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9篇
  免费   1396篇
  国内免费   2179篇
测绘学   893篇
大气科学   858篇
地球物理   954篇
地质学   3174篇
海洋学   1856篇
天文学   122篇
综合类   424篇
自然地理   863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388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67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354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494篇
  2006年   493篇
  2005年   401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三维CT成像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CT成像广泛应用于放疗模拟定位等临床实践。当扫描运动物体时三维图像存在的位移和形变,与扫描参数设置和被扫描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理论分析CT扫描过程,建立三维成像的数学模型,计算三维图像的时间分辨率、位移和形变等指标,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为将来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2.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变化尤能反映人类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运用遥感信息土地分类和植被指数提取、土壤定点采样实测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数年至20余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其在区域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内部地段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盐渍土改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地力下降的隐患不可忽视。进而分析了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93.
华南地区5月降水的水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分析了华南地区5月降水的主要水汽通道及变异机制。发现异常多雨年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孟加拉湾和青藏高原南侧;异常少雨年则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东,来自南海的水汽缺失,只有来自孟加拉湾和高原南侧的两股水汽,因而南海的水汽是影响华南地区5月降水的重要因素。分析发现当北太平洋的准东西向海温异常是"负正负"分布时,南海地区为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副高西伸加强;北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负正"异常分布时,南海地区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副高东退减弱。此外,北方南下冷空气的阻挡使得季风北界位置偏南,冷空气和季风在华南地区交汇导致5月降水异常增多。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通过对中国沿海25个观测站水位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沿海1980-2012年增减水的变化特征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增减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相邻站由于受到的气象状况相同,其沿海增减水变化的过程相近,但是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看,沿海增减水的变化幅度呈现中间大南北小的区域特征,自长江口至广东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最大,年变幅平均为5.0~7.5 cm;南海周边及北部湾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次之,年变幅平均为4.0~5.5 cm;自渤海至黄海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较小,年变幅平均为3.3~3.5 cm。(2)从时间变化看,1980-2012年中国沿海年平均增减水长期基本没有趋势性变化,但明显存在2至5年的周期性变化信号,该信号的震荡幅度为0.1 cm。经过高频滤波后,对沿海月平均增减水序列与Niño3.4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该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沿海的增减水变化与ENSO事件呈现负相关关系。(3)中国沿海增减水的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均与海平面变化不同。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2.9 mm/a,而增减水长期基本无趋势性变化;另外,其季节变化与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从时间和区域上均不存在一致性。(4)但是,短期海平面的变化与增减水有关,并且增减水对短期海平面的贡献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增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对短期海平面有抬升作用,其贡献率最大可达65%;反之,减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则对短期海平面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的序列,对渔山列岛,大连獐子岛,南麂列岛,山东南隍城乡,舟山嵊泗5个野生群体的厚壳贻贝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在mt DNACO1基因同源片段上共检测到了39个多态位点,其中39个简约信息位点,无单突变位点,构成40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渔山山东大连舟山南麂;然而单倍型多样性却是山东渔山南麂大连舟山。分子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构建结果显示:5个群体之间分为3个单倍型类群(A、B、C),其中A类群含15个单倍型,B类群含23个单倍型,C类群含2个单倍型(均为渔山列岛的单倍型),其中渔山列岛的单倍型在上述三个类群中都有分布。3个单倍型类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99~0.0268。渔山列岛群体内遗传分化较为显著,其他4个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996.
东海西南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东海西南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0门49科69属8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附着盛期为4–9月,夏季污损生物的附着强度最高。固定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附着主体,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它优势种还有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今岛柄涡虫(Stylochus ijimai)、克氏无襟毛虫(Spirobranchus kraus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附着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物种的温度属性是不同气候带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本质体现,污损生物的种类数、附着期和附着量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盐度、水流、光、水产养殖等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97.
星载微波散射计可以提供全球、全天候、高精度、高分辨率和短周期的海面风场数据。根据雷达天线足印的形状,雷达散射计主要包括扇形波束体制与笔形波束体制两种形式。概述了两种体制微波散射计在设计结构及后期数据处理算法中的优缺点,并对两种不同体制散射计的系统仿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小型卫星平台,Ku波段的旋转扫描扇形波束散射计比笔形波束圆锥扫描散射计具有更优的风场反演性能。  相似文献   
998.
离线固相萃取螯合富集分离-ICP-MS测定海水中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条件优化、方法比对等实验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小柱离线螯合富集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海水中稀土元素的方法。海水样品通过调节p H后,进入VAC ELUT SPS24 Agilent圆形固相萃取装置,其主要基体物质的去除率高于97%;萃取富集的优化条件是海水样品p H 4.0~7.0,海水进入萃取柱速率2 m L/min,硝酸洗脱液浓度为1 mol/L;方法对稀土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83%~108%,14种稀土元素的检出限为0.057~0.613 ng/L,RSD10%;该方法与氢氧化铁共沉淀法富集稀土元素比对测定结果一致,方法具有准确度与精密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可用于海水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定量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999.
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海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法律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我国危险化学品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措施,提出组织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健全和技术支撑稍显不足等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海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应急管理内容,建立全过程应急管理;统一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理顺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应急预案管理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持续投喂(对照组C)和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1F5)、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S3F3)4种投喂策略,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幼体(10.16±0.25g)的生长、体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S3F3处理组中体重增重率、胴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三个指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C(P0.05),而S1F5和S2F4处理组三个指标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体组成水分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三个处理组中氨基酸总量(T)、必需氨基酸总量(E)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EPA、DPA和DHA含量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表明,S1F5和S2F4组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均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并且对其营养组成没有影响,建议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最佳投喂模式为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