually shallower in the southeast and northwest directions. The areas near mountains and river basins have the shallowest loess deposit. The mean loess thickness is the deepest in the zones with 400–600-mm precipitation and decreases gradually as precipitation varies beyond this range. Our valid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map just slightly overestimates loess thickness and is reliable. The loess thickness is mostly between 0 and 350 m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The calculated mean loess thickness is 105.7 m, with the calibrated value being 92.2 m over the plateau exclusive of the mountain areas. Our findings provide very basic data of loess thickness and demonstrate great progress in mapping the loess thickness distribution for the plateau, which are valuable for a better study of soil-water processes and for more accurate estimations of soil water, carbon, and solute reservoir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相似文献   
124.
秦新燕  吴功平  彭向阳  麦晓明  雷金 《测绘科学》2019,44(5):171-176,190
针对高压输电线构造日趋复杂且向崎岖地形延伸,给电网的检测和重构带来的诸多挑战,该文基于巡线式激光雷达点云提出了一种电力线重构方法。该方法无须复杂的滤波算法就可以快速去除地面点;按照POS数据建立提取模型将电力线点划分到不同区域,分区内电力线点数量少、线性特征明显、线数确定,因此非常有利于子导线的提取。实际线路实验验证了该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场实验验证了该文方法在提取分裂导线方面的优越性。通过构建新的激光雷达点云采集模式,提出一种新的电力线重构方法,实现了电力线的快速提取和建模,满足了未来高压电网对精细巡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5.
研究呼伦贝尔沙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相互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北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沙带58个样地174个样方的植物和土壤的调查数据,调查到94种植物,分属于26科64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和蔷薇科(Rosaceae)为前四大科,占总物种数55.33%。采用Ward系统分类法,将所调查植被分为4类。寸草薹-二裂委陵菜群落(Carex duriuscula-Potentilla bifurca) Tsallis多样性最高,冰草-星毛委陵菜-糙隐子草群落(Agropyron cristatum-Potentilla acaulis-Cleistogenes squarrosa) Tsallis多样性最低。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物理特性有显著差异,化学特征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群落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表聚现象明显,脚薹草-贝加尔针茅群落(Carex pediformis-Stipa baicalensis)和冰草-星毛委陵菜-糙隐子草群落养分层次特征显著,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is)和寸草薹-二裂委陵菜群落养分层次特征不明显。CCA排序结果表明影响植被群落物种分布的土壤因子有全氮、全磷、有机质、pH和土壤水分,其中深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20~40 cm土层)的作用最显著。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沙带植物群落分布存在较显著差异,呈现出斑块状分布规律,而土壤养分对植被群落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6.
黄河三门峡水文站1470~1918年年径流量的推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清代黄河报汛资料和《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等有关资料,推求出黄河三门峡站1470~1918年的天然年径流系列,与陕县(三门峡)1919~1989年实测期的71年资料,组成1470~1989年共520年的天然年径流系列。  相似文献   
127.
IP-S2移动测量系统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IP-S2移动测量系统的技术特点,提出一套完整的高速公路测量应用方案,并成功应用于高速公路快速数据采集中,为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关注的路面板块、道路附属物、服务区和加油站等信息提供了现势性很强的地形图和三维影像成果,也为高速公路建库管理的数据采集及更新提供了一种先进手段。  相似文献   
128.
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往往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系统 )。根据对几个典型大陆造山带的研究 ,我们把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分为陆 -陆拼接和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 (陆内俯冲 )两个阶段 ;早期陆 -陆拼接阶段直接在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原前陆盆地” ,后期大规模陆内逆冲 -推覆 (或陆内俯冲 )阶段在俯冲板块内部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远前陆盆地”(它比原前陆盆地距主缝合带远 )。原前陆盆地和远前陆盆地是同一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是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它们构成了同一大陆造山带的双前陆盆地 ,而不是传统概念的单一成因类型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29.
从巴丹吉林盆地麻木乌苏凹陷北部斜坡上 3口探井地质资料揭示来看 ,该区生油岩主要为中生界下白垩统赛乌苏组 (K1s)及上侏罗统额济纳旗组 (J3e)和中侏罗统麻木乌苏组 (J2m)深灰色泥质岩。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着手 ,分析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各项参数 ,推出沉积环境为深湖 -半深湖还原地球化学相 ,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植型两类的混和 ,有机质成熟度已达成熟阶段。参照中国陆相生油岩有机母质类型分类的参数标准 ,对该区生油层作定性评价 ,进而展望巴丹吉林盆地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30.
降雨诱发型滑坡灾害导致了人居环境的破坏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因此,急需有关降雨诱发型滑坡灾害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潜在分布的研究。本文从气候变化角度出发,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气候、地形、地表覆盖等数据,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当前气候环境下广东省滑坡空间分布的作用,进而阐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滑坡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① 影响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最湿季度降雨量、7月降雨量、海拔和4月降雨量;② 当最湿季度降雨量处于593~742 mm、7月降雨量处于139~223 mm、海拔处于81~397 m和4月降雨量处于154~186 mm之间时,滑坡灾害较易发生;③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前密集分布于粤东地区的滑坡灾害高风险区的潜在分布范围和危害性总体呈现扩大趋势。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城市群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