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290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617篇
海洋学   22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中国生态交错带(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是指两个群落或两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度带,具有脆弱、敏感和易变等特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典型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生态交错带逐步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气候、植被等生态类型复杂多变,蕴育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和不同规模的多种生态交错带,不仅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广阔空间,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根据我国大尺度下生态交错带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以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气候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三位一体"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典型生态交错带进行了划分和空间分布范围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北方森林草原交错带、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荒漠绿洲交错带、西南川滇农林牧交错带和东部海陆交错带的动态变化、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全面认识我国生态交错带自然演变规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库姆塔格沙漠春季近地面风场、温度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萍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2,32(2):442-446
 利用中尺度区域预报模式系统对库姆塔格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春季近地层风场与温度场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发现,受青藏高原地形影响,偏北气流向南运行在途经库姆塔格沙漠的过程中发生3个分支:①在沙漠东部气流逐渐转变为西北风吹向甘肃省;②中西部气流以较强的东北风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③另一部分气流继续顺势南下流入青海省。沙漠区域温度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在青海省的边界上出现一个低温带,然后温度又开始增加。  相似文献   
153.
2012年春季绥化市2次较大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2012年3月16日与3月29日2次较大的降水天气,对比分析了其大尺度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分析表明,这2次过程在高空都存在低涡系统,低涡前部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地面都有较强的低压中心维持。从涡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及相对湿度的垂直时间剖面看,在2次降水过程的时段内整层均表现为大面积的正涡度区,都有很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输送带都处于中低层,只是相对湿度大值区高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4.
目前,WRF_RUC系统是西南区域中心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本文首先对该系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其运行情况做了耗时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WRF_RUC耗时较多的过程进行了流程优化,通过对比,发现优化后的运行时间缩短了一半多,优化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5.
陆超平  吕恒  李云梅 《遥感学报》2012,16(2):417-434
由于时空变化而产生的水体后向散射系数参数化差异一直是影响水质参数遥感定量反演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太湖遥感反射率光谱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太湖水体水色的不同主导因子,把太湖水体分为3种类型,分别利用半分析方法和光学闭合原理对后向散射系数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光学特性及其与水体组分浓度的关系,最后针对3种不同主导类型的水体分别建立了后向散射系数参数化模型。将后向散射特性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转化为水体不同主导因子在生物-光学上的差异,从而得到适用于太湖不同湖区及不同季节的后向散射系数参数化模型,为利用分析方法对太湖水质参数进行更为精确的遥感反演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6.
乔木  杨虎  何嘉恺  吕利清 《遥感学报》2012,16(6):1246-1261
利用地球冷目标观测亮温的稳定性和遥感数据统计直方图方法,是评价微波成像仪等类似微波成像辐射计在轨性能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用2011年2月—7月风云三号02星微波成像仪在轨观测的亮温数据,对微波成像仪在轨运行的性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云三号02星微波成像仪在轨性能稳定,所有通道最低亮温参考值波动范围不超过1.8K。  相似文献   
157.
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开展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工作,有利于气象部门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并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构想,指出规范化、常态化、人性化服务是未来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8.
一次高压型海雾中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8年3月16—17日在粤西电白出现了一次在高压天气系统控制下的海雾过程。利用这次海雾的综合观测数据,分析了这一高压型海雾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讨论了液态含水量与雾滴平均直径和数密度以及气温、风速、湍流交换等的关系。结果显示:(1)海雾有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海雾过程中的雾滴数有显著的变化,而雾滴平均直径的变化较小;雾滴数变化对海雾的发展、消散起主要作用;(3)在海雾生成和发展阶段,空气的冷却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在海雾的维持阶段冷却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4)在雾的生成阶段,弱湍流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而在雾的发展和维持阶段,湍流交换减弱,液态水增长,反之液态水减少。湍流交换的强、弱与海雾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9.
广西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广西的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作一系统分析,得出汛期广西重大锋面暴雨过程的月际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桂北锋面暴雨明显比桂南偏多。高空深槽型是锋面暴雨的主要类型,4~9月都有此型重大锋面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